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罗雅琳,程念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重庆)
胸腔闭式引流管通常用于接受过心脏或胸外科手术或患有胸部创伤的患者[1]。常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肺癌、心脏等开胸手术的引流,其目的是引流胸膜腔内渗液、渗血及气体,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2]。胸腔引闭式流管的不正确管理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从而导致发病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死亡[3]。因此,保持胸腔引流系统的通畅和完整至关重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中,引流管堵塞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传统上每隔0.5-1.5h 主动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4],但近年来临床上关于主动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以维持管道通畅越来越受到争议,现将探讨主动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有效性。
随机抽样选择2019年2月至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胸外科术后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160例患者,其中男83例,女77例,年龄35-75岁,其中肺癌126例,气胸10例,胸腺瘤16例,食管癌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本研究所有患者干预时间均在患者术后从手术室带胸腔闭式引流管返回病房至拔出胸腔闭式引流管,所有措施均由责任护士实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上仅在管道堵塞时给予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功能锻炼指导,予每隔0.5-1.5h主动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观察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情况。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与功能锻炼指导的同时,重点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水柱波动情况,发现管道堵塞时局部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并且只在阻塞部位局部挤压,以产生最小负压。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从手术室带胸腔闭式引流管返回病房至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期间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情况,是否发生堵塞。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连续校正的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两组患者预防堵管的干预措施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预防堵管干预效果比较
解:H0:两组堵管发生率相等
H1:两组堵管发生率不相等或不全相等
α=0.05
χ2=Σ(|A-T|-0.5)2/T
=n (|ad - bc|-n/2)2/ [(a+b)(c+d)(a+c)(b+d)]= 0.173,V=1
查χ2界值表得,0.5<P<0.7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两组患者预防堵管的干预措施有区别。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常规护理与功能指导的基础上,护士予每隔0.5-1.5h主动挤压胸腔闭式式引流管,与仅在管道发生堵塞的基础上给予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P<0.7), Duncan和Erickson[5]在相关文献中报道,当挤压5cm长的管胸腔管时,负压在-87cmH2O左右,挤压整个管道时负压在-400cmH2O,负压产生的生理影响包括持续性胸膜漏气、肺组织浸润、肺水肿、心血管疾病等[6]。仅在胸腔闭式引流管堵塞时挤压管道,并在阻塞部位局部挤压,在产生最小负压基础上就能有效维持管道通畅,不仅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减少护士工作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