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霞,何 为,李兆芳,王灵民,邵珠美
(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 济南 250117)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攀升,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1],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药方法,对血管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可以植入体内的闭合输液系统。它有着保护静脉、防止药物外渗的优点,已成为肿瘤患者化学药物输注优选通路。全身各中心静脉都可以植入,可经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港,贵要静脉、股静脉亦可选择。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座放于锁骨下方胸壁上,简称胸壁输液港[2]。1993年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提出经上臂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将输液港座放置于上臂内侧,简称上臂输液港[3]。随着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发展,上臂输液港应用越来越广泛,上臂输液港可由PICC专科护士和外科医生协作完成[4-5]。但现有研究大多以量性研究方法来关注不同部位植入输液港的并发症、舒适度及护理,本研究对我院癌症患者植入上臂港或胸壁港应用体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根据“饱和理论”确定样本量,共访问上臂输液港患者7例,胸壁输液港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9~68岁之间,女性7例,男性8例,乳腺癌4例、肺癌5例、胃癌4例、食管癌2例实施深入访谈。
采用现象学方法,半结构式访谈方法,收集资料。使用录音笔同步录音访谈内容。访谈前向研究对象讲解此次研究目的、方法、录音的必要性及匿名原则。并征得同意。根据本研究内容,结合参考文献,与患者、临床护士、手术医生进行交谈,形成初步访谈提纲,对谈2位上臂输液港患者,2位胸壁输液港患者,2位临床护士,2位手术医生进行初步访谈,根据初步访谈结果调整访谈提纲,最终整理出访谈条目:
(1)患者方面:携带输液港对活动有什么影响? 输液治疗期间对洗澡有没有影响?在穿衣及个人形象上有什么限制。
(2)临床护士方面:两种输液港在维护、 输液及穿刺无损伤针时有何区别?在并发症观察方面是有何利弊?
(3)手术医生方面:不同部位输液港植入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并发症、尖端位置准确性上有何区别?哪个风险低、创伤小?
正式访谈时研究者避免给予任何提示,边听边记录受访者言行举止,直至资料呈现饱和。
将所有受访者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成文字,将语气腔调、肢体反应等非语言行为一并记录,加以补充。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胸壁港在置港后有牵拉痛不适感。扎入无损伤针后,上臂港比胸壁港洗澡方便。上臂港比胸壁港美观。
胸壁港维护方便,上臂港更保护患者隐私。输液时,上臂港比胸壁港易于固定。上臂港较胸壁港易于观察港座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对于肥胖患者,上臂港比胸壁港穿刺难度小。
上臂港穿刺时,可减少血气胸的发生及误穿动脉情况。B超引导穿刺,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术中EKG实时定位,尖端位置更准确。左侧上臂置管患者入路较长,会有进管不畅情况。胸壁港术后会有导管夹闭综合征风险。
新型上臂式输液港能够有效预防穿刺置管引发气胸,血胸和导管夹闭综合征,植港过程中借助B超,有助于寻找血管和静脉导管定位。既保留了输液港本身优势,又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加强医护合作,提高患者舒适度。目前在临床上,胸壁输液港植入由手术医生在手术室完成,存在预约时间长,占用手术室资源的不利因素。上臂输液港可在PICC置管室由置管护士为主完成植入,给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传统植入式输液港,埋植后一到至两天需无菌伤口换药一次,72小时后用无损伤针穿刺输液座,七到十天行伤口拆线,补液期间每周更换一次无损伤针,预防并发症,上臂式输液港维护同传统中央静脉植入式输液基本相同,十到十四天伤口拆线。但是,上臂式输液港维护时患者体位可取坐位,挽起衣袖就可以暴露注射座,而传统植入式输液港在维护时需要协助患者脱去上衣,在患者平卧时才能将注射座充分暴露,其次上臂埋植的注射座通过皮尺测量臂围,更易于及时客观地观察注射座周围组织水肿的情况及进行量化记录。输液时,上臂港比胸壁港易于固定。
患者习惯从上肢输液,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上臂较锁骨下窝易于观察注射座,而在气温低的季节或者夏天适用空调的环境里,上臂式输液港更加易于保暖,且上臂式输液港可以通过抬胳膊这一常见动作翻身,相对于需要小心翼翼地移动躯干,避免牵拉引起的疼痛,担心不小心挤压锁骨下窝埋植的输液座而言,上臂式输液港对患者翻身影响更小。
上臂式输液港植入由医护合作,以PICC置管师为主导完成,整个过程均有护士参与,不仅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而且极大的体现了护士的价值,使护士的角色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获得患者、医生、护士三方的共同认可,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