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萍,孙 明,姚成洲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本文针对我院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探讨,以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整理具体的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为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35例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方式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4例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方式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患者36.8岁,最大患者81.9岁,平均年龄(52.58±4.6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患者37.4岁,最大患者82.3岁,平均年龄(52.61±4.73)岁。经综合比较之后得知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可进行公平对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对照组(n=35)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方式,患者行CT检查确诊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情况,积极采取溶栓及血管介于的基础治疗措施,关注患者的意识情况,出现任何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观察组(n=34)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①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询问清楚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疾病情况,对病情进行核实,先指导现场人员对患者实施基础抢救,医护人员到达施救现场后,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初步评估,询问周围人患者的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开展吸氧、清理分泌物、建立静脉通道等常规急救工作,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告知院内急救小组,申请绿色通道后,让医院做好急诊准备,同时向家属交代疾病的危险情况,在救护车达到医院的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心电图监护,帮将患者的血标本提前抽取好。②急诊介入一体化。患者送至医院之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急救小组成员展开抢救工作,并对患者病情进一步评估,行CT检查后排除脑出血情况,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之后,使用专门的平车将患者转送至抢救室,急救小组实施溶栓治疗,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实施颅内血管造影术以及动脉溶栓术,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情况,实行溶栓治疗后,再行CT检查患者疾病进展,对患者行抗血小板凝聚、营养供给及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治疗措施。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包括面瘫、失语、意识、感觉、语言障碍、凝视及上下肢肌力等方面,总分42分,分数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呈正比;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进行评定,包括:进食、上厕所、穿衣、大小便、上下楼梯、洗澡及行走等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呈正比;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比较: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综合评分后得知,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5例,NIHSS(10.14±1.12),Barthel(68.54±8.57)。观察组34例,NIHSS(5.89±0.67),Barthel(82.41±8.5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的抢救措施,成立专门的急救小组,为危重患者建立绿色通道,以患者为中心,各科室积极配合,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医院救治[1],尽可能争取救援患者的黄金时间,使得患者的救援质量得以明显提高,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得以减少,Barthel评分得以提升,由此可见,采用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措施,对于危重疾病患者而言,是一种有效且科学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医学推广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