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路径探析

2020-02-26 22:11:41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水平应用型办学

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吉林 吉林 132022)

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产生的一个新兴大学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技术和文化支撑[1]。突出应用是其显著特征,与行业和地方发展同频共振是其发展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办学使命,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标。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提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15 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做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旨在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同构问题,使得应用型人才供给侧能够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已经得到地方、整个社会和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也成为地方高校的目标追求。

一、厘清几个内涵

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首先必须厘清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三个要素的内涵,才能使三者在有机统一、协同发力中凸显成效。

(一) 关于特色

特色是一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有别于它校的独特办学风格、独到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特色发展是国家对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的期待,是应用型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决定应用型高校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2]。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特色,要结合自身历史传承积淀、学科专业、发展前景等实际,紧密围绕所服务行业和所在区域的发展需求、区位特质和产业结构,强化服务导向和行业特色,找准切入点、增长点和创新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行业特色、扎根地方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在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

(二) 关于高水平

应用型大学的高水平是指办学水平的高层次,办出高水平是地方高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必然选择。应用型大学应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来加强内涵建设[3]。深化综合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大学文化、内部治理、社会服务、服务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实现高水平,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育人的保障条件建设和应用科学研究,积极发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助推作用,坚持学科专业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学科专业群,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 关于应用型

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大学概念相对[4]。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应用型大学主要坚持依托行业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以提升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为基点,以提升行业企业、社会、学生、政府对办学的满意度为目标,当前正在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对接具体企业转变到对标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地方性;由关注学科专业水平转变到聚焦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企业生产力水平。

二、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路径

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协同推进,才能有效支撑和达成目标。

(一) 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5]。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打破教师队伍单纯的学术资格标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来保驾护航。

1.科学规划,优化师资结构

地方高校应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教师引进机制,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体系,多维度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引进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深化改革,助力“双师双能”

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激励教师加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投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师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和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创新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多重业绩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应用型教学和科研业绩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

(二) 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重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

高水平学科专业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和“代名词”,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学科专业融合为抓手,大力培育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积极培植和发展交叉学科群,加强新工科专业和学科交叉专业建设,逐步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学科专业对产业的适应性和契合度。

2.坚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最好办法[6]。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产教分离、高校独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实务部门深度合作,探索“校中驻企”“企中驻校”及共建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将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7]。

3.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要以行业企业要求、岗位群需求及新理念、新标准、新产业发展为引领,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与规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知识体系为核心、教学模式改革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关键、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开展“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构建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4.坚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大学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实践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践成才[8]。要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加强“实践育人”的保障条件建设;按照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问题导向的实践方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实习教学指导和管理,增加专业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工程化实验项目,扩大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课程设计覆盖率,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切实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三) 着力提升应用科学研究水平

学术研究能力是大学的首要核心竞争力,而应用型大学要注重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能力,使自身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

1.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对应用型大学而言,主动联结区域内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提升高校研究竞争力和社会声誉[9]。要勇于破除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有效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建立“校中驻企”“企中驻校”等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联合企业建立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将企业技术需求、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融入高校科研工作;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规模,建立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团队、标志性成果的培育机制,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立项,力争产出应用型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

2.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区域行业产业的技术需求,融入行业应用研究、技术转移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链,加强与产业关联密切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解决产业“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和创新性应用成果,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

3.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牢固树立科研支撑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理念,建立与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政策,注重鼓励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在技术入股收益分配、技术入股转让费等方面给予特殊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强化二级单位科研工作的主体作用,实施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促进科研任务与考核、奖励政策挂钩,调动二级单位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考核工作中的关联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教师科研参与率和贡献率。

(四) 提升大学文化实力

大学文化蕴含着大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力和驱动力,是大学的血脉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1.传承创新大学精神

立足新时代,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凸显办学特色,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师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和品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勉励青年学生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融入大学精神,为促进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强化大学文化建设

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首先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地方性、服务性的办学思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及行为标准,夯实应用型大学的文化认同基础,筑牢大学之魂。要着力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质量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以具体体现大学文化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为主要抓手,努力构建境界高雅、底蕴深厚、和谐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要在文化传承上占据区域文化高地,引领区域文化发展[10],将挖掘弘扬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计载体和形式,更好地履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三、结 语

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内部治理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图书资源和服务体系、信息化校园保障体系等多方面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应用型大学治理机制,搭建广泛的社会参与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参与高校办学,不断提升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水平应用型办学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中国外汇(2022年12期)2022-11-16 09:10:38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