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20-02-27 11:42■朱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互联网+

■朱 佳

(西藏大学)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金融行业正在不断的深化创新,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行业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金融业所能解决的,这就为高校培养新型金融人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更加看重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比如是否能够利用金融工程和数理金融等工具设计金融衍生产品,能否能利用所学的金融理论对于企业内控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等。基于上述金融行业变化趋势,高校要以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当前金融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希望对高校金融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1 “互联网+”的概念及意义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出了互联网在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到了社会经济各领域中,提升了实体经济的活力。“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工具,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速的“新引擎”,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实现跨界的融合,让经济生活中的各方面都与互联网进行结合,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二是,可以实现经济的创新驱动,改变之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用互联网的思维引导产品升级改造,发挥出全社会的创新力量。三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是“互联网+”的特征,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智能化步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 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传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学已经到了数量化和微观化阶段,国外很多大学已经将定量化和微观个体金融行为纳入到金融教学体系中,提高了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将重点放在了货币银行学理论上,比较重视金融市场和机构、货币供给和需求以及国家货币政策等教学,忽视货币数量分析、统计分析等教学,课堂授课做不到与时俱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2 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当前世界“互联网+金融”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传统金融和非传统金融都在进行互联网方向的电商化创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投资类的手机APP理财软件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同时,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特点和性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但是,目前的金融专业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过程以一般为教师讲解金融知识、学生听讲记忆、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过程,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金融情境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模拟交易教学等方法采用较少,弱化了实践在金融专业中的重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校企合作不足

金融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的金融实践技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学与科研、生产以及管理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实现高等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金融实训条件,但是实训内容大都千篇一律,不能结合当前社会最新金融政策或者工具进行创新。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共建实训基地,导致学生金融实践能力不强。

3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3.1 更新教学理念,健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互联网+”模式催生了大量金融新业态,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等推出仅几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形式,增加了货币的流通率,提高了生活生产效率。基于上述“互联网+”特征,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健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互联网发展理念,将普惠金融纳入到金融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对金融新业态强化理解。二是,通过校本调研、网络调研或者借鉴互联网金融精品课等,探讨如何将金融专业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金融业务的能力,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三是,充实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想方设法的结合进传统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四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案例教学,比如数据分析和挖掘、投资理财、支付结算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采用网络实施动态法,指导学生对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对企业运营方案进行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改革金融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比重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到金融行业工作又能到工商企业工作的具备较高操作技能且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这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形势要求的。鉴于提高金融学大学生实践技能这一目标,教师要改革金融学教学内容,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特点,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实践课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以及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计量经济学、综合理财规划等传统课中融入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对投资、证券以及理财等的了解,能够在课程中及时发现金融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者教师现场演示解决问题。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建比如银行仿真业务综合实训、证券投资综合实训、金融数据综合分析以及投资理财综合分析等分项内容,有针对性的补强学生的金融短板,让学生在掌握理论课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制定实践课教学目标和计划中,要按照操作性、创新性和学生接受性层层递进的原则,结合具体高校金融特色专业,对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大变革。

3.3 深入校企合作,增加校外实践基地数量

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高校要借鉴“双元制”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合作:一是,双方研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融入项目化模块、情境化模块、合作探究模块等,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效率;将金融学新理念、新管理方式、产品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日常教学标准和内容中,加强学生的实训实习。二是,双方要一块健全金融学教学资源库,对于共建共享的资源库要建立资源认定标准和交易机制,让优质金融资源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同时要建立一大批“双元制”下的校企合作规划教材,结合国家互联网金融政策的变化不断创新教材内容,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三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的金融资本、知识、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深入到校企合作中,挖掘金融学专业中的优质生,促进金融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学校利用智力、技术和专利等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与学校形成命运共同体。

3.4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金融专业教师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同时在实践和管理教学中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互联网+”思维,在课程讲解中有意识的融入互联网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接受金融知识学习的范围。培养金融双师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一是,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全员轮训制度,鼓励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者实训基地进行锻炼。二是,根据教师职称以及教学能力等,组建一只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对金融专业教学方法进行网络调研,教师分工协作完成模块化教学任务。三是,高校要通过灵活的岗位聘任机制,激发企业或者金融机构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任职,形成高校和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提高学生实训水平,让他们接受最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

4 结 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受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急需新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教学模式传统、金融学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不强、校企合作力度有限等都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一步,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专业教学中,高校要结合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更新教学理念,健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改革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开发金融产品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互联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