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分支,存在着微观上的供需平衡,也在宏观层面受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影响。
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2018年,中国前五大人身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占比为55.84%,前五大财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高达73.53%,剩下百余家中小险企“瓜分”剩余市场份额。
报告中指出,我国保险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相较前几年进一步升高,意味着我国保险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我国的保险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
疫情在微观层面的影响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1)需求层面,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消费者在对保险产品尤其是健康险产品的效用大大提高,这导致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发生变动,保险产品属于正常品,所以消费者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但是疫情期间消费者的收入受到影响。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月份失业率为5.3%,2月份失业率达到6.2%。失业率的上升和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使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由此,尽管消费者对保险的效用上升,但收入的下降会抵减这种上升趋势,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并不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下降。
(2)供给层面,由于保险产品定价的特殊性,需要结合风险水平,经过精算之后得到公平保费,还要有一系列的附加费用,这使得保险产品的供给弹性较小,即保费不会因为需求的变动而大幅上升或者下降。所以一旦需求下降,保险的市场均衡成交量会大幅下降。而且受疫情影响,保险公司的各项营运成本有所增加,供给曲线会发生左移,使得供给量进一步减少。
此外,疫情会使保险行业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尤其是依靠代理人登门签订合同的寿险行业,这使得保险的成交量会进一步下降。
综上,在微观层面,保险行业整体的均衡成交量会下降,消费者的效益和生产者的效益都会受到损失。
宏观层面,保险业主要受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行业政策的影响。
首先是财政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在1月30日发文,文章指出结合疫情的情况适当延长申报纳税期限。财政部发文表示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截至4月19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452亿元,各地疫情防控经费得到较好保障。有一些省份,比如四川,推行疫情防控综合保险,部分保费由财政补贴。这些财政政策使得中小险企可以缓解资金流通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疫情对偿债能力的冲击。
其次是货币政策,央行先后在公开市场投放1.2万亿和5000亿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另外央行下调了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75%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降低了资金成本,缓解困难企业压力。再一个就是利用结构性货币工具,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相关企业发展。
另外,保险行业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相关政策围绕“绿色通道”“扩展责任”“加强防控”等关键词,一方面提升保险业的理赔效率,保障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保障保险企业的正常运行。
总结来看,宏观层面主要是由政府、中央银行以及保险业的监管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主,对保险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寿险行业很大一部分保费收入是依赖于保险代理人“登门拜访”。尽管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海战术”,目前银行保险渠道也成为寿险保费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寿险需求具有潜在性,而且寿险投保条件、条款都较为复杂,个人代理渠道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疫情对寿险行业的代理人展业冲击是最大的。首先,由于疫情期间社区的封闭式管理以及出行要经过各种排查,代理人登门拜访,或者投保人前往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是很难实现的。
另外,由于疫情的发生导致健康险的赔付率有可能升高,即由于疫情发生带来的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增加。但就目前的形势看,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这一部分影响不是特别大。
除去保险业务,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寿险业务的缩减面临现金流风险。
由于全球范围内疫情的扩散,各国的股票市场均出现下滑的迹象,美国股市在几天内就四次熔断,而且国际原油期货跌幅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值,我国股市在春节过后也处在震荡阶段,所以保险公司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方面也面临亏损的风险。
长期来看,寿险行业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首先是经过这次疫情,全国民众对于健康管理的意识会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减少不良嗜好,也就减少了患大病重病的风险;另一方面是会加强对健康风险的转移意识。
这对寿险行业有两个好处,最直接的就是民众对于健康险的需求会增加。根据历史数据,2003年疫情过后,健康保险取得了97.57%的增长率,也就是说,消费者和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的现象,寿险行业也会出现弥补性的迅速反弹。
另外,由于国民的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寿险赔付率下降,这对寿险行业是一个利好,一方面可以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下降下调保费,促使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保险,另一方面可以减小赔付成本,保险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新产品或者为投保人带来更多投资收益。
挑战方面,寿险行业经过此次疫情,必定会对现有的个人代理制度进行调整,尽管几年内很难寻找可以替代的渠道,保险公司仍需通过各种各种方式来优化现有的“登门拜访”以及“双录”模式,这对大型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超越竞争对手的机会,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财险业相对于寿险业对个人代理渠道的依赖较小,所以受到这方面的冲击不明显。财险业短期内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保险需求的大幅下降。
需求下降在车险市场的反应最为明显。汽车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一季度产销量下滑明显。据乘联会数据显示,1-3月,全国狭义乘用车累计产量258.4万辆,同比下滑49.2%,累计综合销量301.4万辆,同比下滑40.8%。
虽然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数量很庞大,但车险市场想要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已有的汽车,更多的依赖于增量,而疫情严重影响了汽车销量,也就会减少车险的增量,会减缓保险公司发展的速度,甚至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
另外,由于疫情的突然性,许多旅客被迫取消旅行计划,导致旅游取消保险的索赔会急剧增加。如果疫情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各行各业的企业的责任风险也就会增加,财险中的责任保险赔付率也就会增加,进一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与寿险业同样,短期内财险业也面临现金流风险和投资风险的增加。
与寿险行业相同,财险业在产期也面临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与寿险业相似,旅游、餐饮、零售行业在疫情期间受到了冲击,相应的,财险业的客户会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在未来责任保险等险种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另外,疫情会促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远程分销,进而使得财险行业的技术进步,销售手段多样化。
挑战方面,我国的财险市场一大特点是:车险业务占据了原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份额,其实由于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推行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车险市场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弱。疫情对车险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也为其他财险险种带来了机会,保险公司可以调整经营策略和重心,让财险市场愈发丰富,这对整个行业会有一个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