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高强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0)
现如今交通、工业都十分发达,各种意外损伤频发,尤其是交通事故等造成的骨折、皮外伤等十分常见,对于多发伤患者来说,传统的抢救方式可能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所以对于损伤的控制十分看重[1]。本文旨在探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故选取50例患者进行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报告展示如下。
选取我院急诊外科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中,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6.92±6.27)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6.84±6.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抢救,主要通过输液和药物维持,修复患者的解剖创伤,然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进行抢救,首先立即检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针对不同创伤部位的患者,操作也不同,具体为:
①对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先使用椎板减压法和外固定法处理,若出现大出血则采用插管的方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准备手术。长骨骨折选取外支架固定,骨盆骨折选取骨盆带、骨盆夹固定,脊椎爆裂可根据情况选择椎板减压、椎体成型、植骨及内固定术。
②对于腹部创伤且腹腔主干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修复创伤,并进行液体复苏,若胰腺有损伤,则将患者胰管闭锁。重度脏器损伤患者可采取姑息技术,有效填塞的止血效果比在出血脏器表面覆盖止血垫更好,肝脏外伤可采取填塞、网套包裹、气囊加压和血管介入栓塞的操作,脾脏外伤还可以采取外科修补的方式。
③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主要进行止血和控制污染,在抢救时及时补液,维持患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创伤性血气胸进行修补,术后胸腔引流,肺挫裂伤性胸腔闭式引流术,胸壁撕脱伤行伤口清创缝合等,将抢救时间控制在1.5h内。
④对于脑部损伤伴随颅内出血的患者:先采取止血措施,早期仅进行钻孔引流和减压,抢在患者呼吸停止和心脏暂停之前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在抢救中的出血量、抢救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
将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抢救中出血量为(2461.58±263.74)ml,抢救时间为(1 8 5.3 1±5 2.4 1)m i n,体温恢复时间为(1 3.2 5±1.5 2)h,观察组患者抢救中出血量为(1954.63±60.31)ml,抢救时间为(190.54±48.27)m i n,体温恢复时间为(7.2 4±1.1 3)h,比较结果分别为(t=9.4 5 4,P=0.0 0 1)、(t=0.3 6 7,P=0.715)、(t=15.866,P=0.001),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抢救中出血量和体温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发伤的病情特点就是病情重、发展快、救治成功率低,部分严重的多发伤还伴随着大出血,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治疗原则就是先损伤控制,保证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维持在稳定状态,所以在急诊抢救多发伤患者时可以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2-3]。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就是当患者身体不耐受手术时先采取简化的手术治疗,然后复苏,最后等待患者生理情况稳定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且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为探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50例患者进行对比试验[4-6],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中出血量和体温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充分证明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对抢救时间影响不大[7-9],且还能缩短体温恢复时间,减少抢救中出血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抢救技术。
综上所述,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10-12],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抢救中出血量,缩短体温恢复时间,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