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传统的河道整治主要着眼于某一河段的水污染治理和堤岸建设,往往是“就水治水”,缺乏系统性分析以及对城市整体功能和风貌提升的考虑,容易出现措施落地性差、治理效果反复、景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治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河道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需通过整治、修复达到“水”“城”交融、人水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提升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在城市工作中要“提倡城市修补”,并“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旨在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双修”赋予了传统河道整治更为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近年来,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河道整治的新思路。潍坊通过河道整治规划,实现河流相互贯通,并通过打造沿河景观,提升土地价值[1]。宜昌在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双修”过程中重塑水环境[2]。南京作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在铁心桥街道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引水补水、生态修复4个方面出发,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3]。张家口从自然生境修复、空间功能修补和空间活力修复3个层面提出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水空间设计策略[4]。
四川省营山县老城区于2018年启动“城市双修”规划工作,其中,河道整治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风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现场调研、诉求分析,并结合双修工作,提出两大河道整治规划策略和一系列具体措施,为营山县老城区的河道整治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营山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充的东大门和交通次枢纽。营山县城内有3条主要河流,为北门河、南门河、走马岭河。此次河道整治规划主要针对县城西南侧老城范围内的南门河和走马岭河。其中,南门河从环城路往东至北门河,线路全长2.12km;走马岭河从达成铁路往北至南门河,线路全长3.69km,见图1。
图1 规划区域在营山县城中的位置示意
a.河道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恶化。营山县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落后,以合流管为主,合流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河。部分路段虽然结合道路改造工程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但改造后的污水管并未接入区域污水主干管,仍是直接排河。因此,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水体质量为劣Ⅴ类,沿河两侧居住环境恶劣。
b.盖河现象突出,防洪除涝建设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营山县实施了大量的“盖河工程”,南门河、走马岭河逐渐成为“暗河”。老城区内侵占、缩窄、填埋河道现象也较多,河道淤积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堤岸建设标准低,缺少防汛通道,安全隐患大。
c.驳岸生硬,滨水景观缺乏活力。南门河、走马岭河现状驳岸以条石、青砖为主,新建河岸由混凝土砌筑而成,基本未进行滨水生态景观建设,景观性较差;河道两岸大部分被临河建筑、围墙遮挡,居民与河道完全隔离,缺少滨水活动公共空间,河道沿线缺乏活力。
自2009年起营山县政府开展了对南北两河及走马岭河的整治工作,十年内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收效甚微。总结以往工作,探究低效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a.治理对象和模式单一。南门河和走马岭河主要位于老城区,问题根源往往在“岸上”,以往的工程着眼点在于水污染本身,未从根源解决问题,容易出现“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情况。
b.工程项目独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过去十年,营山县开展了数个河道治理项目,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进行整体系统规划,造成投资浪费,治水效果不明显。
c.缺乏与其他规划的统筹协调。在新时代新要求下,河道整治需结合城市规划、绿地规划、景观规划等,统筹各方利益和诉求,对症下药、因地制宜。营山县的河道治理未能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导致治理深度和目标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倪敏东等[5]从两个层面对“城市双修”进行了解读:对于城市生态地区,应运用底线思维,避免城市建设对环境的损害,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对于城市建成地区,应注重品质和效率的提升,重点改善人居环境。
此次规划从河道本身及河道与城市的关系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河道整治规划策略。一方面,需解决当下最为迫切的水体污染问题,“岸上”“岸下”双管齐下,采取暗渠明化、截污纳管、补水保水、生物净化等措施,力争从根源解决污染问题,修复水生态,杜绝污染再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沿线护岸设计、海绵设施布局和绿色走廊打造等措施,打造生态滨水空间,提升区域整体价值,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营山老城区盖河现象严重,“有水不见水,水从楼中来”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建筑贴河而建,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河,加重污染。防汛通道缺失,堤岸建设不达标,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河道整治成功开展的前提是拆除违章建筑,将河道“亮”出来,还水于民。
此次规划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对规划范围内河道两岸的现状建筑进行排摸,对建筑质量、建筑功能、景观影响等进行分析,提出沿岸建筑拆改留方案,房屋拆迁建筑面积约31.4万m2,沿岸主要拆除建筑示意图见图2。划定河道蓝线和陆域控制范围,保证基本河道段8~10m的蓝线宽度以及6m防汛通道,保障行洪安全,水面率由现状的1.75%增加到2.87%。
现状排水管道以合流管为主,规划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逐步进行雨、污分流,排水管道改造主要分为3种类型:ⓐ已进行分流改造的道路,重点在于排查现状雨、污水收纳管,减少混接、错接现象,远期视条件翻排管径过大的污水管;ⓑ未进行分流改造的道路,近期保留现状合流管,远期结合道路改造和旧城更新,进行雨、污水管分流改造;ⓒ新建道路,按照雨、污分流规划要求进行排水管敷设。
沿南门河、走马岭河两侧布置截流管,收集周边排河污水,将污染源从岸上隔断,截污管最终进入北门河南岸现状污水干管。截污管沿线设置8座截污泵井,采用一体化预制泵井形式,结合绿地设置,见图3。
图2 沿岸主要拆除建筑示意图
图3 规划截污管管位示意图
现状河道河水主要来自雨水和周边污水。截污工程实施后,区域污水将截流外排,枯水期河道缺少新鲜的补给水源,水生态系统难以修复,需进行补水活水工程,同时建设保水构筑物,“把水引进来,让水动起来,把水留下来”。
南门河和走马岭河的补水水源主要来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沿河在建4座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总规模1200m3/d,尾水排入南门河和走马岭河;ⓑ中水回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远期中水回用率不低于50%,可用于河道景观补水;ⓒ外部引水,十三五期间,修复千里渠,从区域北面的幸福水库引水到城区;远期规划嘉陵江、甘家沟水库、茶盘水库作为城区水源,与幸福水库形成多水源供水。
在河道适当位置建设低矮挡水蓄水构筑物,使得河道在旱季具备一定的水深,实现城区内保水。河道行洪压力较大、断面较宽或需要较深蓄水的位置布置钢坝闸;断面较小、拦蓄水较浅、有亲水需求的位置布置景观跌水堰。规划在南门河、走马岭河上新建保水建筑物11座,其中钢坝闸(挡水1.5m)6座,跌水堰(挡水0.5m)5座,具体位置见图4。
图4 保水构筑物位置示意图
现状河道由于雨污混排、垃圾堆放,底泥淤积严重,是内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河道疏浚、底泥清淤成为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首要工作。规划通过“水力冲挖+人工清理”,清除河道内垃圾和淤泥。平均清淤深度约0.5m,确保在清除底泥中大部分有害物质的同时,保留一定厚度的底泥,供底栖生物生存。
清淤后的河道需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保证河道恢复自净能力。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实现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多种类型的交替变化;岸线植物宜采用乡土植物,建设具有乔、灌、草层级结构,功能完善的河流天然植被绿化带,发挥河流的综合生态效益;对深度为0.5~1.0m的河段,采用生物浮床技术,对水深超过1.5m的河段,采用扬水曝气装置,削减水中总氮、总磷和有机污染物,改变底泥理化性质,帮助水生态修复[6-7]。
河道整治不仅在于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还在于通过岸线综合规划,建设开放、休闲、现代化的滨水空间,改善城市整体风貌,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此次规划对不同区段的河道进行了护岸断面设计,为下阶段工程设计打好基础。
a.工业段。工业段主要位于走马岭河上游,景观要求相对较低,堤岸建设更侧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河道两侧以标准化堤岸为主,保证防洪减灾和防汛通道的要求。根据不同河道宽度,提出复合式和现浇重力式挡土墙护岸两种方案,挡土墙考虑采用生态石笼挡土墙和生态混凝土挡土墙。
b.生活段。生活段主要位于走马岭河中游和南门河上游,两岸主要为老城内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建筑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因此护岸整体结构采用直立式钢筋混凝土岸墙断面形式,墙顶高程与规划地面标高一致,墙内侧适当布置绿色植被带,结合布置临河步道供市民休闲漫步。
c.景观段。景观段主要指南门河下游段,对景观有一定的要求。该段为两条河道汇流下游河段,行洪流量大、流速快,河道面宽受用地限制,因此该段推荐采用自嵌式挡土块错台布置结构。其主要优点是占地范围小、结构耐冲刷、挡土块错台上可以种植亲水植被形成亲水景观绿墙,整体达到内部防洪抗冲、外部景观提升的效果。
d.公园湿地段。该段主要位于翠屏公园,景观要求较高,设计形式多样化,重点在于公园湿地的娱乐性、亲水性,可考虑亲水平台、广场式亲水护岸的打造,具体形式不作硬性规定。
不同护岸形式见图5。
图5 不同护岸形式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双修”的理念有相似相通之处。河道是海绵城市的主要依托,能够为城市提供洪涝调蓄空间。而海绵城市建设,尤其是沿岸海绵设施布置,能够实现对降雨径流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在洪水期蓄水,在枯水期补水,把水留在城市中,保障城市水资源[8]。
南门河、走马岭河沿岸主要为居住、商业、公共设施、道路和绿地等用地,规划主要针对这几类用地,尤其是现状保留地块,提出如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a.居住地块。局部设置下凹式绿地,将屋面及硬化铺装雨水引入下凹式绿地进行下渗、净化处理;当建筑周边无绿化时,屋面雨水可以直接断接进入雨水桶、高位花坛进行收集利用;路面、停车场、广场等推荐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b.商业地块。老城区保留商业地块面积小、分布零散、以沿街建筑为主的特色。海绵城市设计,一方面要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减少点源污染直接入河;另一方面,要加强沿街商业区与道路和绿化带的联系,将屋面雨水引入周边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对硬化区域集中的情况,可在道路和停车场下部增设雨水调蓄池或蓄水模块。
c.公共设施地块。在建筑结构及屋面荷载允许的情况下,公共建筑屋面均应设置绿色屋顶。宜在广场、停车场的地下空间设置储水设施,对屋面区域较为清洁的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后回用。公共建筑区域硬化铺装雨水优先通过侧石排入周边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处理。
d.道路。采用降低绿化带标高、路缘石开口改造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化空间,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滤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改造,应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e.绿地。公园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服务自身区域内的雨水收集利用,还应为周边地块服务,对于雨水的收集应优先选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公园绿地景观水体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
不同类型地块海绵城市措施建议指标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地块海绵城市措施建议指标表
对南门河、走马岭河两岸沿线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形成贯通的绿色走廊,整体提升城市面貌。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拆迁建绿。拆除沿岸违章建筑的同时,通过绿色廊道将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等进行连通,完善滨河绿道系统,提高河道亲水性。
b.破硬复绿。南门河北岸是营山老城区的主要商业街,街面连续,缺少开放空间。规划将部分空间打开,作为公共绿地,或强化街道绿化,将沿街商业区与内部景观进行衔接。
c.见缝插绿。将不好利用、面积较小的地块作为口袋公园,增加沿岸绿化和景观空间。
d.提升品质。对老旧小区内的绿化进行改造,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同时提高绿化植物的生态性和观赏性,提升绿化环境品质。
“城市双修”理念对河道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区域,河道及滨水空间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实践对象。本文从水体治理和修复、沿岸功能提升两方面出发,结合营山县老城区“城市双修”工作,提出截污纳管、补水保水、护岸设计、海绵设施布局等规划措施,改善河道及沿岸区域的整体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营山县于2018年11月成立“城市双修”指挥部,已开展沿岸房屋评估、征收、拆除等工作,逐步推进河道整治及其他双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