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海,胡文宇,孙恒坤
(1.抚顺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6;2.抚顺县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后安镇分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0)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具有毁灭性的森林病害,属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种,已被我国列入对内、对外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该病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扩散蔓延迅速,目前全国已有14省(市、区)发生,面积达7.7万hm2,导致大量松树枯死[1],对我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形成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了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蔓延,对抚顺地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科学研究与分析,以便为本地区科学有效开展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抚顺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系龙岗余脉,森林覆盖率达70.08%,是全省九大重点林业县之一。现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hm2,有林地面积11.26万hm2,其中松林总面积3.7万hm2,总蓄积1 033.7万m3。
松材线虫引起的松树萎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传播途径多、发病部位隐蔽、发病速度快、潜伏时间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经对抚顺县792.08 hm2松林松材线虫病普查,现已发现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两个树种为松材线虫病的易感树种,并确定为寄主。松材线虫侵入树木后,外部症状的显著特点是:先是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而后整株枯死,针叶全呈红黄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①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③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此时树体上一般有多种害虫栖居[2]。
目前,抚顺县累计确定危害树木15 010株,总蓄积2 633 m3。其中:油松14 559株,占97%,红松451株,占3%。主要分布:汤图乡192个小班,蓄积717.37 m3,面积221.21 hm2;上马镇181个小班,蓄积1 084.13 m3,面积270.39 hm2;三块石林场34个小班,蓄积77.372 3 m3,面积68.8 hm2;温道林场57个小班,蓄积754.333 3 m3,面积231.68 hm2。
在自然界中松材线虫的传播主要依赖媒介昆虫,据报道,墨天牛属Monochamus昆虫被认为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布广泛。墨天牛属以外天牛传播线虫尚未见报道。墨天牛属昆虫主要取食松属植物,有一些种还能取食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等树种[3]。天牛通过取食健康木补充营养来传播线虫,也可以通过在衰弱木和死亡的松树上产卵来传播松材线虫。
根据调查研究,抚顺地区目前已确定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为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saltuarius,其一般1年1代,成虫取食健康松树嫩枝树皮来补充营养。携带松材线虫的天牛成虫在咬食松树皮时,松材线虫幼虫从伤口侵入健康松树,并在树脂道进行大量繁殖。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生长衰弱并逐渐死亡,同时,罹病木又成为天牛的产卵对象,翌年又重复侵染,导致病害扩散蔓延。松材线虫(病原)、云杉花墨天牛(传播媒介)和松树(寄主)三者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与病原松材线虫、易感寄主及媒介昆虫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病原松材线虫、媒介昆虫及适宜的发病环境导致的有效侵染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关键。
根据观测研究,抚顺地区松材线虫的生活史有繁殖周期和分散周期。繁殖周期全部在松树体内,当携带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在健康松树枝条上取食时,松材线虫进入到松树体内,开始进入繁殖周期,重复出现卵、幼虫和成虫。2龄幼虫遇不良环境,转化成分散型3龄幼虫,向蛹室聚集,能抵抗干燥和低温等不良环境,蜕皮后逐渐成为持久型(休眠型)4龄幼虫,持久型4龄幼虫特别抗干燥,适合媒介昆虫的传播。在25 ℃,松材线虫5 d一代,1对松材线虫20 d内可繁殖20万条松材线虫。
研究表明,抚顺地区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与环境等因子密切相关。温度、降水等环境因子对松材线虫及媒介昆虫生长发育和病害的传播具有显著的影响。夏季高温、干旱季节气温超过20 ℃,松材线虫病发病危险增加,为病害高发季节。同时,温度对媒介昆虫生长发育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云杉花墨天牛发育最适合温度一般是20 ℃,而发育的起始温度是10.1℃[2],以此来评价松材线虫病的潜在发生区,并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经观测得出抚顺县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日平均温度正适宜云杉花墨天牛的生长发育,也认证了本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完善省、市、县及乡镇一体化协调预测预报机制,加大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相关技术档案。加强相邻乡镇、相邻县区的联防联治力度。定期召开联防会议,开展联防联治。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松林进行常年巡查,及时发现疫木,凡发现松树有感病症状,第一时间上报,组织鉴定。
对非疫点乡镇发现濒死、枯死的松科树木,少量的可由护林员监管,立即采取清理枯死树的方式清理;量大的可以形成简易设计,及时审批,以择伐方式为主进行采伐,伐桩高度不超过5 cm,将伐根覆盖铁纱网。
处理疫木做到不出村,以县为单位购置或租赁移动粉碎机,采用切片粉碎处理,或采取熏蒸、烧炭等方式进行处理。对直径1~5 cm以下的枝丫包装或捆扎好运到林外,采取就近且安全的地方进行烧毁。同时,聘请有资质的监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图进行全程监管。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一体化防控研发机制。进一步弄清松材线虫病发生的诱因和致病机理;弄清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生活史、林间分布规律,开展科学诱捕,研发有效的繁殖抑制剂等,以控制天牛虫口密度,降低传播几率;在病危木生物防治、疫木及伐根科学处理等环节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一整套科学、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科技支撑。
严厉打击违规违法私自处理疫木行为,严厉打击违规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严厉打击非法越界运输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加工利用疫木及其制品的行为,严防疫情的传入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