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扶贫领域不平衡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2-26 10:58:57汪跃金汪轶群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贫困人口

汪跃金,汪轶群

黄山学院1.体育学院;2.教务处,安徽黄山,245000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1]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2]在政策红利推动下,我国贫困地区县级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惠及到了乡镇农村,体育健身路径、篮球场地建设等在乡村逐渐展开。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在乡村的建设,给百姓参加体育锻炼带来了便利,对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乡村百姓锻炼身体积极性的提高、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摆脱贫困信心的增强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通过体育赛事扶贫、体育综合体扶贫、体育设施扶贫、体育企业扶贫、体育冠军扶贫、体彩扶贫的实施意见[3]。各省(市、自治区)也陆续出台了体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随着体育扶贫工程在全国的逐步有效实施,体育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近年来,我国体育扶贫研究逐渐兴起,但成果还是偏少。吴胜涛对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在扶贫路径选择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4];汪俊祺从乡村旅游融合角度出发,对村落体育创意产业方面的扶贫价值和困境进行了研究[5];段鸿斌从法律、政策与实施路径角度就体育扶贫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6];郭庆从逻辑、实践、推进角度对体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7];张朋等就体育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体育扶贫所存在的工作层面问题,研究了体育扶贫工作的推进策略[8];张汪洋等对6种体育扶贫模式进行了研究[9];黄晓灵等从“健康中国”现实背景出发,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研究[10];徐荥等对广东省一些贫困县中的一部分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11];等等。总体来看,体育扶贫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发表于近几年。至今为止,还未有学者对体育扶贫中存在的某些不平衡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事实上,当下的我国体育扶贫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现象。从扶贫主体看,存在体育部门与社会力量体育扶贫参与度不平衡;从体育扶贫类型看,存在体育事业扶贫与体育产业扶贫之间的不平衡,体育事业或体育产业自身内部项目扶贫之间的不平衡等。当然,我国体育扶贫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扶贫的有效开展和良好扶贫成效的形成。为使体育行业积极融入大扶贫格局,补齐体育扶贫短板及推动体育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对这些不平衡现象展开研究,以充分发挥体育在扶贫中更为积极的作用。

2 体育扶贫领域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2.1 体育事业扶贫与体育产业扶贫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事业扶贫由来已久,如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向贫困地区赠送体育器材、健身书籍;宣传健身健康知识;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体育场地和健身路径;太极拳、气功健身技能培训;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体育总局持续对山西省繁峙县、代县的结对帮扶,促进了两县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统计到2016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在两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 589万元[12],还帮助两县建设体育馆,并捐赠体育器材10余万件。在国家体育总局各部门的帮助下,两县群众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毽球协会、自行车协会、色驴俱乐部不仅会员人数多而且开展活动比较多[13]。体育事业扶贫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对于体育事业扶贫,体育产业扶贫短板明显而且处在自然发展阶段。通过对安徽省休宁县右龙村、歙县叶村等具有民俗体育特色文化的乡村走访发现,当地村民虽然每年举办的民俗体育活动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销售,但当地村民还并未意识到这些体育产业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调研中还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对体育赛事产业所带动的一次就业或长期稳定就业人数,贫困户直接参与体育赛事前、中和后期服务数量,精准对接帮助贫困户推销农产品、发展农家乐数量,以及贫困户具体增收数量等,没有明确而详细地掌握。体育产业扶贫工作的推动任重而道远。

2.2 体育部门体育扶贫与社会力量体育扶贫参与度不平衡

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已经成为常态。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且各级政府都设置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扶贫开发局),统筹开展扶贫工作,但上面线万条,下面针一根,基层部门工作压力大。

现实中,政府体育部门成为了体育扶贫的重要力量,在体育扶贫中起着主导、主体作用。相对来说,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开展体育扶贫工作项目较少、力度较轻、关注度较弱。因受权限、人力、财力等局限,体育部门只能主要依据中央、地方相关扶贫政策和自身资源,开展包括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体育服务在内的体育事业扶贫工作,以及当下正在兴起的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扶贫工作。无论是体育扶贫的内容,还是覆盖贫困群体的范围都有限。

十八大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开发工作规划(2012年—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十三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加大对定点扶贫县的工作力度,可见政府部门对体育扶贫力量的肯定。然而,因为社会对体育扶贫认识不充分、关注度不够、宣传不到位,从而导致社会参与体育扶贫的人力、资源以及精力有限,进而影响了体育扶贫工作覆盖区域范围的扩大。因此,成立有关联合机构,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合力开展体育扶贫工作,是有效实施体育扶贫工程的必然路径。

2.3 体育扶贫实践与体育扶贫理论研究存在不平衡

《中国体育报》、省级日报等对体育扶贫实践有诸多报道。数字媒体有关体育扶贫方面的信息众多,其中不乏体育扶贫实践信息内容。如云南省体育局将体育注入精准扶贫事业[14];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多措并举促进体育精准扶贫[15];广东省体育局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扶贫模式[16];等等。体育扶贫实践涉及多方面、多领域。从体育扶贫实践对象看,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多群体人员;从体育扶贫实践类型看,既有体育事业扶贫,也有体育产业扶贫;从体育事业扶贫实践内容看,既有公共体育设施等硬扶贫,也有公共体育服务等软扶贫;从体育产业扶贫实践内容看,既有体育旅游扶贫,又有体育赛事扶贫等。

相对于体育扶贫实践,体育扶贫理论研究成果就少了很多。文献资料调研发现,国内有关“体育扶贫”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三少一没有”状况,即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少(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体育扶贫研究论文更少),博硕士论文少(博士论文方面体现得更突出),会议论文少,目前还没有体育扶贫方面的专门书籍。体育扶贫理论成果少,特别是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指引,体育扶贫实践将会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3 体育扶贫不平衡现象对策

3.1 促进体育事业扶贫与体育产业扶贫协调发展

体育事业扶贫与体育产业扶贫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持续开展的体育事业扶贫为体育产业扶贫实践打下了硬件、软件基础,从而为一些地区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入股、创业机会及提高收入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体育产业扶贫的推进,可以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公共体育服务的完善和贫困群体参与体育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扶贫的发展,从而发挥体育扶贫的整体作用,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首先,继续科学实施体育事业扶贫。在体育事业扶贫实践工作中更加注重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群体需求,做好补短板工作。继续加强贫困人口所在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让贫困人口有地方、有器材进行自己感兴趣项目的锻炼。继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通过送体育锻炼知识、体育锻炼方法培训等,使贫困群体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将预防疾病关口前移,最大限度防止因病返贫现象发生。通过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有贫困人口地区相关人员有能力组织体育活动、指导身边群众科学开展体育锻炼。通过送体育赛事规则、体育文化知识培训,使贫困人口会欣赏体育比赛,丰富业余生活,形成良好体育文化氛围,提升脱贫的自信心。

其次,加强规划、政策引领,引导体育产业在有贫困人口地区发展。通过给予体育企业注册、办照上的便利,以及土地、财政、税收上的优惠,吸引体育企业在有贫困人口地区投资兴业和持续发展并建立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口提供长久的就业机会。贫困地区村集体通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贫困户扶贫贷款资金等入股体育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地区村集体、贫困人口获得稳定收入。通过安排职业的、群体的、青少年的赛事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举办,带动旅游业发展,借此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品,达到持续增收目的。

3.2 建立体育扶贫工作机制,保障体育扶贫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建立体育扶贫多元主体工作机制。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确定,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人们一般性的认为政府或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是扶贫的当然主体。单一主体在提高扶贫效率方面有其优势,但体育扶贫只靠政府有限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敞开大门吸纳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群体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多元主体扶贫格局[17],以解决扶贫资金短缺、体育扶贫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形成一股持续的、专业的体育扶贫力量,助力体育扶贫取得更大成绩。

其次,建立职能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体育扶贫涉及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公共体育服务等体育事业扶贫领域,以及体育产业扶贫领域等,需要体育、教育、发改委、农业、土地、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建设、文化等行政职能部门协调、统一行动,才能够使体育扶贫有效开展而取得实效。当然,县级行政机构改革,将体育局与其他部门合并成为新的部门,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能。但体育扶贫是一个系统,部门合并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扶贫办(扶贫开发局)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形成党委、行政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机制,以充分发挥体育扶贫在改变乡村风貌风气、提高贫困人口脱贫信心,以及提升贫困人口体质水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等方面的作用。

再次,建立村干部、贫困人口诉求表达机制。体育扶贫政策制定、措施落实,要广泛听取村干部、贫困群体的意见,确保政策制定科学、措施落地有效。建立村干部、贫困群体诉求表达多元渠道,了解他(她)们的所思所想,通过缜密思考、细致工作,最大限度满足贫困群体合理诉求,使其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3 加强体育扶贫理论研究,为持续、高效开展体育扶贫提供指南

我国体育扶贫实践走在了体育扶贫理论研究的前面。体育扶贫实践成果丰硕,尤其是体育事业扶贫实践方面成果突出,需要及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将其上升为理论,为管理者的顶层设计和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的体育扶贫实践服务,推进体育扶贫实践行稳致远,取得更大成绩。

首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体育扶贫理论研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通过成立相关机构、向社会招标项目开展研究,以及会议研讨等形式,活跃体育扶贫理论研究氛围,有力推动体育扶贫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体育扶贫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工作。以重大研究课题为导向,开展体育扶贫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通过攻关研究,破解体育扶贫领域发展难题,突破瓶颈制约,实现体育事业扶贫、体育产业扶贫高质量发展。通过在实地调研中选题、向社会征题等形式,确定重大课题项目指南;在组织申报立项环节,可以硬性规定课题组成员中必须有一线扶贫工作人员,以掌握一线扶贫实践变化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实时资料。赋予课题组经费使用弹性权限,使课题组成员能够把经费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结题环节要严格把关,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确保体育扶贫理论研究出精品,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指引。

4 结 语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阶段,要在2020年如期解决我国绝对贫困问题,需要树立大扶贫格局,需要将体育扶贫融入到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之中、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体系之中。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号召,加快实施体育扶贫工程。科学配置体育扶贫资源,使体育事业扶贫与体育产业扶贫协调发展。体育行政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要协同发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体的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及体育文化贫困问题等。切实加强体育扶贫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出精品成果,为政府决策、体育扶贫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贫困人口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48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今日民族(2021年3期)2021-09-30 01:22:54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风尚(2018年1期)2018-01-29 00:05:42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