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波
(宽甸县红石镇林业站,辽宁 丹东 118205)
宽甸县属长白山系龙岗支脉西南延续部分(124°22′~125°41′E,40°14′~41°08′N),地貌以中山、低山为主,总面积6 193.7 km2,有林地面积49.4万hm2,总蓄积3 125.1万m3,森林覆盖率78.1%。林分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有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amurense等,人工林主要有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红松Pinuskoraiensis等。宽甸县是辽宁省主要林区和重要水源涵养林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生态公益林是以维护和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1]。
宽甸地区生态公益林面积25.8万hm2,蓄积量1 673.8万m3,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1.2%,总蓄积的53.6%,其中,中幼林面积17.1万hm2,蓄积量870.1万m3,占公益林面积的66.3%、蓄积的52.0%。公益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有少量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全县江河源头、江河两岸等生态脆弱区域,林种以水源涵养林为主。
宽甸山区坡度较陡,乱石窖遍布林分内,立地条件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瘠薄,土壤质地沙化严重。宽甸县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100~1 2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份,雨量集中,容易形成暴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陡坡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表层有机质流失后,土壤沙化,地力下降。
宽甸山区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树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中幼林比例大,单位面积株数和蓄积量低,水源涵养能力差。病虫害严重,发生面积广,防治难度大。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日本松干蚧、栗山天牛、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危害油松、落叶松、红松等松科类树木和柞树等阔叶树木,美国白蛾1年发生3~4代,对树木危害性极大。人工林常见病害有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红松疱锈病等,导致树木生长缓慢,病害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下降。
全县现有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1 378人,其中监管员260人,护林员1 118人,人均管护面积230.8 hm2。管护区域面积广,山高岭大,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交通工具落后,造成管护困难,管护效果差。现行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标准偏低,国家级公益林直补到户管护资金每年165元·hm-2,省级公益林直补到户管护资金每年52.5元·hm-2,与现实林木资源生态效益相比较,差距很大。导致林农管护积极性不高,森林资源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造成林木资源损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现阶段宽甸地区森林资源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发展产业对资源的破坏。①林菌矛盾,全县每年食用菌种植8 000万袋,种植户1.2万户,产值8.5亿元,伐区生产的木段等采伐剩余物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菌农滥砍盗伐林木。②林蚕矛盾,在以柞树为主要林分的公益林区放养柞蚕,树叶被吃光,树木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树势衰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③林牧矛盾,林间放牧,啃食幼树,造成资源损失。④林矿矛盾,矿山开采侵占林地,破坏林地资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依据适地适树造林原则,对宜林荒山荒地,人工营造红松、落叶松等。对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地,采取林冠下补植红松,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25°以上坡耕地,结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快闭坑矿山生态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解决农民发展产业所需森林资源。
落实管护人员主体责任,建立激励考评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奖优罚劣,严厉打击和处理“林业两乱”。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发现火情及时扑救,避免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对资源破坏。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病虫害预测预报,采取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综合措施,减少资源损失,降低林木损失率,提高林分质量。结合“围栏工程”、“封山禁牧”等工程项目,实施封山育林,减轻人类生产活动对资源破坏和牲畜进入林地对树木的损害。
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结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等级以及林分具体情况,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对中幼林主要是合理确定林分密度,伐除过密植株,改善林分卫生条件,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对成过熟林,主要伐除病腐木和过熟木,科学防治病虫害,控制病虫害蔓延,稳定林分生长环境。通过采取透光抚育、卫生抚育、生态疏伐等森林经营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防护功能,提高生态效益。
坚持生态优先,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前提下,对公益林进行适度开发,实现林地多功能利用。重点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林下中药材,封沟饲养林蛙。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旅游,发展观光林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技能型林业经济。加快传统林业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涉林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创新传统产业模式,形成新兴替代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减轻农民发展产业对资源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破坏,更好保护森林资源。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增加管护车辆、通讯设备以及交通道路等方面投入,改善管护硬件条件。充分利用国家在造林、营林、抚育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整合分散资金,形成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调动林农营造林积极性,增加森林覆盖率,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资金使用效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度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标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价格杠杆手段,调整矛盾主体利益关系,解决资源管护难题,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建设目标要求,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综合措施,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提高森林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