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晶晶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本科高校的转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时代高等教育强调“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这要求本科教育必须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以学为中心,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推进了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发展,把本科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主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成为本科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高校课堂教学教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学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同时具有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力结构。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不能单纯的只用某一种智力的高低来评价,而应考虑智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的七种智力中都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只是智力的组合和表现形式不同。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理论进行了挑战。该理论为我们看待高等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打破当前高校一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构建以生为本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启示。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只是智力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但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一些学生虽然在某些智力上表现得较弱,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他们仍然作为一个学生、一个人而存在,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保障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利益,追求他们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单一素质的培养,而应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即便当前评价体系下被认定为“后进生”的学生,在通过接受合适的教育后也可以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心,高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
2)个性化教学观。进行教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各自重要地位,但对个体而言,每种智力也存在优势和劣势之分,智力的不同组合又使得每个人智力的外在表现不同,体现出个体的智力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的智力结构加以了解、分析,尽可能地在训练学生弱势智力的同时,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教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环节应考虑学生的智力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个体差异,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尽可能地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创造良好环境。
3)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反映出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存在智力结构差异,每一种智力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不应假设所有学生的智力结构平衡,不应采取以某种或某几种智力为中心的一元化的评价模式,因为无论选择用哪一种智力或哪几种智力评价学生,总有一些学生在这些智力的表现上是弱势的,这样的评价对这些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基于此,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单一评价体系,要打破以智力高低为标准的评价模式,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智力结构差异,重点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建立以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中心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备课环节加强“学为中心”的研究。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质量。教师应在备课环节加强学为中心的研究,如,在教学基本要求中,除了指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范围外,还应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做出规定;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应只以一本教材为参考,而应根据学生智力结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多样的教材;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不应只以班级授课制一种形式教学,而要采取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教师备课应从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出发,将学为中心的理念积极贯彻到备课的四个环节,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
2)上课环节关注“优势智能”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实际是以价值取向多元化为社会理论支撑,认为任何一种能力的突出都是学生智力水平的体现,人人均有弱势智能,也有强势智能,学习能力不足可能发生在任何学生身上。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虽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关注,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大多以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中心,如,一些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中,要求学生外语或计算机要达到一定的等级方可授予学位。这种培养要求明显没有尊重学生的智力结构差异,这也导致每年都有一批本科生因自身的弱势智能达不到学校要求而无法毕业或是获取学位。因此,因此,在本科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弱势能力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展现学生的长处,体现个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他自己,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考核环节注重“品德与能力”的评价。考核是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而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知识水平等,而学生的品德与能力往往被忽视。多元智力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学校应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逻辑起点,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品德与能力。关于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落实到办学的方方面面。高校应建立以品德培养、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