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花园口电灌站》里溯历史
——花园口电灌站的郑州记忆

2020-02-27 04:19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郑州国画黄河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河南 郑州 450000)

前些天,郑州市水利局一位领导在旧书摊上觅得一组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的《黄河》国画组画,其中一幅16开大小、题为《花园口电灌站》的国画宣传画片赫然映入眼帘,出于水利人的情结及对历史的追忆,于是淘得此画,放在了办公桌头,一日询问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这是哪座电灌站?可知其历史渊源?其绘画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什么?带着疑问,笔者通过网络查询、走访引黄工程管理处的退休职工、查阅花园口引黄灌溉史志以及翻看阎铁成先生所著《重读郑州》等资料,终于渐渐揭开谜团,一个个清晰的答案浮出水面。

1 《花园口电灌站》绘图溯源

这是一幅国画的缩印宣传画报,题目是“花园口电灌站”(见图1),细细观察画面,画幅左侧中心是一排红砖瓦房,六个红色显著大字“花园口电灌站”十分抢镜,画幅右侧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派繁忙的插秧种稻劳作场面。缩小画面焦距,在电灌站左侧有十几名职工围坐一起似在业务讨论亦或政治学习,电灌站的右侧前方放置了一个绿色水桶,代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典型生活风貌。再次纵观画面全局,点缀其中的是焦油沥青处理过的木质黑色线杆高高耸立,具有北方树种特征的大杨树郁郁葱葱,电灌站的出水口喷涌出翻卷奔腾的黄河水,干渠的闸门高高提起,黄河水顺着渠道流入了一汪汪的稻田,而画面的远处是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母亲河——黄河。这幅画主题鲜明,以黄河为背景,突出电灌站喷涌而出的水流汇入田间,配以农田耕作的繁忙场面以及黄河岸边的千顷良田,作者想表达的是人们利用黄河造福花园口,与往日黄河泛滥成灾导致贫瘠的花园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题目“花园口电灌站”更是直接点明了主旨。

图1 国画《花园口电灌站》

拿到这幅画,笔者首先在网上搜索了原国画的作者刘宝纯先生。在某篇关于他的访记中这样报道,刘宝纯先生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山东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到三山五岳、长江黄河写生。他深入生活,求其精华,通过作品积极反映时代与生活的关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新山水画一派延续发展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外使馆等创作巨幅国画作品百余幅,其画作还曾作为国礼赠与国外。20世纪60年代,刘宝纯先生在黄河流域跋山涉水行程万里,沿途写生创作山水画百余幅,《黄河组画》出版和展览后,让全国山水画坛为之耳目一新,引起了巨大轰动。继写生黄河之后,1971年黄河系列作品《花园口电灌站》再次参加了全国美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他通过笔墨表现了中原大地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在访记中他坦言,大自然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比如黄河,他更多的是从情感层面去体会它的厚重,他将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融合在心里,经过提炼表现出来。从《花园口电灌站》这幅画来看,他用笔墨表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机活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

2 花园口电灌站原型探究

知画之来源,作为水利人,不免想进一步探究一下花园口电灌站的原型。根据画作的出品年代,应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作品,画作的题目直接点明了原型的地址就位于黄河岸边的花园口,毋庸置疑这幅画展现了花园口灌区的场景。翻阅阎铁成先生所著《重读郑州》第九篇《郑州历史大事记》,有关花园口灌区方面的内容有如下记载。

1955年12月2日,郑州郊区花园口灌区引黄闸动工,1956年6月竣工。该闸位于花园口村黄河大堤上,是郑州市最早兴建的引黄灌溉工程;1959年12月8日,郑州花园口水利枢纽(又称岗李枢纽)工程开工,1960年6月完工投入使用;1964年5月,河南省稻改示范工作在花园口大队试点,在引黄河水新淤平的花园口大小坑潭和洼地,试种水稻69.4hm2,当年获得丰收,平均亩产稻谷257.5kg,由此郊区开始引黄种稻;1971年4月21日,在贾鲁河故道上修建的皋村、苏屯、老鸦陈、南阳寨、陈五寨5级提灌站动工,从花园口西提灌站引黄河水经提灌站提升倒流至柿园水厂,该工程于当年6月8日完工,郑州“西流湖”由此得名。从此柿园水厂水源由以贾鲁河为主,改为以黄河为主、贾鲁河为辅。这是有史以来郑州第一次把黄河水用于城市生产和生活中。

再按照时间序列,查阅花园口引黄灌溉史志,在关于电灌站的建设篇章中有如下叙述。

花园口引黄灌区先后建成大型提水站7座,依建设时间序列分别为:1966年建设岗李提水站(即花园口西提灌站),1969年建设东大坝提水站,1970年建设花园口第一提水站和石桥提水站,1975年建设东风提水站,1976年建设祭城提水站,1978年建设花园口第二提水站。

从以上资料捕捉相关信息,《花园口电灌站》的原型应为花园口第一提水站,即1970年建设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引黄灌溉种稻以及黄河大堤的淤背。在南裹头防沙闸塌陷以后,花园口第一提水站代替了岗李提水站(即花园口西提灌站)通过东风干渠向西南部输水。但由于该站系利用花园口引黄闸消力池作泵室,前池建在海漫上,跨河建站故障多,阻碍水流,降低闸门引水能力,不能保证为城市长年供水。因此1978年灌区决定在第一泵站下游50m处建设第二泵站(即如今的花园口电灌站),花园口第一提水站和岗李提水站从此废除不用。

3 花园口电灌站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不久前,笔者走访了参与花园口电灌站的建设者史小山同志,他是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原河南省花园口黄河淤灌工程处)最早的一批职工,虽已86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提起花园口电灌站,他思维敏捷,清晰地向我忆起了当年建设的场景。他说1970年兴建的花园口电灌站,最初安装两组机泵,为岗李提水站补水,由于装机流量不够,于是1972年又增建了两台机组。电站建成后主要服务于灌区内水稻大范围种植以及黄河大堤淤背,它为花园口引黄灌区的发展,为郑州北郊农业丰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花园口稻改示范工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但确定了花园口引黄淤灌区向水稻灌区发展的方向,而且为全省引黄灌区发展水稻种植走出了新道路。

之后史小山同志又深情地呤起了他小时候传唱的民谣:“花园口真荒凉,泥沙盐碱白茫茫,种一葫芦打两瓢,拖儿带女去逃荒。”这时,他的儿子——引黄工程管理处的职工张新房同志也在一旁情不自禁地忆起了他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一篇文章《春风吹绿花园口》,70年代的花园口是堤坝坚固、引黄淤灌、稻麦飘香,实现了“渠直路平树成行,地平如镜田成方,排灌路林配成套,人换思想地变样”。两代引黄人将花园口黄河决堤造成重大水灾和大面积黄泛区的历史,跟花园口一派江南风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现了电灌站带给群众生活的富足和美好。水利人是多么的智慧和伟大,他们硬是把千百年来的“黄害”变成了为民造福的“流金河”,把荒涼的黄泛区变成了沃野良田……

这座古朴的电灌站,有着辉煌的供水数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成就承载着历史,见证着社会的文化与发展,花园口电灌站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时代的印记已经铭刻在历史的时光里。熟知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历史的老水利人仍旧亲切地喊之为“淤灌处”,许多新来的职工为之不解,其实单位的名字生动地诠释了花园口灌区及电灌站的历史,从“淤”到“灌”,职能的转变涵盖了城市发展的轨迹。这其中的“淤”即为淤地,“灌”则为农业灌溉。随着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灌区下一步的主题则为“润”,即润泽、滋润。作为郑州重要生态水源地及生态水系组成部分,将向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方向发展,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

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郑州市水利局党组高瞻远瞩地擘画了花园口灌区新的战略安排,谋划了新的时代篇章。目前,花园口干渠提升项目已经启动,规划依托花园口灌区现状水利工程结构,通过渠道改造提升及建筑物配套实现区域内水系连通,在郑州北部区域构建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对渠道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引黄灌区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建设滨水绿廊和湿地湖泊,形成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按照“一脉相承、两湖共生、三源并济、五川润城”的总体布局,打造郑州北部片区生态水网,顺应郑州最新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即“北静”,依托黄河生态文化建设,突出“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将水、滩、林、文化、产业等作为一个有机体系进行打造。从此,花园口电灌站的职能将重新定位,为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提供强大的水源保障。

回望历史,我们的初心是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城市的发展;感知来路,不忘使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时与势与我有利,水利人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谱写《春风再绿花园口》的新篇章,展现新的活力和魅力。

花园口电灌站是一部丰满的引黄润城史书,它成就了百万百姓的幸福之梦,跨越半个世纪,经历半个世纪风雨,历经数次改造。它的坚守,仍将延续历史,再次完成华丽的蜕变,由新时代的水利人绘出更加美丽的画卷!

猜你喜欢
郑州国画黄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