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2-27 21:03黄琳庆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政治

梁 晨 黄琳庆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全方面进驻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也逐步走到我们面前。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舆论格局的复杂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新的挑战,对此国务院于2019年8月提出推进“互联网+教育”,当前教育工作者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起来,同时这也是一个工作难点。

一、“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以网络创新为基本理念,将网络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实现经济要素的集成与优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1]。网络信息技术成长到一定阶段造就了“互联网+”的出现,超出了时空的限制,移动支付、扫码乘车、身份证明等操作在一部智能手机中就可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就是“互联网+”,而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着力点全方位、全角度地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从而创新实现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产业模式。

利用“互联网+”条件的创新优势实现从传统思政教学互联功能到新时代思政互动功能的转变。“互联网+”条件下,愈加丰富的信息被快速接收进来并快速传输出去,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条件下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抓住这个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机,如受教育者的群体不断扩大,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局限,思政教育的理论资源得到丰富等,但是“互联网+”具有两面性,决不能忽视这把双刃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与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大平台容易对大家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影响,其中,对国家、社会、人生的影响是更大的[2]。“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结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包裹其中,信息纷繁复杂,在海量的信息中潜伏着虚假、错误信息,人人手拿麦克风的现象会扩大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有质量保证的信息,而是受虚假、错误的信息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对真理的认识亦如此,长久以往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淹没在混乱环境当中,容易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大学生,身心尚未发育完全以及判断能力较弱,及其容易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对不良信息盲目相信,如此下去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心中的权威地位。“互联网+”条件下还会催生网络特有的社群话语体系,在网络群体中隐藏着一些不良分子,他们散布不实信息,大肆宣扬反马克思主义,传出速度快且面积广为错误社会思潮创造了条件。

(二)增加了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困难度

首先,要求熟练运用和及时更新教育工具。“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政课堂仅靠传统课堂的黑板、粉笔和书本是万万不够的,加上年龄、传统观念等影响因素,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获取、利用数据信息的能力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只有教育工作者这一个来源,于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其次,要求提升筛选高质量信息的水平。“互联网+”条件下,获取信息方式更加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吸收借鉴的信息,有些是与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信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辨别并筛选海量的数据信息,对于积极向上的数据资源可以与传统数据资源进行有机地结合,对于消极错误的数据资源要;此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核。传统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这就造成了其与大学生之间仿佛有无形的墙阻断了双方联系,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当下大学生感兴趣、喜爱的领域,双方的交流只发生于讲课与听课的过程中,这就无法真正形成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引领,而“互联网+”条件下教学工作中心是大学生,体现了尊重人性的特征;最后,要求准确定位自身并发挥有效价值。“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各种网络授课的激烈竞争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与网络教学实现互补发展,如何在多元化大环境中实现共同价值引领都是仍待解决的问题。

(三)冲击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对互联网技术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目标信息,并对社会热点事件与时事政治具有很强的敏锐度与关注度。但是由于“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纷繁复杂,加上大学生具有快速的信息接受能力与强烈的表达欲望,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被错误社会主义思潮所影响,反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了不认同感;“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实现了大学生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信息,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群体和教育范围,但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对一些事情只能做到似懂非懂这种“快餐文化”现象,表面了解或片面学习反而更容易造成误解或反感,加上新奇多样的新媒体平台侵占了大学生过多的零散时间,他们的实时搜索栏目往往是过多的娱乐信息,这都对思政理论的关注度造成了影响。

三、“互联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马克思认为,思想、意识的产生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是有直接关系的[3]。互联网的运用与发展作为社会物质活动之一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注重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教育工作者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领路人应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为重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中去,外化到大学生的行动上去,将马克思主义学科渗入到其他学科当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坚持建设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将大学生置于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培育优良的校风与学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学习环境风清气正,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培养以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坚持“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终身贯彻并践行的。

提高自我革新水平。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守姓“马”姓“共”,其实质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话语立场[4],更好的做大学生的引路人;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数据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熟练运用教学平台,在甄别海量的信息之后,将有益的数据信息植入到课堂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课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解答、讨论专题,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互动。

提升亲和力与感染力。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是指一种使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政理论课,并产生兴趣,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感的一种能力[5],为此要把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爱好联系起来,积极融入受教群体当中,弥补差距,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种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授课者个人的人格魅力辅助,人格魅力值越高,思政课堂的效率也就越高,通过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的同时实现传播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效能最大化。

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海量信息资源与快捷信息渠道是“互联网+”带来的益处,但“互联网+”的条件下不能真实观察、及时反映大学生的表情与动作,并不能与大学生实现思想上的沟通。教育工作者在与网络资源结合的基础上抓好课堂教学,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地接触大学生群体培养实践能力,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与特点,以便更好的培养思维方式。

(三)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度

主动参与大学生的社交平台。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的社交状态与社交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大学生常用的QQ空间、微信等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鼓励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交行为,对于虚假、错误信息及时进行辟谣,对于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帮助大学生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交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其中[6]。

促进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互联网+”条件下的话语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明了、活泼有趣的特点,形成了许多网络热词并传播甚远,教育工作者在保障内容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之后,再实现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与当下潮流相结合,形成话语置换,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跨界联动。高校要以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知名企业为依托,在他们高频使用的网络平台中设计、推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相结合,纠正虚假、错误信息,传播积极、向上信息;还可以利用宣传手段打造示范性高校网络平台,权威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在网络平台中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四)强化网络建设

开发大数据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传统课堂与新型互联网技术形成优势互补,利用信息技术增添新时代魅力。大数据库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人物传记和最新研究成果,开设汇编专家学者研学的专栏基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达到进一步扩充。

加强网络空间中的引导力。利用大数据收集与云计算分析技术及时分析、控制和引导社会热点事件发生的舆论风向,鼓励和支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热点事件;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网络产业当中,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微空间”、网络娱乐游戏等产业,如今我们的生活与这些网络产业息息相关,一定要严防不良社会思潮占领互联网。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要求网络工作者本人具有党性原则与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与舆论中保持自身头脑清醒;除此之外,教育技术团队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建立过滤机制,尊重个性需求,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当前,我国一些互联网核心技术还面临一些困境,这就要求网络工作者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撑。

四、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新时代条件下以传统教育为基础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着力点,从新角度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跨界融合,将二者的优势互补,才能孕育出新的果实,这种创新模式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起来的重要途径。

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在受教群体当中根植爱国主义,重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创新不是二者叠加或生搬硬套,而是取长避短,实现二者结合最优化。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钉钉、慕课等教学平台开启直播教学解除时空的限制,或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随机点名、定位考勤等,看重受教群体的辩证分析和实际操作水平,比如将理论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方式或实地参与社会活动方式等,还要熟练运用新型教学平台,以动态视角分析、考察受教群体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高效的靶向教学来培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主动参与受教群体日常生活,将理论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更容易被受教群体所接受并认同。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使“1+1>2”成为可能,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效能实现最优化。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创新建设了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共言共传的话语体系,共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同时引领价值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