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玲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获得了显著增强,公民的需求层次也随着逐步提升,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在国家社会保障(以下简称“社保”)制度体系下,加强对员工社保事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法定的义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企业必须对内部社保管理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国家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我国社保制度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覆盖的过程,广义的“社保”包含了社会保险、公积金制度、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其对应的政府管理服务部门主要涉及人社、医保、民政、卫健委、退役军人事务局、残联等众多职能部门。从企业角度来看,狭义的“社保”主要是指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涵盖了生育保险范围。对应的政府管理服务部门主要涉及人社、医保两个职能部门。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创造出大量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在承载着解决公民就业的重要职责基础上,还通过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多形式实现收入分配,因此企业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现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一是社保制度可以激励员工。社会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着员工的切身利益,加强社保管理可以对员工起到正向激励作用。二是社保制度可以稳定员工队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流动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社会保险则是维护企业员工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频繁的变动工作会对员工工作期间的缴费水平及退休保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社保管理可以有效的抑制员工异常流动,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三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社保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利益的体现,良好的社保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心理安全感,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整体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1)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企业社保管理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的社保管理制度都是从其他先进企业照搬过来的,与自身实际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同时在管理理念的选择上也未能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社保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十分粗糙随便,导致社保管理的成效根本达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2)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社保管理职能发挥的过程中有有着显著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机制大都片面的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社保管理也是激励制度的一部分,崇尚论资排辈,以至于新员工相对于老员工所获得的福利待遇偏低,对其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抑制。
(3)服务方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员工不仅仅满足传统的单一服务方式,“精准、便捷、高效、随时”成为了员工对服务的诉求,企业在社会保障管理中,不利用新技术改进服务方式,停留在原有陈旧模式,势必影响员工对社会保障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社保制度是由国家层面统一建立,国家层面社保制度改革必然影响到企业层面社保工作。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法律层面来看,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更加健全;从治理体系来看,社会保障现代化能力明显提升;从管理制度来看,社会保障规范性更加完善,其主要变革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机构改革先行,进一步理顺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避免了原有“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情况,如将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进行了合并,单独成立了医疗保障部门,强化了对医疗保险的管理,激发了医保在医改中的引领作用;由税务部门进行社保费的统一征收,提高了征收效率,这些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为后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与制度整合打下了基础。二是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服务能力。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实现了多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避免业务办理时,多次提交材料,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实现了线下大厅“最多跑一次”、线上大厅“不见面服务”,这些都极大影响和改变了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和方式。三是面对新形势,社会保障政策更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如面对就业压力,及时出台了使用失业保险提升员工技能、援企稳岗的政策,面对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及时出台了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四是适应人员流动,社会保障管理有了新格局。如加强乡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社会服务职能从单位向乡镇、社区转移;建立全国异地医疗结算、保险关系转移平台,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为了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保制度改革,我国企业应加快推动内部社保管理工作的改革,为员工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
首先,正确认知社保制度改革的现状。纵观我国社保制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过程,今天的中国,正在接近,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社会保障事业“事关发展、关乎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每位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保障工作在新时期下只能加强,不能弱化。企业应提高认识,积极推动社保管理思维和模式的转变,促进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其次,在社保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也需要根据改革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全新的社保管理目标以及内容,以适应社保新要求,具体需要从制度、机制、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除此之外,还应对企业员工参保管理的模式进行优化,为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助力。再次,从被动保险转变为主动保险。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对企业社保运作模式带来影响,而社保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其变革调整会对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层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对社保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社保制度配套改革进行部署,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在进行政策研究和工作思路制定的过程中,企业应突破原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深入分析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进而针对性的做出调整。
在确定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改革的具体思路之后,想要取得理想的成果,还应针对现今企业社保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的提升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做好政策宣传、落实好政策,助推企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新的政策不断出台、流程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企业应该第一时间获悉并熟悉相关情况。首先在在企业内部做好宣传,扩大政策知晓覆盖面,如实行了全国异地医疗结算,相关手续应该怎么办理;女职工生育后,如何进行报销申请。其次,应及时运用好政策,若援企稳岗、社会保险费减免政策出台后,企业具体经办人员应及时按照政策准备好各项申报资料,确定企业及时享受到相关政策。
(2)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员工提供精准服务。企业要借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为员工提供精准服务。一是指导员工及时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时便捷掌握政策和查询个人社会保障权益情况,维护其正当权利;二是将社保管理与单位人事、绩效等信息系统结合,精准掌握员工个人情况,有针对性提供社会保障服务,三是从仅关注员工个人转变到全面关注员工家庭,有针对性让员工提前规划好家庭和个人社会保障。
(3)立足现有政策,完善企业内部福利体系。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全覆盖”,体现的是”保基本”,企业应立足于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通过以商业保险为补充或企业自身建立补充保险等多种方式,与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互补,解决“保基本”以外的多层次需求。
(4)加强知识更新、提升企业社保管理人员水平。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社保管理必然随之进行变革,原来的制度体系、内容目标、管理机制等均会发生改变,如此就需要企业加强社保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确保社保管理队伍能够有效适应新时期的社保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企业员工福利,同时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各企业应结合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积极推动内部社保管理改革,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和企业社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有机结合,从制度、内容、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