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红
(山东省青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也慢慢进入了改革的队列,渐渐被注入了信息化的灵魂。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农业发展中,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由传统的机械化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信息化。接下来,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如果农业也能追上这股潮流,那么我国农业在国际上也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灵魂注入农业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农业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此外,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产业的革新,还是农业工作者信息化的思想观念的更新,通过有效掌握农业内信息化的生产资源,将农业经济打造成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其实,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农业信息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产品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社会经济信息化等。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十分广阔,人口众多,且单位人口率也很高,因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内容繁杂、地区间的条件差异明显等。总之,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并不是易事,这是一个十分辛苦且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偏远农村,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更加缓慢。
农业自古以来在中国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一跃成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可见农业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更优质的生活而流向城市,因此,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者的人数也呈递减趋势逐渐下降。由于劳动力人口的缩减,就导致生产量也开始下降,进而农业从事者投入的生产要素也会逐年递减。因此,我国如今的大背景其实并不适宜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如何去改善这种局面,使农业生产为国民GDP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是所有地方政府和农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
全球之所以统一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是因为信息化可以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不断整合和调整,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从而使生产产品的效率得到飞速提高。同理,在农业中注入信息化的血液,可以将农业的生产要素、生产工具以及生产产品进行分类整合,正确投入到合适的渠道中去。因此,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农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其他行业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实现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伟大的老祖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农业发展的经验,包括对气候、气温、土壤、水源等客观因素的判断,虽然这些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业从事者成功收获了一次次农作物,但由于人为的判断不具有精确性,导致每年农作物的产量都是相差较大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日照和降水因素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单单依靠农业从事者的经验去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一定要懂得利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进而准确把握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且在多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为了切实增加农业的财政收入,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然而,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
总之,农业信息化可以通过技术有效地减少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全农村环境的“原生态”。如果农村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可以挖掘出许多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或者旅游业,通过创办农家乐,吸引旅客到农村观光,还可以亲自体验在田地上使用现代化的机械收割稻谷等,诸如此类,能极大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小农经济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且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大多数农户脑子里都根深蒂固了。有些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觉得科学技术都是幌子,从而根本不相信农业信息化的益处,反而将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作为唯一标准。因此,如果想要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极为困难的,必须要政府加以引导。
例如,政府可以定期派遣各级官员下乡巡查和宣传,并聘请高新技术人才到农田里为农户讲解信息化农业的优势以及具体该使用什么技术产品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鉴于大量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宣传时的讲解越通俗易懂越好。此外,政府还可以在各个地区进行财政拨款,为农户提供资金保证,甚至可以对在农业发展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这样一来,农民就觉得农业信息化并不是什么令人难以接受的政策了。
总之,政府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直在操控着农业市场的发展,不断在改善传统农业遗留下来的弊端,将现代农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使其有效增加财政经济的收入。
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且在多次国家的大会上都强调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全面推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近些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并提出了多个战略分析,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战略等,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许多战略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互联网的存在使农业信息化的消息迅速普及,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农村农业的相互融合。此外,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例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表明应当大力培育互联网农业,并全力发展智慧农业,优化和健全互联网农业的经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服务能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条例还有很多,几乎每年都在更新,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农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并且,有了法律法规这个强有力的后盾,农业从事者也不再瞻前顾后,害怕自己遭受损失,从而能自觉配合农业信息化在乡下的进行。
总之,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有效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安全以及农民的有效权益,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如果想要推荐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就需要引进一系列农业发展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员,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农业学的教授和专家,让他们定期在农村开设讲座和培训,让农民在培训听课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信息化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明白运用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
此外,国家应该落实好人才引进农村地区的政策并且保证这些人才的有效权益,让更多人才愿意加入引导农户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伟大队伍中来。
总之,农业信息化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进中国的各大农户的土地中,虽然大多数人都知晓农业现代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建设有着巨大作用,但在身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极其困难的,需要党中央政府、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才能慢慢推动信息化的进程,进而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