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昀洁
小张是一名33岁的小伙子,平时工作两班倒,不爱运动的他,饮食上更是放飞自我,吃饭基本是外卖加可乐,170厘米的个头体重有200多斤。几天前,他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头晕,且逐步加重,于是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一查血糖,竟有47毫摩尔/升!直接刷爆了微量法测血糖的阈值(最高能测到33.3毫摩尔/升),要知道,正常空腹血糖在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3.9~7.8毫摩尔/升,小张的血糖几乎超了正常值10倍。病情稳定后,小张自己也捏了一把汗:“从来不知道自己血糖高,不来医院都不知道糖尿病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体检发现以前,都不知道自己血糖很高,有些甚至出现很严重的并发症,入院检查才发现糖尿病。”内分泌科任跃忠主任说,“在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年轻患者中,有些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缺乏运动,加上爱吃高油、高热量的重口味外卖,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专科护士何晓雯碰到过一位不敢和家人一起住的王奶奶。
王奶奶70多岁了,已患糖尿病多年,老伴不在后,她一直一个人生活,买菜、烧饭、洗衣……考虑到年纪大独居生活有风险,儿女一直请她到家里来住,她都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吃的和普通人不一样,住到儿女家去,岂不是害得孩子们也要跟着自己吃“没味道”的东西?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南和普通人的健康饮食策略并无差别,都应该少油、少盐、少糖,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自己得病后,就觉得自己得和家人的饮食完全分开,这是错误的观念。”何晓雯表示。家庭环境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根源,来源于家庭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果家族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那家人都该更注意健康饮食、积极防控才对,而不是“你管你的淡口味,我吃我的重口味”。
“几个月前,我们还碰到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她家一共6个兄妹,5个都被确诊为糖尿病,还有1个哥哥血糖也出现异常。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据了解,六兄妹都特别爱吃油煎、油炸食物,所有的菜都是红烧的,无糖不欢,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糖尿病家庭聚集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何晓雯说。
●把“糖”与甜画等号
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还常碰到把“糖”与“甜”画等号的患者,不敢吃甜食,甚至连水果都不敢碰。有些患者说,得了糖尿病后,我什么甜的都不吃了,平时就专挑咸口的吃,实在饿了、馋了,就找无糖饼干、无糖沙琪玛、无糖芝麻糊,吃这些总没事吧?其实,这些食物同样是面粉、小麦粉做的,也是主食,经过深加工后,能量甚至更高,多吃一样就能让血糖飙升。
●不敢吃米飯,改吃面食和馒头
前不久,一位50多岁的北方阿姨吴女士来给在杭州工作的儿子管小孩,因为血糖太高、控制不好住进医院,在每周四下午何晓雯组织的糖尿病患者小组教育讨论活动中,她感叹,这次住院让我最高兴的事是我终于可以吃饭了!
“为什么不能吃饭?”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下,她说,自从得了糖尿病,她们那里的人都说糖尿病人不能吃饭,要吃面和馒头,所以她一直在吃莜面,米饭一点都不敢碰。其实,米饭和面条、馒头都是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都比较大。选主食,更重要的是粗细搭配及摄入量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高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六方面的自我管理,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另外,建议定期接受营养(医)师的个体化营养指导、频率至少每年4次。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选择主食时,提倡选择低生糖指数(GI)主食。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有助于血糖控制。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可在两餐中间或者运动前、后选择生糖指数(GI)较低的水果,数量不宜过多。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烟熏、腌制等加工肉类摄入,减少肥肉摄入。
●保证每日300克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的摄入;重视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食盐用量不超过5克。
●定时定量进餐,餐次视病情安排。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推荐饮用白开水,成人每天饮用量1500~1700毫升。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可适量饮用淡茶与咖啡,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