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江苏 徐州 221000)
目前,在临床当中对于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的使用可能会促使患者出现生理依赖性或者成瘾的药品则称之为麻精药品,是医疗机构中需要重点加强特殊管理的一类药品。该类型的药品如果能有合理的运用则能够有效的治疗患者并降低患者的痛苦,但若管理不善,则会威胁患者甚至他人的生命健康,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我院一直采用门急诊药房、病区药房和各临床科室的麻精药品基数管理模式,但是在临床科室当中对于麻精药品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药房的管理中也存在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基于此,在我院的麻精药品管理和使用的过程当中开始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最早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所提出的,后来通过戴明的使用以及宣传,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戴明环,包括计划(Plan)、 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是一个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管理体系[2-6]。研究探索持续改进方法,将麻精药品的管理规范化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我院急诊科、手术室、普外科、妇产科等病房配置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基数的科室等共11个,自2019年02月~08月,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每月对上述临床科室及药库、门急诊药房、病区药房等区域的药品管理情况,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并跟进具体实施整改情况,并在下月进行对应的跟踪检查和再评价。
根据国家下发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每月对药库、门急诊药房、病区药房以及各护理站的麻精药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填写《麻精药品安全检查记录表》及持续改进情况记录,然后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意见。根据以往的检查结果,临床科室麻精药品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未严格执行双人双锁;②没有统一的麻精药品标识;③交接班登记不够重视,有时不及时;④长期不用麻精药品未及时上报或者交接班时只对数量,不核对药品有效期,致使药品接近失效期;⑤使用时未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导致旧批号药品滞留,未做到循环使用;⑥缺少专人负责管理;⑦在麻醉处方中没有医生进行签字确认或者诊断填写不清楚;⑧保险柜没有出现在监控范围当中;⑨空安瓿回收记录不完整;⑩剩余药量的处理无记录等。
1.3.1 计划阶段
1.3.1.1 原因及现状分析:采用鱼骨图方法对我院麻精药品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人员”、“工具”、“方法”及“其他”因素等进行分析,详见图1。
图1 麻精药品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1.3.1.2 计划制定:针对各项问题的具体原因制定一系列改进计划:①对相关护理管理人员进行麻精药品管理知识讲座并进行考核,平时加强宣教,提高医务人员麻精药品管理意识;②印制统一的麻精药品标识并发放到各个科室;③督促有关科室设立专人管理并与科室协调尽量使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④与保卫处和信息中心协调将监控设备调整到位;⑤督促各临床科室完善麻精药品登记制度、剩余药品处理制度、滞销药品上报制度等并及时记录。
1.3.2 具体实施
1.3.2.1 加强培训:培训计划分为市、院、科三级,①积极参加市级统一组织的精麻药品知识培训,学习上级医院先进经验,与业内专家多交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②药剂科的临床药学室也积极协同院里每年定期向全院医务人员提供特殊药品管理制度的专项培训,带领大家认真学习麻精药品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必须有专门的处方、且经培训取得麻精药品处方权的的医师才可以开具,认真学习麻精药品的成瘾性、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剩余药液的处理方法、如果滥用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等,增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对于新参加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由于对麻精药品的认识仅限于理论知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认识欠缺,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为此,药剂科对于该部分人员进行了多次专项讲座并对其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最终所有人员均符合标准。③临床药师的工作下沉,深入到各科室、病区为医护人员讲授麻精药品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麻精药品的安全管理意识。
1.3.2.2 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流程:在检查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在对于麻精药品的管理当中还存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当前在我院当中对于麻精药品制度、流程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针对这一问题,药剂科重新整理了我院的《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制度》、《麻精药品储存和保管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制度》、《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流程》等规章制度,报由医务处核准审批,审批合格后下发至临床各科室,通过部门的培训考核、科内自查、以及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的定期检查,加强麻精药品的管理力度。
1.3.2.3 改善硬件配置:对于PDCA循环管理中发现的硬件问题,我们给分管领导汇报后,经批准由保卫处负责调整监控装置位置,由总务处负责给病区配备麻精药品专用保险箱,印制全院统一麻精药品标识,下发到各个有麻精药品的科室,统一摆放在醒目位置。
1.3.3 检查阶段 在这个阶段当中主要是对所改进的新制度和新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当前新的制度当中对于麻精药品的管理有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效果以及目标进行检查,及时从中发现新的不足,并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7-8]。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对门急诊药房、药库、各个病区护理站存储的麻精药品进行专项检查,并作书面记录《麻精药品安全检查记录表》,根据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小组讨论后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给上级部门,再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的督导改进。
1.3.4 改进与评价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科室的麻精药品管理比较规范,但仍有个别科室交接班记录不及时、专册登记本个别没有双人签字,医师开具麻精处方不规范以及监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再次出现,并及时按照PDCA模式继续新一轮的持续改进。①针对现实管理中存在的设施问题,我们将电子监控是否到位及角度等问题、专柜存放、麻精药品的专用标识等内容添加到药剂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评价项目中来,以规范并监督下次整改内容。②通过参加市级培训,学习上级单位有效经验,门急诊药房进行了一些流程上的改进。除办理麻卡的长期癌痛患者,其他需要在院内注射一次量针剂的情况,门急诊药房不再直接发放药品给患者,而是替换成一个由本院(颜色、尺寸、纸质)特制的卡片,通过参加过麻精药品知识培训的具有资质的药房人员在特纸卡片上手写需要发放的麻精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日期并签名,患者手持处方+清单+特制卡片到急诊室注射;事后护士凭处方+卡片+空安瓿到门急诊换取麻精药品实物。病人不再直接接触麻精药品(针剂),同时促使急诊护理站备用药品循环使用,老批号滞留的现象基本杜绝。③以往主要由病区药房主管去各个病区护理站检查各个科室麻精药品存储、使用情况,现增加一名临床药师和病区药房主管麻精药品的药师一起,双人每月定期去备有精麻药品的临床科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协助各科室建立和完善其麻精药品的管理制度。
通过半年时间的实验,并在其中进行追踪式的检查以及整改,我院对于麻精药品的管理和之前相比有明显的优化,有效地减少了以往一些常见问题的发生,促进我院的麻精药品管理逐渐的规范化。详见表1。
表1 2019年2月~8月临床科室麻精药品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计数
3.1 PDCA循环由戴明博士宣传推广后,随着大家普遍的应用,验证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科学程序[9]。通过持续循环改进的模式,我们在管理麻精药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查漏补缺,不断的优化麻精药品的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3.2 药剂科通过采用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我院麻精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循环检查、反馈以及不断的整改,通过7个月的跟踪管理,再次检查时,发现问题数由17个减少到2个,麻精药品的管理成效性明显改善,我院医务人员对麻精药品的管理意识显著提高。同时也对我院门急诊一次量的针剂麻精药品的发放流程进行了优化,病人不再直接接触麻精药品(针剂),同时促使急诊护理站备用药品及时循环使用,老批号偶有滞留的现象基本杜绝。以及增加一名临床药师随同病区药房主管麻精药品的药师一起,双人每月定期去备有精麻药品的临床科室检查,能更好的查缺补漏,防止个人的惯性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加强监管,使麻精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3.3 在PDCA进行循环的过程当中,其前阶段所指定的改革计划基本得到了有效落实,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例如,麻醉处方医生签名不规范,诊断书写不清,和治疗室较为拥挤的问题,所以就要求在下一个PDCA循环当中进行解决。
麻精药品的管理历来就是卫生主管部门对各级医疗机构年度评审和分级的重要检查项目,与此同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进行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也会涉及到医院 当中的多个部门当中[1-10]。但是,PDCA循环管理法是通过验证的一种具有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采用该管理方式将问题找出,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改进质量[1,11-12],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改建,促使医院的麻精药品管理不断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