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慧彬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四科,山东 淄博 255067)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预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1]。据相关报道研究表明,现阶段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者人数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针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般临床认为主要发病机制为血脂浓度,所以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疗,以往治疗方式侧重单一药物的应用,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是仍达不到标准要求。基于此,需要实行二甲双胍联合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方式来大幅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按照随机法将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88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44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为(44.35±1.24)岁,平均病程为(6.52±1.62)年;试验组患者纳入44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4.26±1.28)岁,平均病程为(6.87±1.35)年。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依据实际情况实行辛伐他汀药物单独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服用剂量为每日10 mg,服用方式为口服,结合对患者相关护理措施的开展,实现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2]。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需要在施行辛伐他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二甲双胍药物。针对二甲双胍药物的应用,具体药物服用频率为每日3次,每次药物服用剂量为250 mg。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护理措施的开展。
观察指标为辛伐他汀药物治疗对照组与二甲双胍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水平的比对观察。其疗效判定标准为: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未出现好转,甚至病情愈发严重;有效,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出现明显改善;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肝功能与血脂水平恢复正常标准。而患者治疗后血脂与肝功能水平的比较,其判定标准为ALT、AST、GGT、TG、TC检查[3]。
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利用(%)、(±s)进行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表现,并采取x2、t检验,若P<0.05,表明研究存在统计学价值。
试验组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有效率6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各项检查指标分别是ALT(52.86±16.79),
C G T(3 1.4 9±8.7 4),T G(2 8.1 5±2.1 4),A S T(2 8.1 5±2.1 4),T C(3.0 1±1.0 5);对照组各项检查指标分别是A LT(7 1.3 5±1 7.8 2),
C G T(4 2.5 6±9.1 8),T G(2.1 0±0.2 1),AST(31.35±2.68),TC(4.72±1.21);试验组患者肝功能、血脂的各项检查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作为常见性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并且该疾病预后效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比对组间患者治疗效果、血脂与肝功能水平,联合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表现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辛伐他汀药物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患者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有效控制,并对血脂进行调节。而针对二甲双胍药物的应用,则为降血糖药物,可以起到促进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对患者丙酮酸激酶进行刺激,进而产生乳酸,实现患者肝脏胰岛素抵抗能力的提升,进而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