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转向

2020-02-27 22:2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象时代政治

陈 凤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数据流量进入爆发式的增长阶段。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40ZB(相当于4万亿GB),对这些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数据的利用,也让我们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教育方面,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应用大数据弥补教育短板已成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传统工作模式也应搭乘大数据的快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分析

(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承受教师的灌输,教师的知识和价值观是权威而不容置疑的。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源更加丰富,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样。多样化信息的获取使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不再处于知识和价值的封闭状态,他们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以及最新的对这些信息的解读,由此学生可能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质疑;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完全定型的阶段,面对信息爆炸,他们可能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因此,大数据时代,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如果不及时转变思维,将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变化。

(二)网络文化环境复杂度的增大及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化多角度的信息,从而使高校学生思想的复杂度不断增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等可以随时在线的电子设备已成为大学生的标配,他们既可以从这些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QQ、微信等社交媒体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即时分享。然而,当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时,囿于其知识、阅历、不成熟的价值观,他们经常难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多数信息并非来自具有严格审查机制的媒体,而是来自信息的可靠性、价值观的正确性经常不具备可信度的自媒体。这些信息却经常显得“客观”且“中立”,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有可能被引导至与主流正面价值观有偏差甚至对立的一面,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甚至是扭曲。面对大学生这种高度复杂的思想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转变思维,改变方式,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道路上来。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注重和强调个性化的教育,甚至认为个性教育会影响人的全面教育,这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质疑;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各种实际因素,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方面,片面地以相同的年龄段、相同的性别、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家庭背景等因素来划分学生群体,并进而认为这些具有相同因素的学生群体也具有大致相同的思想状态。由此,在采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时也“以面代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具有个性的针对性。然而,现代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多元而开放的社会,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大数据时代,技术的进步使更为细致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面对这些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不及时转变思维,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转向

“大数据”作为新型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必须有所创新;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向,因势而新,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住时代契机创新教育模式的关键。

(一)由样本思维转向整体思维

所谓样本思维,也就是通过对样本的了解,可以认识总体的“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对于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如价值观的了解,也只能是通过选择某个特定群体作为样本,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解。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育实践,经常因为样本选择的随机性而以偏概全,并不能真实掌握全体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于对教育对象思想情况的真实把握,如此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面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且每个个体的思想也各具个性又不断在变化,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势必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窘境。当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互联网、物联网等获取研究对象的所有数据。如著名的“谷歌流感趋势”的运作,并非依赖于对随机样本的分析,而是建立在对整个美国互联网关于流感的检索记录分析的基础上。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有能力收集、存储研究对象的所有数据,并通过特定的算法找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从原有的样本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力求掌握教育对象的全面信息,才能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情况,提高教育效果。

(二)由精确思维转向模糊思维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建立在实验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直走在追求精准性与确定性的道路上,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科学精神中的精确思维也成为了现代文明的标尺,即使是最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哲学,也企图把哲学思考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计算。然而大数据时代,对数据量的要求超过了对数据精准性的要求,微软研究中心通过实验发现,在数据量更大的时候,并不追求太高精确性的简单算法却有着比建立在小数据思维基础上追求精确性的复杂算法有着更好的表现[1]。精确的数据使我们可以准确了解事物的某一部分,但更可能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精确性思维的产物,目标、手段、效果评估都追求精确。目标的设定是明确无误的既定目的,手段上,也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程序向教育目标灌输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知识,而对于效果的评估,更是希望能够用准确的数字、图表进行量化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对象都是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及其变化是最难了解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同样不具备精确性,政治方面虽然有规范性的要求,道德方面却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善”“恶”“好”“坏”,这些又如何能用量化的精确思维模式进行评估与衡量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描述,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全面但却相对模糊的笼统而大概的描绘,可能更接近于对其真实的了解。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从一味追求明晰、不允许误差的精确思维模式转向允许误差、具有不确定性的模糊思维模式,如此,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也更贴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

(三)由因果思维转向相关思维

几千年来,因果关系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基点,是人类探寻自然与社会过程中执着的追求。小数据时代的研究思维通常是假设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通过实验与观察揭示它们内部之间的必然性以求证假设。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面对的是海量的数据,想要清晰地揭示所有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要关注的是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而不再是因果关系。它不再苦苦追寻这种变化“为什么”,而是满足于掌握这种变化“是什么”,相关性思维在社会治理、商业、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已证明了其实用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深受因果思维的影响,总是热衷于探寻学生思想变化的原因,寻找思想变化的“因果关系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找到对症下药的良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总是囿于对因果链的追寻,就会陷入困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恩格斯就曾说过:“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事物之间这种无穷无尽的相关关系,如果以因果思维去探究到底,只能是事倍功半。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转换思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相关性上,从学生的行为数据中获知他们思想上已有或将有哪些变化,再施以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转向路径

(一)加快高校物联网建设,构建高校大数据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信息的全面掌握,还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和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都需要海量的学生相关数据,这其中包括了学生的身份数据、学习数据、校园消费数据、网络社交行为数据等。因此,高校要建设校园物联网,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环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校园中的各种物与物、人与物的数据。同时必须加快智慧校园数据库的建设,以利于储存和分析每天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目前,高校里普遍使用的校园一卡通已具备了获取学生校园行为大部分数据的能力,然而这些数据在很多高校并没有被重视和利用,甚至是任其自然消失。其实,充分开发利用校园一卡通的数据,将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如通过校园一卡通了解学生整个学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可以预知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电子科技大学曾进行一项大数据试验,通过校园卡采集的数据显示:某专业80多名学生,专业成绩排名前4的学生,某个学期前两个多月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平均113.25次;而成绩排名后4名的学生则为平均20.5次[3]。这种通过观察建立的进入图书馆次数的数据与成绩的强相关度,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成绩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要重视校园数据平台建设,采集、存储更多的数据,对这些数据不同角度的分析,让数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帮手。

(二)积极使用新技术思维,研究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要以整体思维去获取教育对象的完整信息,通过网络采集技术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同时,通过开发校园一卡通更多的功能来获取教育对象更多的行为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动态还原,从而可以全面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学习、价值观的动态变化。在研究过程中,也切忌以点代面,把个体、某个群体的思想状况或是教育经验上升为普遍性,而应该从整体上进行了解与分析。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用标准化来抹杀教育对象的个性,模糊思维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不能一味地使用硬性标准和量化数据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

最后,要打破因果思维习惯的束缚,学会用相关思维来捕捉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思想波动。学生的思与行并不总是因果关系,而是要基于相关关系去发现与解决问题,不在“为什么”的问题上钻牛角尖,而是直接思考“怎么办”,以预警思维来代替善后思维,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技术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转向新技术思维,并在新思维的引领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对象时代政治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