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竹,王永鹏
(吉林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国。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灾难面前,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造谣生事;有人奋不顾身,有人贪生怕死;有人甘于奉献,有人见利忘义。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归根结底,这是价值观的差别。价值观是基于人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思维取向、价值认知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的。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教育是树立正确人生导向、人生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如果仅仅把知识储备作为人才的评价标准,显然是片面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3]:“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树立正确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应尽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4-7],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
无机固体化学是从化学的观点出发来总结、研究固体的结构、反应和性能的材料学本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本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从事物本质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无机固体化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辩证思维、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意义[8-10]。笔者对如何在无机固体化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合理融合和渗透,进行了初步探讨。
无机固体化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年纪较小、思想单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极易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例如,新形势发展下,网红、明星等受到学生追捧,用父母血汗钱追星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惜重金将自己打造成网红,哗众取宠,忘记了上学的初衷;部分学生过分追求享乐主义,高息网络平台贷款只为了买一部手机,最终为家庭带来巨大麻烦;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利益,爱国意识、集体意识薄弱,拜金思想极其严重,缺乏学习目标,没有理想,对自己不负责任。
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机固体化学课程本身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主观思想涉及较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价值观的树立和导向。例如,学生对我的无机固体化学课程的评语,总是对课程内容、老师的责任心、专业性等等给予充分肯定,收获的往往也只限于知识层面。也有极少数学生指出,虽然课讲得很好,但就是不怎么教训学生。就笔者而言,也总是觉得与学生之间缺少纽带。这个纽带不是别的,正是人文关怀。所以,在无机固体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人文关怀的建设,注重价值取向的引领,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注重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滋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无机固体化学课程核心内容的思政设计主要从培养科学思维、辩证思维、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元素设计见表1。
表1 无机固体化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案
续表1
讲晶体结构几何理论的历史发展情况时,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与不懈怠的科学精神介绍给学生,通过典型的例子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勇于探究的精神,同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晶体学之父”阿羽衣,兴趣广泛,对音乐、植物学、矿物学等具有浓厚兴趣。因发现在朋友家不小心打碎的一块方解石小块和见过的方解石形状一样而展开艰难探索,发展出晶体结构的整数定律(又名阿羽衣定律),为晶体学奠定了学术基础。据说同时期另一位矿物学家伯格曼和学生也曾关注过小碎块保持晶体外形的现象,但未给予重视。正是由于阿羽衣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细节的重视,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最终才能有所成就。通过两位科学家的对比,能使学生了解培养兴趣爱好、坚韧不拔、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晶体学性质、平面点阵与空间点阵的性质、晶体结构的对称性、晶体结构中的键型、导体、半导体、杂质半导体的性质等知识时,可以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思考产生性质的本质原因,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观点,即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讲授鲍林规则时,体现出配位多面体共用面与结构稳定性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辩证思维意识。
在主体教学中,按照“结构与性质—制备方法—鉴定技术—性能”主线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制备无机固体方法选择的依据是固体的理化性质,而固体的理化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所以学习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无机固体的理化性质,从而根据无机固体的理化性质选择正确的制备方法。制备完成后,应用合适的鉴定技术确认该制备技术确实获得了正确的结构,从而决定性能。
人文情怀即是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将无机固体化学教学与人文情怀紧密结合,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科学学习动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修身养德。
例如,在讲缺陷和非化学计量比化合物时,可以将其与道德规范、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时事热点如“无素质”旅游事件、抗击疫情非常时期“故意隐瞒故意传播”等情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力,讲述缺陷的产生及其对整个晶体性质的影响。通过这些事例可以使学生增强是非观念,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会使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人无完人”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缺陷的存在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无机固体电、光、磁性能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些具有科技先进性的材料,同时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雄心壮志,鼓励学生构筑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通过介绍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发自内心产生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无机固体化学是材料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与渗透科学思维、辩证思维、人文关怀和爱国主义情怀,可以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进一步探索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