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因“问”而灵动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2020-02-27 23:5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预设苏轼探究

黎 薇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叶圣陶先生对于课堂教学曾这样分析:“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即教是为了不教!”看似简单的一段话却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是一只容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共频共振的环境中进行,教与学的互动统一实现了学生从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再到情感本位的提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从“问”上下功夫!

马克思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呼唤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唤醒,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将学习由外化转为内化,这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课堂提问。知其为何问,那么何来问呢?首先是要明确课堂提问的主体——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一节好课的总设计师。教师课前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点,围绕本节课教学重点来设计教学流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的考虑则是如何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跟着老师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就应体现问题的预设性和关联性。

一、问题的预设与生成

在讲授新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导课设计向学生展示一组简介,设计问题:请你根据这样一组人物简介猜猜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哪位著名文人?这样的问题预设目的是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自主探究的能力,为新课的讲授蓄势。当学生答出是宋代文豪苏轼之后,教师顺势预设问题:结合你熟悉的苏轼的诗词名句,说说你眼中的苏轼。这个问题的预设,是为接下来深入剖析课文作铺垫,因为根据备课过程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大多掌握的是苏轼豪放派词作,因此学生眼中的苏轼很有可能就是那个“豪放不羁、胸怀豁达”的东坡。学生此处的答,教师不马上作出评价,而是顺势再生成一个问题“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慷慨豪迈、旷达不羁如他,可是你知道他还有铁汉柔情的一面吗?”这时的问已完成了课堂教学“激趣”到“质疑”的导引过程。再比如在分析作品中,教师在备课中提前预设问题“值此良辰佳节,皓月当空“无眠”的是否只有诗人自己?”预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古诗词作品的方法,学会剖析作品储蓄隽永的词语背后的丰富情感。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的学习并一定会完全随着教师的预设而进行,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预设问题的问题再生成,可以生成问题“诗人为什么会‘无眠’,如果你是此刻的作者,你会酣然入梦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考引入到作品的深处,学生通过结合作品写作背景、词句蕴含的作者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任务。预设与生成的相辅相成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所在,巧妙而合理的课堂问题成了教学环节的推进剂,更是教师点石成金的试金石。

二、问题的评价与拓展

课堂提问包含这样几个内涵:提怎样的问题和怎样提问题以及提问怎样的人。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的放矢,问题体现“精、准、小、引”的特点,问题间要保持关联性和层次性,如果说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塔顶,那么课堂问题便是阶梯。那些无疑而问、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学习目标混乱的问题,大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样的问题还不如不问!还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为例,教师问:“中秋月圆人难圆,词人从自然规律反思人生遭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月的思索让你读出了怎样的苏轼?”这个问题基于作品原句,让学生析诗句品诗情,与课堂最初教师留下的一个未评价的问题形成照应,即体现了课堂探究的完整性,也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实现有效学习,获得能力提升。问题的评价即考虑问题的有效性更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情不同,问题的设计亦要具有多层次特点。那么教师对于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的评价就不应只停留在对与错的层面,“这样的理解,体现了你眼中的苏轼,很好!”“是的,豪放派的他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你如此懂得苏轼,可谓是他的知音呀”……多层次评价,在充分肯定学生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是一种语文关怀,因为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课堂提问到此似乎接近尾声,然而笔者认为,这是另一个开始!一堂课结束了,学生的思考不应结束,教师应注意课堂问题的拓展性。继续以《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布置作业,问题是“假如又逢中秋,请你给东坡写封信,你会在这月圆夜,对他说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完成了一个以问促学、以学带问的过程,课后反思中,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诗人形象,走进诗人内心,通过课后搜集整理资料,在对诗人全面了解基础上,对于苏轼的景仰更加具体深刻而富有个性,这种课堂问题的拓展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飞跃式的。

三、结论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课题。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正确处理好“小”与“大”“多”与“少”“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预设全面、合理;授课中提问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衔接,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提问学生注意层次性;课后作业布置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延展性,让学习成为一种不间断的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端正对课堂提问的认识是前提,采用高效有效的方法是手段。

猜你喜欢
预设苏轼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