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亭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这是继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党和国家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特点和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对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作出的重要部署。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个文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深刻领会《新纲要》的新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对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涵养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汇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要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来决定。1994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拟定并印发《纲要》,这对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和使命任务,这也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语境。
实现中国梦是现阶段中华儿女最大的理想,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利益。基于此,2019年《新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1]2,让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用“中国梦”这一为群众易于接受而又饱含深厚民族情感的话语表述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虽然“中国梦”这一鲜活而有力的表达在当代中国是被赋予政治意义的,但它所引起的强烈情感共鸣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山河破碎的风险和考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从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到开明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的口号,从资产阶级改良派探索“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可以说中华儿女都在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虽然各个阶级不免带有各自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的艰辛探索都具有极大的时代进步意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探索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40,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3]10。今天,我们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中国经济从一贫如洗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科技从空白到跻身国际前列。正如习近平所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82。
总而言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鲜明的时代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中。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15,必须要凝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用实干成就梦想,用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
1994年《纲要》指出,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4]49相对而言,在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基本前提下,2019年《新纲要》更加注重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同时指出,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涵养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深厚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1]17-18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这句充满辩证思维的评价依旧适用于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联系日益紧密,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人类文明交往。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困惑和人类文明走向的思考,“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5]539。“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承载了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鉴于此,2019年《新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尊重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爱国主义教育涵养“海纳百川、共存相生”的国民心态。
《新纲要》积极倡导培育开放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就其可能性而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贵和尚中、厚德载物”是中华儿女的宽容品格。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更有“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6]90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与国际主义融为一体,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就其必然性而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变成一个真正的“地球村”,“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5]523,唯有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塑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大势。因而,《新纲要》大力宣传的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爱国主义情怀必然成为构筑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基石;另一方面,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统一也就成为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任务。
1994年《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突出时代特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越是此时,越要保持政治定力,越要加强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2019年《新纲要》以历史方位的变化为根本遵循,以强烈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对新时代如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总体要求,其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019年《新纲要》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引导人们实践报国之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讲清楚其核心要义、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讲清楚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迸发磅礴伟力。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盲目地理论说教,而要立足理论,扎根现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优势说话”[1]5,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改革和建设成果来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自1994年《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在搞好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2019年《新纲要》深化“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着眼固本培元,从娃娃抓起;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日常平常经常”的教育方法,贯彻落实“久久为功、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
其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构成远较之前复杂,如果不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变化,一些错误思潮就很容易占据青少年的思想阵地。如在现实生活中,童谣成人化、庸俗化、物质化,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网络游戏受众群体年龄不断下降,这些突出现象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知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进而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固本培元、以立为本,从学校抓起、娃娃抓起的总体要求,抓住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环节,同时在大中小学校课程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融入道德法治和爱国教育,这是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保障。
其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日常经常平常”“落实落细落小”,从小处着手,在长期教育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把它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对待,坚定不移地抓下去,逐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常态化。这也就是说应该引导人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中感悟感知,在自觉能动的实践中建构自身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认同感。如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一位英雄模范的先进事例、一场全国人民抗击灾情的大团结都能在经验性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而这样无意识的精神传承又能以平常性的方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达到“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教育效果。因此,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利用升国旗、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开展相应的礼仪教育;发挥我国传统节日的涵育功能,依托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载体和平台,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创造、交往交流中落实、落细、落小,让爱国精神像空气一样渗透于广大群众的生活、学习之中。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坚定的信念,但爱国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和认知层面,只有将这种情感上升到实践意志的高度才能真正发挥精神的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言,“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7]12。因此,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人们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付诸于本职岗位之中,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在转化爱国主义情怀为实际爱国行为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这两大群体。其一,要注重引导广大领导干部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把爱国情怀和政治责任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坚持敢负责、能干事、做实事,不断增强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其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8]27,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因而,对于广大青年而言,这种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青年把自己的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梦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立志跟党走、听党话,扎根祖国大地、奉献社会,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自1994年《纲要》颁布到《新纲要》印发有25年,现在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也就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纲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变化适时地调整和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94年《纲要》就明确提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新纲要》将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
其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有“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情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把精忠报国、赤胆忠诚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让民族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其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根据时代主题和现实要求,将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强调:“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9]4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实践,广泛开展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让人们了解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真正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
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坚决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鸦片战争以来,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人民苦到了极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扎根中国大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中国近百年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讲清楚国史、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说明白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打碎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别有用心”。同时,要坚持大历史观,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建设史、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握历史成就和历史方位,用统一的、连续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来教育人民,坚决反对割裂历史、否定历史、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
1994年《纲要》明确提出,国情教育要放在整个世界大环境的背景下进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面临大变革、大调整,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发展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其一,“辨方位而正则”。观察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及其他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还必须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1-12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唯有准确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引导人们正确认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超越时代,恰如其分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抒发爱国情,践行报国志。
其二,“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人们了解当今世界发展形势,讲清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内涵与中国担当,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角色观和大局观。所谓“大变局”即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全球治理话语权正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倾斜;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孕育而生,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人类文明的世界交往程度日益加深,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习近平提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追踪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掌握新动向,同时以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来应对这一“大变局”。因此,深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大变革下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涵养全国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鼓励人们立足本职岗位,从容应对变化与发展,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伟大斗争中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自1994年《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和实践载体日益丰富,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各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纪念活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掀起新的浪潮。2019年《新纲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对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的具体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其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要探索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大思政”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之中,充分挖掘每一学科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自觉肩负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职责,充分保障每一位学生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堂“必修课”。
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改变以往“形式化、规范化、严肃化”的教育模式,以透彻的说理说服学生,以问题导向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思考和启发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其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培养一批信仰坚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
在当代中国,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家,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强调,“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互联网宣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5]325因此,互联网这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抓住。
其一,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旋律需要加强和创新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一些不法分子或者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共产党、反社会主义的不良信息,传播暴力、色情、迷信等丑恶信息,甚至雇佣网络“水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侵入互联网的舆论场,妄图主导和影响舆论走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网络内容建设,鼓励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制作、传播以爱国为主题的音频、短视频、“微电影”等,加强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环境,让爱国主义精神充盈网络空间。
其二,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多达8亿人。网民们借助网络论坛、新闻跟帖等形式在网络上参与网络监督、讨论重点热点问题、抒发政见、表达自己的立场,网络已经成为体察民情、收集信息的重要场所。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重点就应该在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主阵地,通过网络舆论掌握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需求,对于“和风细雨”的建议或“忠言逆耳”的批评都要认真研究,汲取经验,坚决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开展生动的、鲜活的爱国主义实践课程。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的表彰工作。正如习近平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5]351,我们要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和时代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其一,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授予于敏、申纪兰等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面面催人奋进的旗帜,把这种崇高的礼赞给予英雄人物,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英雄和学习英雄的良好风尚。他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些在我国社会发展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楷模们无一不具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华儿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案例。崇尚英雄,见贤思齐。因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讲活一个个干事创业的英雄事迹,充分利用时代楷模的精神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转化为脚踏实地、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
其二,崇尚英雄,捍卫英雄,要求我们必须同刻意抹黑英雄人物、歪曲历史的行为作坚决斗争。2019年《新纲要》明确提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中,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宣传英雄烈士保护法。”[1]18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英雄,捍卫英雄尊严和名誉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时刻警惕亵渎中国革命精神、污蔑英雄人物、扭曲经典、丑化历史的思想和行为,在意识形态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明辨是非的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让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成为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坚定的精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