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祀及祭祀程序演变概述

2020-02-27 23:42郑文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关键词:祭祀伏羲天水

郑文玉

摘 要:伏羲“开天明道”,创画八卦,确立了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观,奠定了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把上古先民不断进取的强大创造力和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聚集于伏羲形象之中,通过祭祀表达对先祖伏羲的无比崇尚和敬仰。天水作为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秦人在渭水河畔以三牲太牢之礼祭祀伏羲。天水伏羲庙的祭祖活动是伴随着伏羲庙的创建而开展的,明代创建初始以官祭为主,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逐渐以民间祭祀为主。祭祀程序多是沿用前朝或是简化礼制。

关键词:伏羲;祭祀;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祖;祭祀程序

天水伏羲庙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不仅形成了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而相对固定的程序特征,还拥有了本土民俗特点和天子祭祀礼仪特质的共存特征,这也充分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天水伏羲庙作为祭祀伏羲以及传承弘扬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专门祭祀伏羲的宗庙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线,层层递进,规整严谨,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宫阙建筑格局特色和艺术风貌。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戏楼、大门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见易亭。东西两侧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朝房、碑廊、来鹤轩以及乐善院和忠义祠。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祀活动一年两祭,一次是春祭(農历正月十六日),一次是秋祭(农历七月十九日)。

1 天水伏羲庙祭祖历史概况

关于天水伏羲庙祭祖的发展变化,要从天水卦台山说起。据史料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秦州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创建了伏羲庙,并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祭祀活动。金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年)已经兴盛,并纳入金朝祭祀伏羲之列。元代元贞元年(1295),元成宗铁穆耳诏令全国各地通祀三皇,《元史·祭祀志》载:“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昊伏羲氏以句芒氏之神配……有司岁春秋两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天水卦台山又重建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以太牢祭祀,也就是俗称的“春秋祭”,此时由官府出资,官员主祭。①

明初祭祀伏羲继承元时礼制,《明史·礼志》载:“明初仍元制,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但明太祖朱元璋为彰显自己比前朝更加重视祭祖,在洪武四年(1371)会同礼部、太常寺、翰林院商议后,认为全国通祀三皇由医师主祭是对三皇的亵渎,理应立即中止。《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三月丁未”条云:“上曰:三皇继天立极,以开万世教化之源,而汩于医师,其可乎?自今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止命有司祭于陵寝。”诏令一出,全国各地三皇庙禁止祭祀,指定河南陈州(今淮阳)为全国唯一的伏羲祭祀地。此诏令对天水祭祀伏羲也有很大影响,所幸天水卦台山被明廷列为伏羲寝陵之一,《大明一统志·秦州·陵墓》载:“在秦州北四十里,世传三阳川蜗牛堡有伏羲陵。”所以卦台山祭祀活动得以保留,但转为民间祭祀,一直持续到明正德初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左右,秦州知州傅鼐在州城西关主持修建了伏羲行宫太昊宫(今天水伏羲庙)。明弘治三年(1490)《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文:“彼卒之地既以时致祭,而所生之地,岂容妄然而不祭乎!此行宫之所建也。”随即在秦州西城太昊宫内开始了一些亦官亦民的祭祀伏羲活动,但主要祭祀场所还是在三阳川卦台山。明正德五年(1510),随着祭祀伏羲禁令松弛,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了春秋官祭,祭礼仿文庙。《秦州直隶州新志·食货·礼俗附》载:“伏羲庙自明正德五年始,立春秋祭,笾豆牲牢之数如文庙。”正德十一年(1516),经朝廷批准,卦台山春秋官祭正式恢复。正德十六年(1521),巡按甘肃御史许翔凤上书朝廷,以卦台山远离州城不便祭祀为由,建议在城西关伏羲行宫太昊宫设祭并获朝廷批准,天水伏羲庙的修建工程也正式开始。嘉靖二年(1523),天水伏羲庙初具规模,由礼部专订规范化祭文,州署拨付银两,地方官府设置祭祀程序、礼乐,选配乐生、舞生,制定祭祀服饰和祭器、祭品等。明嘉靖十二年(1533)天水伏羲庙的修建工程基本结束。至此,天水伏羲庙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完整建筑群,也成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主要场所之一。

入清之后,清廷亦十分重视祭祖,天水伏羲庙祭祀主要由秦州知州主持。顺治年间,官府对天水伏羲庙进行了较大的修缮,使伏羲庙重新恢复到明嘉靖十年(1531)的建筑规模。乾隆年间由于地震伏羲庙有所损毁,随后又进行了重修。据统计,明清两朝对天水伏羲庙共有九次大规模的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廷获准甘肃布政司每年划拨专银,恢复秦州伏羲庙太牢之礼,官祭由一年两度(春秋两祭)改为一年一度,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民间相传为伏羲的诞辰,即春祭)。秋祭在农历七月十九日(相传是伏羲仙逝的日子,亦称殁祭),由民间自发祭祀。清中后期,祭祀费用由州署出资定额20两,祭祀不再由官府主祭,逐渐转为由地方士绅组成的上元会主持祭祀。同治年后,天水祭祀伏羲活动渐次冷清,官方只祭一次,民间祭祀一次。民国时期,天水伏羲庙驻扎军队,对伏羲庙建筑和祭祀活动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但祭拜人祖已成为天水当地百姓的习俗,周边乡民的祭拜活动从未间断,延续至今。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举办伏羲公祭典礼,春秋两祭则完全以民间祭祀为主,其中秋祭只是上元会自发组织群众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2004年,天水市博物馆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程,截至2016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所有修建项目,祭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使伏羲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600平方米扩大到35000平方米,建设伏羲文化陈列馆和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同时解决了伏羲庙文物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场所的问题。农历正月十六日的春祭也发展成为为期五天的民间春节祭祀伏羲文化庙会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由天水市博物馆牵头,倡导成立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羲协会,恢复举办历史上就有的民间秋祭伏羲典礼活动,时间在农历七月十八至七月二十日,为期三天,祭祀典礼在农历七月十九日早晨举行。

2 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祀程序演变

天水伏羲庙创建初期,祭祀程序较为简单。明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定了天水伏羲庙祭祀大典礼乐制度,张鹏亲作《太昊庙祀乐章》,祭祀程序开始规范完备。之后,回乡的天水籍朝廷大员胡缵宗又根据祭祀的七个程序撰《太昊庙乐章》,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等词典之乐,从而进一步细化了祭祀程序,由此可见在明代嘉靖时期天水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七部分。具体祭祀程序为:祭日前发告文,向民众布告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伟大功绩,唤起民众对始祖的深厚情感。祭日时满院仪仗威列、龙旗飘扬,参祭官员身着朝服、整冠恭立,待吉时一到,号令三匝,炮鸣九响,随之出榜迎神,其间更是乐舞相伴、唱和叩拜(和唱《迎神曲》)。迎神后行三献礼,初献牲牢、黍、稷、稻、粱、肴馐、蔬果;亚献洁帛、灵玉;终献清酒三爵,三叩九拜。三献礼毕,祭祖大典开始。主祭官恭读祝文,主祭、陪祭、民众依次参拜,而后城乡民众开始敬奉香火、祈祷平安。临幕时分彻馔,最后望瘗送神,祭祀典礼结束。这种祭祀程序在之后的春秋两祭中都是沿用的,直到明代后期改为一祭三日,即一迎神、二大典、三送神。

清代礼仪缩减,民国时期更是大不如前,但春祭一直作为官祭延续,所以祭祖程序仍是完备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出榜迎神;正月十六日零时正祭大典,其间礼炮九响,屠宰乌牛、白马、猪三牲献血,盥洗后将三牲首供于香案,再敬献蔬果、饼羹、肴馐、清茶、美酒等祭品。正祭典礼主要为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醒香、上香、稳香、进爵、三奠酒,恭读祭文,行三拜九叩之礼。祭祀典礼结束后民众敬香。下午焚榜送神,将榜文焚于伏羲庙先天殿焚炉内,最后将所焚之灰撒入藉河,祭祀结束。秋祭从清中期以后成为民祭,故而祭礼相对简约。

1988年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正式举办,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亦逐渐恢复,祭祀延续晚清礼仪。近年来,随着天水伏羲庙的祭祖环境不断改善、祭祀规模不断扩大,并通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天水伏羲庙民间祭祖活动逐步规范,大体恢复至清代初期的祭祀规格,形成了既符合传统祭祀礼仪又融合新时代特色的祭祀程序。春祭从历史上的三天延长至五天,主要流程为:正月初九出告文。正月十三日举行取水供圣、出榜文、迎神、安神仪式,其间还有迎喜神等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以及各类民俗表演。正月十四日民众敬香。正月十五日早上举行天水民间保留下来最古老的祭祀仪式开山攒神,下午先举行民间传统仪式领牲、献毛血,十六时开始迎献饭仪式,仪仗队伍分四组。即第一组:唢呐队(鸣锣开道)、主祭人、助祭人执盘(香蜡纸币、黄表、茶水奠酒)、伏羲圣像、黑爷行像;第二组为夹板舞、旗队;第三组为献饭排列:尊(酒)、玉、帛、稷、馔、匙箸、三牲、荤菜、素菜、面食、糕点、干果;第四组:民间祭祀组织、群众队伍。正月十五日晚二十二时三十分开始祭祀典礼,首先是乐舞告祭:龙舞熙朝、雅乐兆祥、夹板祈福、开山攒神。二十二时五十分陪祭人在祭坛南侧纵向站位。祭坛东侧陈列献饭。东朝房廊檐为唢呐队,分两行排列站位。钟楼北侧为天水民间祭祀组织。所有参祭人员衣着整齐,现场祭祀氛围庄严肃穆。子时(23:00)祭祀典礼正式开始,主要仪程为:第一项,击鼓鸣钟、鸣炮奏乐(击鼓十二彭,每组四下,上告神灵,佑四季平安,歌舞丰年;鸣钟九响,每组三下,三为生发,万物复苏。《周礼》:“钟师掌九夏”,钟,和也,寓九州和平)。第二项行初献礼,助祭人执“初献”牌置于香案中央,主祭人上香、明烛、化表,行三拜九叩首礼后敬献五色之礼,即献尊、献玉、献帛、献稷、献馔。第三项行亚献礼,助祭人执“亚献”牌置于香案左侧。主祭人敬酒、献酒、奠酒,献匙箸、献太牢、献祭文、献干果、献糕点、献鲜果、行时馐之礼(献四大碗、献四中碗、献四小碗、献四盘子、献八围盘、献三献)、分肴、冒汤。第四项行终献礼,助祭人执“终献”牌置于香案右侧。主祭人上香化表;恭读祭文;主祭人焚化祭文、献茶、奠茶,行三叩首礼;最后彻馔。第五项瞻仰圣像、祈福拜祖。正月十六日全天民众敬香纳福。正月十七日下午四时,举行送神仪式,整个春祭伏羲活动告成。在庙会活动期间,还有戏剧公演、灯谜竞猜、元宵纳福、民俗表演、“疚纸人”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的秋祭活动为期三天,主要祭祀流程为:农历七月十四日出告文;七月十八日出榜迎神、安神;七月十九日早晨八时四十分迎献饭,九时五十分开始祭祀典礼,典礼仪程和春祭基本相同;七月二十日下午四时送神仪式,秋祭伏羲典礼结束。

3 结语

“木本乎根,水本乎源、人本乎祖”。天水伏羲庙祭祀伏羲礼仪能够历朝历代经久不衰、流传有序,便是源于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认祖”情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祭祖就是为了追思父母的养育、感念先祖的恩泽,祈愿血脉延续、家国兴盛、风调雨顺。故而祭祖并不是迷信,而是中華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龙脉永昌的根本所在,追念先祖、饮水思源更是中华儿女最优秀的基本特质,祭祀礼仪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则是对先祖感恩报德的无限诚意。在这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我们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对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宁民.人祖伏羲与宗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李宁民.千秋圣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太昊伏羲祭典”保护传承图录:修订版[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祭祀伏羲天水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天水呱呱,秦州第一美食
张典作品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伏羲画卦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