徐驷红,郭建东,席云峰,庞 烨,王文瑞,尹明慧,徐跃丰*
(1.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3.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发展,造成牙体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列为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乳牙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具有其特殊性,且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弱、保健能力差导致乳牙更易患龋[23]。在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乳牙龋既可产生局部危害也可产生全身危害甚至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问题产生后仅靠治疗远期成功率是极其有限的[2]。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内蒙古地区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内蒙古自治区1297名3~5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内蒙古自治区3~5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该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五版)和2015年国家发布的卫生计生委行业标准《口腔健康调查的检查方法》[3]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统一标准的口腔检查。
收集的资料整理后通过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患龋率和龋均的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内蒙古地区1297名3~5岁被调查儿童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50.80%和2.29。不同性别间患龋率和龋均无统计学差异(x2患龋率=1.06,x2龋均=0.468,P>0.05)。城乡间及不同年龄组间患龋率和龋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x2城乡患龋率=9.516,x2城乡龋均=13.006,P=0.000;x2年龄患龋率=32.104,x2年龄龋均=42.622,P=0.000;x2趋势=30.264,P=0.000)。
将调查的所有龋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城乡,甜点心、甜饮料、加糖饮品的进食频率,睡前甜点心或甜饮料的进食频率,过去12个月内是否有牙痛或不适,开始刷牙年龄,出生后6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牙齿和口腔状况的评价,家长学历水平以及是否看过牙医为内蒙古地区3~5岁儿童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
以乳牙是否患龋为因变量,以经过单因素分析时有统计学意义的13项独立因素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加糖饮品进食越频繁,家长对孩子的牙齿和口腔状况的评价越差,家长学历水平为高中,过去12个月内有时有牙痛或不适,儿童年龄越大以及看过牙医是内蒙古自治区3~5岁儿童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饮食习惯改变,龋病的流行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本研究评估了目前内蒙古3~5岁年龄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同时对乳牙龋病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升高,提示乳牙龋防治工作应关口前移,在早期对儿童龋病进行预防干预。
农村患龋问题相对严重。城市与农村儿童间患龋率和龋均(46.5%和1.92;55.1%和2.66)存在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儿童的家长更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口腔健康相关知识,且拥有好的口腔医疗资源,所以更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口腔问题。农村或牧区儿童家长对口腔问题的严重性通常没有清晰准确的认知,且获取知识途径少医疗资源贫乏,导致其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关注少。应注重农村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普及,提醒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给予密切关注。
加糖饮品进食频率高是本地区儿童乳牙龋病的危险因素,饮品中的糖可作为口腔中牙菌斑的代谢底物进行发酵产酸,酸继而会对牙釉质产生“酸饮作用”(一种腐蚀作用),且这种作用可在接触牙体后立即发生,过程可持续约几分钟至一小时,长期作用后可造成牙釉质脱矿软化,使其在进行咀嚼等牙齿物理运动时易磨损。因此家长应尽可能降低其子女加糖饮品的进食频率以预防龋齿发生或减缓龋齿进展的速度与程度。
刷牙是机械性清除牙菌斑以达到控制龋病的最佳方法,含氟牙膏是值得推崇的简便易行的防龋措施。
①内蒙古自治区3~5岁儿童乳牙龋病总体流行水平较低;流行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农村较城市高。
①乳牙龋病存在高危人群。
结合上述结论,虽然内蒙古自治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处于全国低水平,但仍需采取更有建设性、针对性的强力措施进一步降低患龋率,尤其是农村儿童患龋率。综合考量可行性、重要性等因素后,本研究提出如下措施:
①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经费保障;
②乳牙龋病预防关口需前移至婴幼儿甚至育龄女性;
③制定并实施“重点筛查龋病高危儿童”策略;
④加强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⑤改善家长卫生服务利用方式,大力推行定期口腔检查优惠政策;
⑥降低儿童加糖饮品进食频率,并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