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盛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生音乐教材《走进音乐世界》花城版共十二册,已经使用了10年之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惊喜地看到,每一册的教材都会编写一些校园流行歌曲素材,比如《外婆的澎湖湾》,还有八十年代流行的歌曲《回娘家》等;也有一些外国经典老歌,比如《噢!苏珊娜》《铃儿响叮当》等等。这些在不同时期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能够进入音乐课堂,无疑向音乐教育者专递着一个强烈信息,那就是音乐教学正在逐步打破传统,顺应时代的需求,把各种题材的音乐元素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编者的编写意图更体现出了对学生综合音樂素养的培育。
一、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流行音乐与现实生活如影随形,校园的围墙挡不住流行歌曲的声浪。然而,对于流行歌曲能否进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人们却一直争论不断。根据笔者对近两年任教班级的调查,保守计算每个班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崇拜的偶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多数被编选进中小学音乐教材里的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歌名曲却不受学生的欢迎,虽然老师们为了教授这些音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们的反应却往往冷淡,以至对音乐课的“热情减退”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事实证明,一味地堵,堵不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渴望;一味地挡,更挡不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刻意地提倡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经典音乐的热忱,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一热一冷,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侧重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乐理知识的穿插认知能力
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的侧重点上要注重选择和引导,从音乐延伸到鉴赏,从鉴赏延伸到认知,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选择好的作品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反之则会受其害。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一些音乐商品化的倾向,音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各式、各色、名目的音乐。音乐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相结合,给予学生音乐生活必要的指导,从而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也可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流行音乐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优劣进行鉴别。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流行音乐确有良莠不齐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正确恰当。其实流行音乐也是一种音乐形式,让学生通过接触了解,才能判断分析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要批判地接受,不能一味排斥,更不可因噎废食。
三、趋利避害地加以鉴别和有效运用
流行歌曲的唱法简称通俗唱法,容易引起白声问题。白声问题的成因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说话声音轻,唱起歌来声音纤细,柔弱,说话和唱歌音色差别不大,呼吸动作频繁,另一种是说话声音响亮,但唱歌时声音紧张、没有共鸣,音调越高声音越白,唱到最后脸红脖子粗,累的大口喘气。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唱歌前没有建立良好的呼吸方式而造成的。在音乐课堂上,如果引入流行音乐教学,为了避免白声,第一步:让学生找到深呼吸的感觉,体会闻花香、奔跑时的气息状态。第二步:控制气息。气从口鼻同时吸入后,到达横膈膜出时有意地保留一会儿,这就要用到腰部肌肉,让腰部肌肉保持吸气时的状态,然后再慢慢吐气,需要注意的是吐气时不能立刻将腰部扩张的感觉松掉,腰部一定要一点点地放松,把气吐出来,教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有耸肩、上下抽动等身体动作,还可以练习慢吸慢吐、快吸慢吐的方法。第三步,积极放松。练习呼吸时很多学生会浑身上下都使劲,造成脖子僵硬、胸部肌肉紧张。在呼吸调整好以后,教师再让学生从单音练习发音,多练习“U”等高位置韵母,用气息结合高位置发音,再一步步地练习旋律、简单歌曲等,让学生多体验、适应,也让学生讲讲感受,教师从中相机引导。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实际歌唱能力,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发生器管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唱流行歌曲,还是唱儿童歌曲,儿童稚嫩的嗓音更应该科学地进行训练。
当前有很多老歌翻唱,在配乐方面都大面积地运用了流行元素。例如《十送红军》,经过一些歌星翻唱后,这首歌无论从曲调、配乐、唱功等方面都非常完美。又如周杰伦的《稻香》,这首歌无论从歌曲本身,还是歌词本身,都充满了童趣,如果能将此歌改编成合唱曲,学生也会非常喜欢。
四、从流行音乐过渡到经典音乐,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悟性的关键在于是否去悟,如何去悟,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主动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理。鉴赏音乐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多唱多记,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流行音乐能轻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定有它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利用它引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旋律选编各类古典音乐作品,音乐没有界限,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在鉴赏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作品的教学中,穿插欣赏爱戴的《彩云追月》、陶喆的《苏三说》等,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这样的导课方式非常喜欢,从而也拉近了他们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距离。
总之,流行音乐进课堂已经是新形势音乐教学不可回避的趋势,如何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值得我们每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