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芳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消费扶贫本质上是消费者和贫困地区生产者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行为。从生产者角度,应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打通供应链条,拓展销售途径。从消费者角度,应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营造消费扶贫的社会氛围,助力扶贫地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消费扶贫就是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受帮扶地区的产业优势,借助现行市场机制中的需求杠杆,使受帮扶地区的相关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利用市场以及市场中广大社会群众的消费来带动需求,从而加大产品供给、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消费扶贫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闭环,使受帮扶地区通过市场需求机制与社会各界建立有效的产业链,从而构建了一个“消费皆为扶贫,人人都能扶贫,人人都愿意扶贫”的产业扶贫新局面。
图1 消费扶贫产业链
在政府以及市场的共同努力下,消费扶贫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从目前来看,消费扶贫主要通过受帮扶地区的当地产业优势,将产品及产品相关的一系列附属消费品通过政府建立的相关绿色通道,输送到社会各界之中,从而带动产业消费和经济发展。
结合四川省金川县的案例来看,金川县农业基础雄厚,属明显的大陆高原性气候,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无霜期265天,是梨等水果的最佳生态区。因此,金川县的主要优势产业为雪梨及梨花旅游业附属产业。目前政府主要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专业技术指导,助力当地梨园产业的发展。然后通过市场渠道将产品运出,推入市场让消费者购买。另外,以“梨花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将消费者引进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的消费。由此形成“雪梨销售+梨园旅游业”的双支柱产业消费扶贫模式。
由四川省金川县的扶贫模式可以看出,消费扶贫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消费扶贫中依托农产业消费介质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绝大多数受帮扶地区的产业优势为农产业优势,因此在消费扶贫中扶贫介质都为农产品。另一方面,近年来,注重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帮扶地区也将农产业旅游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2)消费扶贫中政府对市场平台的构建愈趋多样化。政府致力于担任消费扶贫中的“牵线人”,建立产品供给和产品需求之间的有效联系,通过相关部门的定点消费帮扶,互联网平台销售、产品的市场搭建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多元化的市场销售体系,使产品能较好地进入销售市场。
(3)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消费扶贫之中,以前的“政府精准扶贫”逐渐转化为“全民精准扶贫”。
(4)政府在消费扶贫工作中更多地将财政支出由以往的单一资金支持变为产业支持。与以往的财政扶贫相比,消费扶贫中,政府更多地加大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销售平台、产业链的搭建,实现了扶贫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消费扶贫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各方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由此带来的产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并不能完全实现平衡。以金川县为例,有些年份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雪梨的产量和质量受损,导致当年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再者,由于雪梨的销售仍然不被很多消费者所知晓,当地雪梨也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导致雪梨的销售情况不够理想,从而导致产品积压,对该产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总结来看,消费扶贫目前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扶贫的扶贫产业过于单一化,主要依托于农产品,而农产品消费市场前景以及消费竞争力较差,再者其产业利润相对较低、特色不够鲜明。
(2)农产业及农产业相关附属农业观光旅游业,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很容易因自然灾害造成产业巨大损失,给消费扶贫带来阻碍。
(3)政府所搭建的市场销售平台,绝大多数仍为政策性消费渠道。这些政策性渠道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完成政策性目标而建立的,其可持续性难以评估。再者仅依靠这些政策性渠道所带来的市场有限,很难真正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4)消费扶贫中产品的销售手段依旧十分单一,导致销售渠道过窄、产业发展受阻。
(5)消费扶贫所带来的真正效果难以评估。由消费扶贫带来的产业发展,是否真正地改变了受帮扶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就业水平?这些都成了实际扶贫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消费者需求是消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我国的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研究消费者需求理论,对于指导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求是指消费者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需要。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二是消费者愿意支付并有能力支付的货币数量。前者取决于消费者实际需要的商品的价格(P)和替代商品的价格(P)。后者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I)和消费者的支付心理(E)。于是,消费者需求可以用函数模型表示为:
根据函数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需求由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决定。
(2)消费者需求量总是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例关系。
(3)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支出的增加。但只有提高商品的档次,才能满足收入增加后的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差异决定。
消费者需求理论将对供给端的重视转变为对需求端的重视,即更加注重通过市场需求来调整市场供给。在消费扶贫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应该更加注重对产业需求端的打造。通过政策性导向以及相关财政资金支持,打造一个“需求导向的精准消费扶贫”体系。在消费扶贫中加强产品定位以及产品需求市场定位,最大化精准化产品供给,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消费市场,实现从“政策导向性购买”到“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转变。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及其相关内涵,结合消费扶贫现状以及四川省金川县实际调研案例,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该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帮助受帮扶地区精准把握市场动向以及市场需求,从而决定该受帮扶产业的供给。金川县实际案例中,政府协助农民提前对口一些城市重要销售市场,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精准化打造产品。“先有需求,后有生产”,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产品滞销问题。
(2)进一步打造产品特色,注重产品创新,刺激消费市场的需求。在金川县实际案例中,当地政府将以往普通的农家乐观光旅游,结合当地相关文化特色,进一步打造成“梨花文化节”,对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带动了产业发展。
(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产品销售渠道。在金川县实际案例中,当地政府和农民借助抖音短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对雪梨及梨花旅游业进行宣传,迎合了当前主要消费群体的猎奇心理,进一步地带动了消费市场。
(4)激发消费者参与扶贫,打造全民扶贫的氛围。消费扶贫是以消费者为主体实现贫困主体增收脱贫的扶贫方式。有多少消费者能持续参与进来,直接关系到消费扶贫能否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可通过鼓励民营企业、慈善机构等在消费扶贫产业中的发展,带动消费扶贫氛围。
(5)政府应加强产业保障建设。由于农产业的特殊性,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政府应提前建立预防机制,最小化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金川县与当地锦泰农业保险公司合作,精准化雪梨产业农业保险,解决了因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产业损失,又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抵押贷款作用。
(6)政府应建立多元评价指标,进一步具化消费扶贫的实际扶贫效果。可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精准构建一套包含:实际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就业状况等的指标体系,全方位衡量消费扶贫的实际扶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