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话语下的高校校友工作

2020-02-27 23:5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友会母校校友

孟 德 会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开放必然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纵观世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实践可以看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开放办学越早,发展越早;开放得越全面越深入,发展得就越快越好。当前高校对于开放办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指向是一致的,即高校办学不能囿于校园,必须对外开放,既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国际开放。在开放办学话语中,“散是满天星”的各地校友无疑是高校最宝贵、最丰富的开放办学资源,是高校伸向社会、联动世界的触角,做好校友工作、用好校友资源,是高校开放办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校友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建设性的思考。

一、解放思想,实现“三个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行动的方向。开放办学对校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校友工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只有及时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校友工作才能跟上高校事业发展的步伐。勇于转变,既是对开放办学怎么看的思想问题,也是对校友工作怎么干的理念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可降水量与比湿的结论较为一致(图7),秋季暴雨时段可降水量最大,且不同暴雨强度的可降水量值并没有明显差别;夏季暴雨时段可降水量较秋季略偏低,且70 mm以上暴雨的可降水量比50~70 mm暴雨的可降水量要略高一些;春季的可降水量最小,且暴雨强度强时,可降水量要更小。不同量级暴雨过程时段可降水量四分位数分析见表7。

(一)从“囿于现状”到“积极作为”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开始开展专门化的校友工作。2003年,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研究工作分会,校友工作理论和经验迅速传播,高校校友工作机构普遍设立。然而,在实践当中只有极少部分名校因为人才培养层次较高,杰出校友多,反馈母校意愿和能力较强,校友工作容易出成绩,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校友工作,校友工作体系健全、人员充足、运行良好。与名校相反,绝大部分普通地方高校的校友工作处于“自然成长”的状态,校友工作局限于联系杰出校友、召开年会、组织联谊活动等面上工作。2012年“八项规定”实施以后,各高校体制内的杰出校友基本不再参与校友活动,也不能再提供相关便利和支持,高校校友会办公室也因经费使用限制,“联谊”式的校友工作难以为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高校提出了开放办学的时代要求,也为高校校友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开放办学话语下,校友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大大扩展,关注的重点不应再是反馈和捐赠,而应是校友本身对高校开放办学的桥梁纽带和建设作用。每个校友都有自己的信息、人脉资源,如何收集、分析、利用这些信息和人脉资源,如何和校内各部门协作联动,助力学校开放办学,是校友工作部门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高校校友工作必须从“囿于现状”转变到“积极作为”。

(二)从“单方获益”到“合作共赢”

校友对母校的情感是天然的,它源于校友对老师的感谢、母校的感恩,是情感自觉但不是法定义务,因此,这种情感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能被滥用,更不能成为开展校友工作的道德绳索。过去梳理杰出校友信息——寻找引荐人——登门拜访——寻求帮助的“单方获益”模式太过功利,既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理念,难以实现校友工作可持续开展。在开放办学话语下,高校应该把广大校友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开发资源取代单向索取资源,力求既有利于校友个体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绝对不能损害校友利益。当然,这种双赢不可能总是同步的,而且往往是不同步的,因此,高校既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犯“过河拆桥”的毛病,也不能因为“有求未应”,犯“翻脸如翻书”的错误,而是要强化服务校友意识,把支持校友发展作为校友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利用校友会的资源集聚优势,助力校友成就个人事业。在工作当中,除了注意和校友个体实现“合作共赢”以外,还要注重和地方校友会的良性互动,合理授权地方校友会利用学校声誉、品牌、名义及学术科研支撑,开展社会活动或商业活动,全力支持地方校友会及其成员的合理诉求。高校开展的各种项目,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和地方校友会及其成员合作。

(三)从“偶尔联系”到“常来常往”

在校友工作实践中,高校往往容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静候杰出校友的出现,忽略情感的日常维护,校友工作存在“偶尔联系”的异化。在开放办学话语中,“常来常往”,即开展经常性的联系和交流,是收集信息和扩大人脉的前提条件,是获取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合作的基本路径。没有联系,就没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创意,进而就没有合作的可能。开放办学对校友工作提出了“质”和“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而“常来常往”是“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校友工作,必须从“偶尔联系”转变到“常来常往”,积聚量变因素,寻求质的提升,服务开放办学。这个转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改变选择性联系,联系校友的面要从极少数杰出校友扩展到全体校友;一个是改变联系的频率和方式,从偶尔、唐突的拜访转变到形式多样的互动,既要创造条件、做好服务,让校友常来母校、愿来母校,也要常往校友工作生活之地,看望校友、关心校友。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加强校友总会和地方校友会建设。校友能否常来,责任主要在于校友总会;母校能否常去,则取决于校友能否常来,关键在于地方校友会的建设情况。离开健全有力的地方校友会,校友工作从“偶尔联系”到“常来常往”的转变将很难实现。

情感共鸣是校友工作的关键,也是“三好”体系的核心所在。“信息库”和“校友网”的建设搭起了校友工作的框架体系,但要让其顺畅运行,则离不开校友感情的滋润,必须想方设法打好“感情牌”。笔者认为,唤起校友对母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既需要常规的联系和宣传,更需要加大对校友的关心和服务,让校友感觉到:“学业有长短,情感不毕业。”关心和服务校友,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立“校友关爱基金”,在校友工作中,常见校友为母校设立基金,但鲜见母校关爱校友,牵头设立“校友关爱基金”,这难以体现母校对校友的关心,难以体现校友捐赠“取之于校友、用之于校友”的公益性,不利于暖人心、聚人气、谋大事。二是助力校友职业发展,校友工作部门可以在假期当中,邀请知名专家举办面向校友的“行业论坛”“职场讲座”“创业培训班”“校友俱乐部”等活动,既可以助力校友职业发展,又可以增进校友与校友,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三是做好返校服务,在这方面,除了做好有组织的周年返校、校庆日返校等集体活动外,还要在校友零散返校服务上下功夫,高校可以改变毕业时收回学生证或一卡通的做法,改为盖章注销,发还学生,学生毕业后可以凭借学生证在校园自由通行(特殊情况除外);返校校友可以凭学生证到校友总会办公室寻求帮助,登记领取限额校园卡,并凭卡在校园餐厅用餐,在图书馆学习、借书;校友总会可以给每个校友分会发几张校园卡,校友会成员返校可以凭卡在校园内自由通行、用餐和学习。四是建设“校友驿站”,在校友中征集可供校友住宿、交流的立脚点,校友总会予以挂牌和宣传,校友凭学生证享受特别优惠。打好“感情牌”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需要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校友合作是高校开放办学的第一层次,平台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地是执行战略任务和实现战略目的依托[2],在开放办学话语下,高校原来“一间办公室、两个办事员”的工作条件无法满足交流、展示、合作的需要,必须建设“软硬兼备”的根据地。所谓“硬”,就是要建设功能齐备、条件一流的综合性校友活动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为学校开放办学交流中心。中心建设可整合校友总会、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纪念品商店、工会活动中心等资源,集办公、展示、洽谈、查询、活动等功能为一体,中心可设立校友办公室、洽谈室、会议中心,为校友提供在地工作支持,承接校友举办的社会活动、商务活动,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校友企业家论坛”“项目对接会”“校友总会年会”等活动。所谓“软”,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的聚集融合效能,形成“大联动、大融合、大发展”的协同作战机制。高校内部人才资源、学科资源、技术资源十分丰富,潜在诸多合作节点和合作领域,但“各自为战”的封闭意识较重,开放办学首先需要刀尖向内,实现内部开放和协同作战。校友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挥开放办学窗口单位的优势,增设“专兼结合”的联络专员,加强与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产业合作、国际交流等部门、团队的联系,发挥“根据地”的聚集融合效能,开展内容充实的校友活动,努力推动大事落实、项目落地和资金到位。毋庸置疑,“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其成效也是值得期待的,在开放办学话语下,高校必须给予校友工作新的定位和支持。

二、创新方法,构建“三好体系”

校友信息库是校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交互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库建设从技术上讲已经毫无障碍,高校可以根据校友工作的特点轻松开发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迅速推广有关链接;轻松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校友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工作单位等信息,寻找校友再也不像“大海捞针”,而是“易如反掌”。然而现实工作中,信息库建设信息不全、更新滞后等情况依然比较突出。笔者认为,信息库建设的关键在于校友的意愿,根本在于信息库能否发挥联系校友、服务校友的作用。因此,信息库建设要从过去封闭的“为我所用”进至开放的“为校友共享”,以“开放共享”吸引广大校友积极填报、更新信息。围绕“开放共享”,高校必须对信息库建设开展一系列创新探索。比如,扩展信息库的功能,建设“校友信息采集查询系统”,对既有校友信息按照生源地、毕业时间、工作地点、所在行业等进行分类和动态完善,注册校友可以根据需要,查询其他校友注册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校友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互动。再比如,高校可以将校友信息采集提前到在校大学生,把在校大学生注册填报“校友信息采集查询系统”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常规内容,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系统,联系校友进行就业咨询、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又比如,为了防止信息更新滞后,高校可以每年一次在校庆日发送节日祝福,同时提醒校友重新确认填报信息。总而言之,“信息库”建设的所有努力都要围绕提高校友意愿来进行。

校友网络是开展校友工作的主阵地,这个网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实生活的校友会网络,一个是网络社区的信息网络。在校友会现实网络建设中,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区域校友会建设模式,建设校友总会——地方校友会——行业校友会——同届校友会——专业校友会的立体化运行模式。行业校友会、同届校友会、专业校友会服从地方校友会的统一领导,其主要负责人也是地方校友会主要管理成员。立体化模式可以吸收更多热心校友参与到校友会的建设中,有效改善单一模式下因行业、年龄、情感等差异导致的参与度不高、活力不足、沟通不畅等弊端,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以分散开来多活动。在校友会信息网络建设中,形式上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校友对母校的关注度,重点建设好“校友网”和“微信公众号”,推动传统校友刊物电子化,与“校友信息采集查询系统”及地方校友会工作动态一起嵌入“一网一号”。在内容上,“一网一号”要各有侧重,“校友网”的内容要详实生动,注重唤起校友对母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重点介绍母校发展、校友工作、校友风采等内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要即时简洁,注重提升校友和母校的互动合作,重点发布信息公告、活动通知、合作项目、特别报道等内容。在实践中,要努力实现信息网络和校友会网络“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以线上宣传促进线下体验,以线下体验确证线上宣传,提高校友对母校的关注和对校友工作的参与度,进而形成广泛覆盖、充满活力的校友网络。

(一)建好“信息库”

完善的校友工作体系是开展校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开放办学的保障和要求。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友工作体系,离不开工作方法的创新,实际上,创新工作方法已经成为工作中最习以为常的表达,但也最容易沦为口号或流于形式。创新工作方法的要点并不在于宏大叙事,恰恰在于具体而微,是在“常规中寻求突破,细节中追求完美”。

(二)织好“校友网”

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纳入研究均为病例系列报道,采用效应指标为率的单臂研究荟萃分析方法[2]。由于部分研究成功率为100%,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反正弦转换,采用Metan命令合并后将合并结果再转换为原始数据[2],转换公式:(sin(x/2))2。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κ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分析异质性来源。

(三)打好“感情牌”

在每一轮实习结束时,总住院医师都会组织召开出科座谈,诚恳地征求学生对实习教学的意见,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带教教师的评价及希望改进的内容等。总住院医师要将学生的意见总结整理后反馈给科主任及主治医师,在科室全体医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实习生对小讲座及夜查房给予了较好评价。

平台是汇集资源、交流合作、干事创业的载体,是校友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依靠,也是高校开展社会合作和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围绕高校开放办学实际需要,高校应该建设面向校友、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三个层次的合作平台。就校友工作而言,基于现实考虑,既要建设新平台,也要整合利用既有平台,关键在于校友资源的导入和利用。

三、聚力开放,建设“三类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办学话语下的校友工作应从校友情感出发,在共建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寻求广大校友的凝心聚力和共同发展,进而自然迸发出巨大合力,推动高校开放办学和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高校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难以坚持。当然,校友能量的释放离不开各类交流合作平台的承接。

(一)建设校友互动“根据地”

以上所述既是对开放办学话语中校友工作理念的探讨,也是对校友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因此,实现“三个转变”既是未来校友工作的总体思路,也是创新工作方法的努力方向。

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差异使养老地产的发展模式有所区别。在美国,大型养老地产项目对使用者有比较严格的年龄要求;而日本的养老地产,一般不是老人们集中居住,而是让各种年龄层的人在一起居住,便于不同代际之间互相照料和扶持。中国在养老地产的发展上,既要借鉴北美、日本等国成功的养老地产经验,也要考虑中国养老的传统习惯和社会心理。

(二)构筑社会合作“主战场”

社会合作是高校开放办学的第二层次,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高校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在开放办学话语下,社会合作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本途径,高校必须“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加快实现与区域社会的深度融合,寻求社会资源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校友是开展社会合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是牵线人又是参与者,高校校友工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构筑社会合作“主战场”。一是开辟新战场,密切校地、校企联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立“开放办学委员会”,邀请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专家校友为顾问,为学校开放办学提供决策参考;培育校友经济,牵头成立“在地高校企业家校友联盟”,组织校友企业家参加地方招商活动,在互联互动中寻求多方共赢;加强校企联系,共建“特色学院”“特色园区”“实训基地”等,培育校友资源增长极。二是巩固“老战场”,充分利用“科技镇长团”“产业研究院”“大学生村官”等既有平台,将校友资源导入其中,集聚更多社会资源,藉此深入了解地方之需、企业所急,挖掘校内科研潜力,进行定向公关,实现校地(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二是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水资源管理机构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千乡万村世纪行,建设美丽新农村”“每亩地少施一斤化肥、少撒一两农药、少用一方水”等特色亮点活动。竹溪县实施生物杀虫、沼液施肥、阀门控水,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大米品质,售价每斤达60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综合效益显著。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保护,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实施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努力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三)搭建国际交流“桥头堡”

国际交流是开放办学的第三层次,也是高校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是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战略突破的重要途径”[4],高校必须主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跨国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自身实力,打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海外校友是校友中的佼佼者,他们身处异国他乡,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拥有广泛资源,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的天然使者。依托海外校友,搭建国际交流“桥头堡”,是高校校友工作的应有内容,也是开放办学的必然选择。一是搭建“海外工作站”,依托海外校友会,充分发挥海外校友的招才引智作用,加大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海外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建设,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国际人才。二是搭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合作平台,在若干重要学科领域与世界名校、高水平研究机构共建国际科研平台。三是搭建“国际商务论坛”“产业大会”等产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海内外校友的人脉、产业优势,联合地方政府,推动国际化产业合作。四是加强“智库建设”,整合区域与国别研究力量,广泛吸收海外校友的意见建议,推动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外交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使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5]。这是对高校校友工作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本文的形象概括。在开放办学话语下,高校校友工作任重道远,但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仅仅是从校友工作部门的角度所做的工作思考,我们必须清楚高校校友工作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决定校友层次,服务管理水平关乎校友感情,二者兼具,校友工作才大有可为,进而为高校开放办学提供源源不断、澎湃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校友会母校校友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校友风采
告别母校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校友风采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2017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侨务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