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逐渐认识到创新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作为院校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新路径与新方法,进而使高校在教育教学与服务当地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推进作用。 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完善培训体系与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期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要求与基本标准,高校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创新上,并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风向标,进而引领高校课程教育方向、改革方向,缩短社会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差距,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人才,进而为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强与企业、行业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实践基地,制定并谋划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授课教师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方式,构建出成果共享、平台共建、资源共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应根据产业需求与经济发展来确定人才培育目标与高校办学定位,逐渐使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与创新要素融合在一起,与产业聚集区发展需求衔接在一起, 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对接在一起,从而使现代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真正地参与到人才培育的过程中。 而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服务企业”的发展理念,围绕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通过构建创新中心、培养基地、双创基地及研发中心的方式,提升院校对现代企业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在现代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在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能够通过构建由政府、企业、院校专业有效融合的评议制度,逐渐形成基于行业指导、学校能力、社会需求等要素的新型课程机制,通过加大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的铆合度,优化专业结构,衔接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应用型教育集群。 而通过高校对产业需求的调研,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活动,能够使应用型高校根据行业需求、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解构并重建人才培养流程与结构,并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进而集中力量构建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促使人才培养链、高校专业群、区域经济产业群及岗位需求得到匹配与发展。 简而言之,应用型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明确企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通过科学分析与论证,提升高校与社会企业、政府机关的衔接质量,推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形成与推进,能够帮助高校充分利用政府及企业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而与企业、政府机关构建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构建出“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全程参与”的培养模式。 首先高校与企业应联合构建二级学院,明确行业与院校联合发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始终坚持协作育人的教育目标及原则。 其次,高校与现代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落实订单培养模式,根据现代企业的生产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对口率。 最后,高校与现代企业构建就业与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实训教学安排到基地,不断创新出基于职业导向的实训模式,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与意识。 此外,高校与现代企业应构建出深度合作机制,探索出新型的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明确自身的不足,提升专业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设置课程架构及体系的过程中, 应重点满足社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高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借助企业技术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根据职业标准与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根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衔接标准,融合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设置出具有实效性的实训课程和专业方向,进而构建出能够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课程群,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而与相关政府部门、现代企业的深入交流,能够帮助院校构建出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网络课程实效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传统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下, 学校与企业和政府的交流有限,在诸多层面上没有紧密的联系,且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够完善,学校领导难以结合办学优势与地方特色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此外, 应用型高校在教育经验与办学经验层面不足,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要求依旧存在明显的差距。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旧明显,“对口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其基本问题在于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经验有限且与企业及政府机关没有构建深度的联系, 致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进而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初衷相违背,难以真正地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快速发展,满足新时代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制约了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
与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虽然拥有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社会与政府机关的支持度与关注度有限,高校难以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进行有效融合,无法利用社会与企业的资金资源与政策法规,无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工艺及设备。 并且应用型高校现有的基地、设备及师资资源难以得到企业与政府的充分支持, 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设备陈旧、基地管理机制落后等问题突出,俨然影响到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与水平。 而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高校只有在获得政府及社会充分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如果社会资源有限或无法共享,将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活动、课程设置与当地企业的生产需求、经营过程的对接程度不够紧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评价与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存在着轻能力、 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等问题。 现有的实践教学机制不够完善,实训教学没有创新性、设计性及综合性,青年学生无法及时获得满足自身就业需求的技能与知识。 尤其在信息技术与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没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层面上,只是将其作为简单的教学辅助技术,没有明确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力量,进而制约了应用型院校的长远发展。
应用型高校为有效推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进度,建立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应积极将行业引入专业课堂,将企业家融合实践教学, 将科技研究渗透到教研机构中,从而将应用型高校的实验室融入到企业,将教师培训融入到企业,将专业教学融入到企业,做到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革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简而言之,高校与企业应将各自的教学资源、市场资源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企业成为高校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使高校教育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 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进而在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将产教深度融合落实到实处, 使人才培养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进而推动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快速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然而这种延伸与引入并非简单的机制叠加,而是深入的重组,以企业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为例,企业家能够在专业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实践经验及管理技巧,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明确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而教师进企业则能够从理论角度,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与管理环节, 使企业在经营生产中获得充分的理论支持。然而在教师进企业与企业家进课堂的过程中,相关教学机制与管理机制需要进行调整,从而使各类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协调发展,满足各自的发展要求。
应用型高校应倡导教学单位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特点,积极与企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并在充分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及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构建出具有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实验室机制。 现阶段,我国应用型高校不断地吸引知名企业参与到高校实验室构建中,例如“智能实验平台”“气液创新中心”及“自动化实训系统”等。 实验场所的构建与发展, 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还能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发展需求嵌入到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使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满足各自的发展需求。 此外,校内实验基地的构建,能够在有限时间内, 提升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使青年学生充分接触到前沿科技及专业知识, 进而在结合专业教学知识、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 而在整个产教融合体系下,校内实验室可以稳固校企合作基础, 深化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三延伸、三引入”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创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更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提升政策资源的共享率与利用率。
与校内培训基地不同,校外培训基地更注重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巩固高校的专业教育,使青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逐渐掌握到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知识。 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验室存在着明显的衔接问题,即校内实验室注重理论教育而校外实训基地则更加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 注重企业的生产管理。因此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应整合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培养理念,使两者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互通有无,协同发展,即校外基地根据校内实验室的培养情况,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培养中,而校内实验室则根据校外基地的教育特点及内容,进行适度的延伸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的优秀人才。 除此之外,应用型高校也可与现代企业构建出研发中心,共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产教融合模式能转变应用型高校传统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工作,推动高校与企业、政府机关的协同发展,对我国现代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之初,高校应重点加强院校与政府、企业间的联系,通过三延伸、三引入及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