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庆杰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CPR)主要是指患者在心跳骤停后,对其实施紧急抢救,胸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能够使得患者心脏恢复自动搏动[1]。心肺复苏救治是指在公共环境中,行为主体在目击呼吸、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后,对心脏骤停伤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行为[2]。本文通过将不同心肺复苏方式纳入研究,报道如下。
将48例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24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确认后4 s内进行心肺复苏救;②,呼吸心跳骤停时间在30 s内。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患者;②存在外伤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为3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1±5.85)岁。研究组: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为3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3±5.81)岁。以上患者基本资料之间,无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在确认后4 s内进行CPR救治,配合气管插管、复苏药物静脉给药,电除颤等。
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术,根据临床要求,胸外按压次数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深度需要达到≥5 cm,在每次按压后让胸腔完全回弹,配合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模式为IPPV,频率15~20次/min,氧浓度保持80~100%,抢救人员需要2位以上,2 min轮换1次,时间30~60 min。
研究组采取心肺复苏机按压深度调整到5 cm以上,频率为100~200次/min,通气模式:呼吸同步的体外心脏按压,按压呼吸为30:2,不间断按压,时间30~60 min。
疗效判定标准[3],存活:患者在抢救后可恢复自主呼吸,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生命体征恢复到之前,无生命危险指征。成功:抢救后可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生命指标恢复到之前水平;无效:心肺复苏1 h后,自主呼吸心律无法恢复。总有效率=(存活+成功)/例数×100%。
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循环、自主呼吸、血压恢复。
本研究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计算,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存活率29.1%、成功率54.17%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死亡率16.67%低于对照组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存活率与死亡率[n=24,n(%)]
两组患者自主循环、自主呼吸、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n=24,min]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病死率常较高[4]。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较为有效的方式,以往多采用传统心肺复苏方法,包括开放气道、胸外按压、电除颤等内容,从而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及循环功能,保障器官血流供应及灌注。目前常用徒手心脏按压,但操作者熟练程度、按压深度与位置均会影响心肺复苏是否成功。
本文通过将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纳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存活率29.1%、成功率54.17%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死亡率16.67%低于对照组54.17%,两组患者自主循环、自主呼吸、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与对照组,P<0.05。使用机器复苏,用力均匀,能够保证按压深度,每次均能够维持在5 cm,按压有效性较好;相反徒手按压为人工操作,深浅不一,随着复苏者的不同,差异明显,难以保证复苏质量。就算是临床专业的急救人员,实际操作与心肺复苏指南中的要求也相差较大[5]。而且机器复苏期间能够持续进行,中间无交换休息,复苏期间无间断,能够在心博骤停后,为机体提供持续的血供。徒手需要2 min换人复苏,在交换期间会出现停止,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为复苏暂停,不利于病患的救治[6]。同时机器使用期间,能够根据调试提供人工通气,按压与呼吸比为5:1,会更加有效和谐,质量更高。
综上所述,对呼吸心跳骤停在CPR救治期间,采取心肺复苏机,能够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并保证救治成功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