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新
(山东省莱阳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52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表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救治能够对危重症患者发挥良好的作用。”经过我国医学专家的重症、危重症诊疗实践,总结出针对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是多种治疗思路并行,本次调查中也发现,单一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方式,只能从表层面进行对患者的干预,若想要由表及里的形成护理影响,则必然要融合中医护理技术,构建综合护理方案,本次调查的主要方向是针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故主要从护理后患者胃肠功能变化进行评估和调查[1]。
观察组共有患者30例,收治类型: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系统急危重症7例、心脏血管系统急危重症4例、呼吸系统急危重症6例、消化系统急危重症3例、消化泌尿系统急危重症5例、内分泌代谢系统急危重症2例,其他3例。
对照组共有患者30例,收治类型: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系统急危重症5例、心脏血管系统急危重症6例、呼吸系统急危重症3例、消化系统急危重症7例、消化泌尿系统急危重症2例、内分泌代谢系统急危重症2例,其他5例。
排除标准:患者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未救治成功;患者未度过危险期;精神疾病的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均及时得到我院救治;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期;患者有家属陪同;无护患矛盾。
常规护理:紧急布置患者住院环境,注意空气流通,进行温湿度的设置,使得患者利于患者急救,建立患者的病历等资料,每日轮班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在恢复期应观察其神志、瞳孔、面色等,几率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对患者治疗后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等进行记录,建立静脉通道,并加强在输液、配血等环节的监管,注重护理安全性,必要情况下可成立护理安全小组进行轮流排查,结合患者病情类别与感受,协助患者摆正舒适体位,部分患者无自我约束力,活动范围较大,可利用约束带等固定患者的躯体,并要求患者家属随同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汇报,应对患者进行住院意外事件评估,结合患者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等,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治疗危险,应保障患者在安全的状态下持续恢复,避免患者滑到、坠床等,及时帮助患者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与诊断工作,评定患者在急救后的生理表现,给予医生治疗参考意见。
中医护理技术:患者入院后施行上述的常规护理办法,同时穿插中医护理技术,观察患者的肠胃情况,在患者正常饮食中,结合患者往期的胃肠问题进行中医预防处理,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调制莱菔子并将其敷于患者神阙穴,帮助患者理气活血、行气除胀、润燥滑肠。当患者出现腹痛感受后,可通过艾灸治疗患者的腹痛问题,缓解患者的疼痛,避免患者疼痛加剧,选患者足三里穴,利用艾灸盒熏20分钟,结合患者的情况酌情分析每日熏艾灸的次数,若患者疼痛严重则可以增加次数,熏艾灸后观察患者便秘、腹胀、呃逆的改善效果。若患者有恶心等表现,导致饮食不振,不思饮食,则可针对患者脾胃失和的表现,调制苏叶、白芷辛香用于胃肠问题发散,配以藿香促使患者的饮食意愿增强,尤其是远道而来就医的患者,由于水土不服对当地的食物缺乏食欲,可借助上述的中医护理模式,同时通过中医推拿“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在缓解患者肠胃问题的同时,缓解患者疲劳感。
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中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肠疼痛例数;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利用调查问卷要求患者勾选其中的选项最终进行计分,并计算平均分视为整组成绩;对比护理的整体有效率,其中有效率的评定标准为:有效:患者无胃肠炎症、无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常见胃肠疾病表现,患者饮食正常有规律,有基本的胃肠自我护理意识;显效:患者偶发胃肠疼痛不适,存在短时间的恶心、呕吐、腹泻、发热问题后自行缓解,在护理的干预下缓解未再次复发;无效:患者胃肠功能差,且胃肠问题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本次医疗数据分析采取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2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评定资料计数检验的单位为x2,评定计量单位的检验单位为t,平均数以±s(mean±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以P<0.05、P>0.05评定两组对比的统计学差异性。
观察组患者消化不良1例、恶心呕吐0例、食欲不振1例、胃肠疼痛0例,总几率为7%。对照组患者消化不良1例、恶心呕吐2例、食欲不振1例、胃肠疼痛3例,总几率为23%。患者胃肠功能问题多是交叉存在的,本次主要调查患者最为明显的胃肠问题以此进行数据的统计,期间观察组患者并无恶心呕吐与胃肠疼痛问题,仅有2例产生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表现,对照组相对的胃肠问题例数与占比较高,后期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均有所提高,可见护理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其影响效果更大。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19例表示满意;10例表示一般满意;1例表示不满意,对照组患者17例表示满意;8例表示一般满意;5例表示不满意。观察组满意例数为29,总占比97%;对照组满意例数为25,总占比83%。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19例有效;11例显效;0例无效;对照组患者17例有效;9例显效;4例无效,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7%。本次调查中,观察组并无护理无效患者,经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患者均得到了一定效果的护理影响,获得了肠胃功能恢复机会,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危重症患者在脱离生命危险后,急需补充营养,摄取患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系患者的自体电解质平衡,促使患者形成机体抵抗力,若胃肠的功能性降低,则患者无法摄取营养维系机体运转,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药物作用的发挥,为保护患者的胃肠功能,让患者的胃肠恢复正常水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了危重症有关的安排、引导后,施行了针对肠胃的中医护理技术,围绕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等,进行了中药、艾灸、推拿等护理,使得患者的胃肠问题得到了缓解,患者的食欲增加,逐渐形成了规律化的饮食、治疗模式,使得患者的疾病转归希望增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肠疼痛例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与护理整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注重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结合患者的危重症表现,分别展开中医护理方案分析,促使患者具有基本的胃肠保障。现有的中医护理技术,也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围绕我国历史中医药典、中医专家的意见进行的护理思考,中医护理技术本身不能脱离西医治疗模式而施行,还需要通过现代医疗仪器的检查,对患者进行危重症全面的评估后,与中医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免出现中医评估的偏差,而后在科学依据下,展开中医的护理技术选择,并非所有的技术都适用于危重症患者,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征给予更合理的中医护理技术对策,达到高效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