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革
(石家庄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和方法研究其中的问题,研究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向上研究比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系统更高一级系统的关系,这是它的外部成长环境;二是向下研究比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系统更低一级的子系统,这是它的内部要素、结构和功能。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学报定位:第一,理顺学报治理与科研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系统放在科研母系统和全链条中去思考问题,从科研治理全局研究学报治理问题,加强学报与其他科研部门和院系的合作,为学报争取到稳定的稿源。第二,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系统放在全校学术生态圈中去思考问题,关注其兄弟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科研处、各研究所、各二级学院、各课题组等,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母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时刻关注学术生态圈内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不断地提升校内稿的学术质量。第三,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高校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工作放在地方高校治理体系中去思考问题,注重发挥地方高校学报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四大作用,不断地增加其在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贡献度。第四,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放在市域治理体系中去思考问题,地方高校学报要扎根本地办刊,研究地方、服务地方、传播地方,这样地方高校学报特色之路才能打通。第五,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省域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放在省域内思考问题,地方高校学报要参与省域治理,为省域发展做贡献,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第六,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尤其是学报治理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放在教育治理大环境下去思考问题,发挥地方高校学报在教育治理中的巨大作用。第七,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放在国家治理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准确理解与把控国家治理的内涵与导向,这样才能把地方高校学报打造成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1]第八,正确处理学报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放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这个问题,关起门来办学报没有出路,只有在开放的办刊环境中,经受国际意识形态环境的风吹雨打,地方高校学报界才能在实践中增强斗争的实力,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报。以上八个方面内容综合起来就是地方高校学报系统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只研究外部环境问题还不够,还必须从系统思维视角进一步研究其内部要素、结构、功能等,提出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思路,进而形成地方高校学报治理体系,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治理能力。那么如何通过系统思维来实现地方高校学报全面有效的治理,笔者提出如下思路。
1998年4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这可以看作是地方高校学报的初心。这句话隐藏着几对矛盾关系:高校与非高校、本校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学术与非学术。第一,学术理论刊物由高校和非高校单位主办,学报也分为高校主办和非高校主办,主办单位不同,刊物性质和特点也不同。第二,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国内外学术交流,地方高校学报在这方面要分清主次、先后和轻重。第三,高校层次不同,其学报的层次也不同。要区分以国内为主,还是以国际为主,国家重点高校学报应以面向国际为主,地方高校学报就应该以面向本地为主。第四,地方高校学报属于学术理论刊物范围。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进一步明确高校出版工作的定位是: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1]这两份政策性文件极大地促进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与成长,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地方高校为什么要办学报,需从学校、学术、学报三者关系谈起。第一,学术是地方高校的灵魂,要办高校根本就离不开学术研究,高校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的地方,是理论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地,地方高校学报则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第二,地方高校要进行学术研究,就离不开一个完整的学术生态链和学术生态圈,学术研究的要素包含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空间、研究平台、研究团队、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学术论文来公开展示,这就需要学报及时反映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第三,地方高校是一个知识分子、研究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教授和博士扎堆,科研成果比较集中,地方高校学报是为了知识分子及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设立的。第四,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也是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没有地方高校学报,学术研究成果就缺少了发表的重要平台;没有学术研究,地方高校学报质量就无从保证。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学报编辑委员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应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2]地方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报编辑委员会的领导,强化其功能与职责,发挥其育人和文化作用,要定期召开编辑委员会会议,研究相关编辑出版问题,协调学报工作中的关系,解决学报工作中的难题。第一,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学报相关政策学习不到位,关于学报治理的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把学报工作放在学校全局中来思考问题,更没有发现学报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这反映了高校治理体系不完善和高校治理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第二,要解决这个问题,校级领导要带领学报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从学习高校学报管理的系列文件入手,比如《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等,不断提升学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第三,要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纳入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之中,而且要作为一个课题长期研究,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学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样才能对地方高校学报工作有一个高站位。
地方高校学报的定位是要为本校科研教学服务,同时也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这里就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地方高校学报的主办者是地方高校,办公条件是地方高校提供的,编辑是地方高校招聘并提供工资福利的,办公经费是地方高校划拨的,地方高校学报理所应当要为本校服务。第二,地方高校学报工作本身就是本校教学科研系统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与管理。[2]第三,地方高校学报不仅仅是一年出几期刊物,而且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也是其重要工作之一。要正确处理学报与学术交流的关系,必须把地方高校学报放在全校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义地方高校学报的地位与作用。地方高校学报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高校学报的初心就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同时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可现在地方高校学报处境不利:一方面是高校教师把最好的研究成果投到校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在地方高校学报上不算核心,不能作为评职计分项,这导致本校教师对学报工作重视不够,地方高校学报缺乏高质量的稿件;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工作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迷失了这个初心。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是一个体系,单纯强调学术质量一个因素,忽视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初心与使命,在处理内稿与外稿的比例关系上,出现了部分失衡。这种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全国科研成果评价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唯论文、唯核心、唯SCI、唯级别的问题。这个局面已经开始被打破,正在朝好的方面发展,地方高校学报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是地方高校大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工作必须放在科研大环境中思考和安排。同时大科研又是高校治理的条块和方面之一,是高校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这个环境,地方高校提供的营养丰富程度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方向与快慢。
寻找地方高校学报初心不容易,坚守地方高校学报初心就更难,失去初心又回归初心更是难上加难。其难点主要还是对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理论认识不到位,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社会作用不清楚,办刊理念不准确、不系统,办刊思路不对头,治理体系不完善,办刊能力有待提升。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是系统性的,各方面原因都有,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首先,坚守来自理性认识,只有理论上的科学和正确,才有实践中的清醒。因此,要从地方高校治理的高度去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学报治理中的困难与问题,把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放在地方高校治理这个全局中思考和解决问题,要研究地方高校治理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其次,地方高校领导层要重新认识和评估地方高校学报在促进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培育校内学术骨干,扩大地方高校学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再次,就是地方高校学报初心回归之路,需要精心策划,讲求战略与策略,注重程序和方法,遵循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和学术研究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3]这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及其学报也应该以此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报。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从国际上看,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报是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需要。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中国特色,要产生中国的原创成果,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的声音和主张,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第二,从国内来看,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部是分层次的,每个高校都有其合理定位,部属高校扎根中国大地、省属高校扎根省域,市属高校就扎根市域了,地方高校学报就要体现地方特色。第三,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加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创新成果,才能争创中国特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第四,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有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延续下去,地方高校学报要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第五,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从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第六,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使高校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紧密结合,服务当地发展,助推当地发展,办出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扎根地方,最重要的是服从地方高校母体的办学需要和定位:第一,地方高校办学理念要体现服务地方的内容,要引导学校各个方面资源向这个方向聚焦,作为地方高校子系统的学报当然也应当为地方服务。第二,地方高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四大职能都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学报也要从这四个方面深入研究。第三,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与当地企业、机关等用户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要实行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学报要及时反映本校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新成就。第四,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等也要与用户相结合,满足用人需求,符合用人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学报要及时反映这些变化。第五,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要符合企业用户需求,让人才用户满意。地方高校学报的选题也要对这些有所体现。第六,地方高校的科研选题要从当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难题去选择,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地方高校学报是地方高校研究成果的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及其水平也往往通过其学报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地方高校学报要及时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校学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中国教育的价值标准。办好高校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要让人民满意。地方高校学报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构建出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标准体系,主要内容是:第一,要认识到让人民满意是绝对性与相对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地方高校学报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探寻并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第二,任何一个政策出台都会有支持者,也会有反对者,关键是看主流,在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前提下,协调双方的立场与关系,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双方都满意。第三,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也是多种多样的,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使其满意。第四,加大内稿比例可能会导致学报学术质量下降的局面;如果外稿占比过高,就会弱化对本校、本地发展的影响。要科学处理治理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学会统筹两个方面,尽可能地使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真正学术交流的目的。第五,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要加大对本校教师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的培训,不断地提升本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质量,这样就能把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完美地统一起来。
地方高校学报怎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与学报直接打交道的是作者,编辑要热心服务作者,善于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地方高校学报要承担培养培训本校作者的职责与任务。其次,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多做一些咨询服务工作,让全体教职工满意。第三,地方高校是地方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地方高校学报要让地方高校满意,最直接的就是地方高校学报要为地方高校发展贡献力量,与本校教学科研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服务本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第四,地方高校学报要让社会满意。向学报投稿的并不只是校内作者,还有校外作者,读者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地方高校学报要面向社会,为作者、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地方高校学报要让社会满意,就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研究社会。第五,地方高校学报要让当地政府满意,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并作出积极贡献,要使学报本地化,多刊发本地内容的文章。第六,地方高校学报还要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政策,按照上级要求及时抓落实。
从学术研究、服务对象、传播内容三个角度给地方高校学报定位:
研究本地涉及到的根本性问题主要有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谁去研究、在哪里研究、研究时间怎么保证、为什么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本地就是把本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教育、地理、文学、艺术等一切内容,既研究本地建设、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性问题,也研究本地发展中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地方高校应该深入研究本地,呈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并持续研究下去。第二,要筹建各种各样的研究组织,为研究者搭建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比如经常组织召开各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议。第三,要组建各种各样的研究团队,积极主动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不断地提升地方高校科研能力和实力。第四,要不断地拓展研究空间,加强研究平台建设,扩大服务的地域范围。第五,要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把专业建立在产业之上,实现专业、产业双促进、双发展。第五,要弄清楚地方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时间的期限性,加快研究的速度和进度。第六,要及时查找研究的原因,为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研究本地”栏目建设就要从这六个根本问题去积极思考。
这里所涉及到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为什么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哪里服务、什么时间服务、谁去服务。具体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通过社会调查精准了解本地的需求是什么,本地高校能做什么,两者如何结合,通过什么平台或渠道来结合,这里涉及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比如产学研创一体化的问题。第二,服务本地就是把本地作为服务对象,为地方发展培养和输送当地急需的各种人才,同时也要把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与本地建设相结合,把本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地方高校学报要围绕服务本地发展建设,设置栏目、征稿组稿、发动专家,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三,除培养当地急需的人才以外,还要进行政策咨询、决策咨询、法律咨询、战略咨询等,以地方高校学报为平台,搭建本地发展研究中心,召开本地发展论坛,打造本地发展专家智库组织。
这里涉及到传播的根本性问题是:为什么要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谁去传播、在哪里传播、什么时间传播。学报是一种传统媒体,具有一般媒体传播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把本地各方面发展成果,通过本地高校学报传播出去,为本地发展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可,宣传本地党委政府的政策与决策,反映人民的心声,展示本地发展成就,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要把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地增强地方高校学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要改进现在地方高校学报发行范围与重点,要向本地单位扩展,力争每个本地单位都成为投送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及时把地方高校学报的出版信息传播出去,形成有效传播和精准传播。
本地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研究对象、服务对象、传播对象。研究本地、服务本地、传播本地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促进作用、相互影响、协同成长,共同作用于地方高校发展的实践。这三个理念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地方高校学报的地方特色,这正是地方高校学报立足于本省和全国学报界的基点。但这条道路是一条比较艰难的道路,是一条需要极大勇气、恒心、责任、担当、开拓、创新的道路。
这四条既是地方高校学报的职责任务,也是其社会功能与作用,更是其生存的理由和立足点。
地方高校学报为教学研究服务要从以下方面去分析:第一,与教务处合作,推进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推广应用,征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与科研处合作,把学报工作融入科研工作之中,融入地方高校学术研究生态圈中,成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与宣传部合作,及时研究党的理论宣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第四,与各二级学院合作,积极培育和反映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第五,与学校内部的各种研究平台合作,及时反映最新成果。第六,与市教育局合作,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地方高校学报是传统媒体,是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渠道之一。地方高校学报要积极传播现代社会最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成果,并把它融入到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之中。地方高校学报作为高校育人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也是其历史使命之一。
中华文明延续5 000多年,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明成果,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封建糟粕,如何鉴别,必须进行学术研究,区别优秀与糟粕,哪些该遗弃,哪些又该继承;哪些需要学习借鉴,哪些又需要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其局限性又在哪里。地方高校更要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历史,借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地方非遗项目。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甚至要设立地方文化课程和文化项目,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与重担,打造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特征,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地方高校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本地历史、人文、环境、人物等地方文化与历史,把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地方高校学报本身就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但仅有这个平台还是不够的,还要开发新媒体平台,走融媒体发展之路。除此之外,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举办本校发展学术论坛、地方发展学术论坛等。还要组织策划一些专栏,开展专题征稿活动,设立理论宣传专栏,比如2021年的建党100周年征文活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活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研究,以及围绕本地发展重点工作和项目开展学术研究。
以上四段内容实际上是本校、本地、本性、本意的逻辑关系:本校是指以服务本校为主,本地就是以传播本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本性是指学报文化部门的性质,本意是指学术交流。这四个方面就组成了任务系统。
地方高校学报栏目是研究热点和研究高地,也是学报的一个研究导向,学报栏目的设置和建设一定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特色进行。学报栏目传统上是以学科分类的,将来可以探索新的栏目设置的标准和体系。下面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索一下栏目设置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栏目设置标准体系,涵盖了学报全部论文,但同时这个栏目设置标准也是开放型的,将来还会进一步拓展与细化。
这个栏目主要刊登、展示石家庄研究成果,反映石家庄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各方面的学术进展情况,既可以刊登石家庄传统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可以刊登一些石家庄未来建设的战略性研究成果,当然还可以刊登西柏坡精神、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方面的文章。设置石家庄研究栏目原来是有基础的,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刊物检索和刊内检索,以主题方式检索“石家庄”,查到如下结果:1999-2019年共检索到学术论文186篇。但是石家庄研究栏目是刚刚设立的,还需要经过精心管理、精心培育,希望有朝一日石家庄学院学报发展成为一份研究石家庄的专刊。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要树立省会意识,承担省会的功能和布局,为河北省发展贡献力量。河北研究是石家庄研究的外围环境,两者存在互补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助于形成河北研究的文化圈。石家庄研究离不开河北研究,河北研究也离不开石家庄研究。河北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河北省内的综合性研究、各行各业研究、各条各块的研究、省内发展重点难点领域研究、省域治理研究、河北历史研究、河北优秀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以及与石家庄密切联系的领域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河北研究这个栏目上逐渐凝练出方向、重点和特色来。
石家庄学院前身是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由原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市第一教育学院、石家庄市第二教育学院合并而成,师范教育是优势专业和学科,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招收大量师范专业学生,为石家庄培养师范类专业人才。这是石家庄学院的优势学科,将来的研究也要立足于石家庄市的教育发展,为石家庄市教育服务,成为石家庄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研究内容要逐步深化,向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拓展,同时向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集中,比如学科建设、专业认证、普通本科教学评估、金课、申硕、双创等。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也是石家庄本地的教育教学研究。
石家庄学院办学定位就是要办一所应用型高校,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发展的实践以应用型为主,这个栏目的设置符合学报的办刊方向与定位,与学校定位高度契合。现在主要任务是以本校所设学科专业为重点,逐步收缩学科范围,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要强调地域范围,以校内、市内、省内、京津等为重点,范围内的要优先发表,这样才能培育出特色来。应用研究的内容也要与石家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产业、民生、社会等发展紧密结合,为石家庄发展做贡献。
地方高校进行学术理论研究是其使命之一。不管是双一流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要进行科学研究,宣传党中央的决策和政策,研究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传播中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理论研究栏目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它需要从纯学术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型,服务于石家庄发展和建设实际,更多的是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布署。这个栏目一方面要坚持学术研究的高质量,选拔优秀稿件发表,另一方面也要从优化本地学术生态圈角度出发,优化内稿和外稿比例,实行内稿优先的政策,加大对本地作者的培养力度。
这五个栏目与石家庄学院办学定位高度契合,石家庄研究——立足石家庄,河北研究——辐射河北省,教育教学研究——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应用研究——应用型高校,理论研究——普通高校都要进行学术研究。但这五个栏目有一个中心词,即“石家庄”,一切研究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石家庄”来的。石家庄学院学报是利用五个栏目作为过渡,培育石家庄研究群体实力,完成打造石家庄研究专刊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五个栏目并不是最终栏目,栏目设置是随着形势不断发展而变化和调整的。
地方高校学报要打造出自身的办刊特色,以下六个途径可供选择:
既要有打造名刊的意识,也要有打造名刊的勇气;既要有打造名刊的毅力,更要有打造名刊的思路和办法。教育部早在1999年4月就印发了《关于发布“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获奖期刊名单的通知》,开始了名刊的评选工程。[4]2002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教社政厅(〔2002〕5号)提出“启动名刊工程”。[5]2003年 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教社政(〔2003〕12号)。[6]2003年12月19日,教育部公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名单(教社政函〔2003〕60号)。[7]名刊建设工程进入了正常轨道,各地高校学报已经快速行动起来了。
地方高校学报栏目就是研究导向、研究高地,通过栏目设置引导作者朝这个方向努力,把相同学科专家汇集在这个栏目之下,形成一批稳定的专家群体,从而形成学报稳定的稿源,让栏目和学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生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打造名栏,需要进行运营管理,需要创意、策划、组织、实施等,更需要优秀的编辑去完成。2004年3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建设座谈会会议纪要》(教社政厅〔2004〕1号),提出“除了名刊以外,这个工程还包括名栏、名文章和名编辑”。[8]2004年12月23日,《教育部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名单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54号),公布了评选出的16个名栏。[9]2011年10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1〕18号),提出开展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10]2013年10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3〕19号),提出开展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申报和评审工作。[11]由教育部倡导的名栏建设掀起了高校学报积极开展栏目建设的热潮,各地方高校学报也要积极参与到名栏建设中来。
地方高校学报要着眼于长远,围绕本地发展与建设,打造一批研究本地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学术论文,努力提升学报刊发学术论文的转载率。这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走访,当一个学术猎头,有灵敏的学术嗅觉,善于发现好的学术文章。从教育部学报治理的趋势分析,下一步就要抓“名篇工程”了,这是把学报工作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从抓名篇起步,逐步提升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这将是打造地方高校学报特色道路的新举措。
培育名家是另一条打造学报特色之路。利用名家的科研实力、知名度和社会性影响力,不断扩大地方高校学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名家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引进、吸引一批外来的专家,把他们的优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学报上,这需要编辑与这些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约稿;二是培育本地、本校的名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做大量工作,形成作者与编辑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报与作者要相互成就。学报编辑要做无名英雄、甘为人梯、诲人不倦。地方高校学报不仅是发表论文的阵地,也是培育学术骨干精英的高地,在培育名家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地方高校学报也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其工作不仅仅是收稿、审稿、发稿,还有更重要的学术交流工作内容与任务,要组织专题学术交流会议。目前要重点打造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本地发展学术论坛。学报工作要走出去,要打破目前封闭的小圈子,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举办学术论坛成为打造名刊名栏的捷径和关键举措,许多地方高校学报已经在这样做了。
名刊、名栏、名篇、名家、名会等都是要靠名编来策划、组织和运营的,要造就一批名编,就要从以下四个方向去努力:一要改变地方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栏目负责人制度,从创意、策划、组织、实施、验收等全流程进行栏目运营管理。二要拓展编辑的职责范围与任务,明确栏目运营是其职责任务之一。三要加大编辑的专业培养培训力度,参加专业培训、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开展专业研究等。四要处理好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相互塑造、共同成长。
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道路从理论上会有许多条,但适合本刊的发展道路也许就只有一两条,由于人财物的局限,这几个方面不可能全面开花,必须选择一个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攻破。根据各学报发展所处环境和面临形势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选一点作突破口,有两三个关系紧密的点作支撑,后边还有保障和预备队,这就涉及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战略与策略问题。仅有理想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来支撑。从学报治理的实践上看,名刊、名栏评比工作已经开展,名篇、名家、名会、名编等工程不会太远,这是一个完整的路径体系。
地方高校学报质量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学报治理的子系统,它包含许多要素:
地方高校学报具备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主要包括:一是选题设置,研究什么的设定,是研究方向、重点、领域的引导和限制;二是马克思主义“三观”正确性,立场、观点、方法的正确性;三是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围绕人民之所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来开展研究;四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报,关注民生,实行结果导向;五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自信、坚决做好两个维护。
地方高校学报要始终坚持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报工作的思想武器,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世界观,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方法指导,保证研究方向、办刊方向的正确,以防研究走偏;三是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对学科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法精通与把握,研究程序正确、方法正确,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五是要精通学术论文撰写的结构、语言、逻辑、表达方式、写作风格等高校学报编辑学基础知识。
地方高校学报特别强调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学术研究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一是作为研究者必须掌握学术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二是选题要精准,要从实践中来,看它是不是热点、难点、重点、堵点、卡点,选题正确是保证研究方向正确的基础,要特别看重选题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三是研究过程要讲科学,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注重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要严密、严谨、严格。四是注重搜集文献、信息、资料、档案、记录、访谈、考察等,获取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资料,研究结论必须要靠事实、数据、证据、实验、评估等来验证验收。五是论文学术质量与研究课题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是课题级别越高,学术论文质量越高。六是学术论文要快速得到行业专家认可,作者就要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交研究报告与研究成果。七是选择行业专家推荐的、公认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地方高校学报工作专业化和编辑职业化是提高编辑质量的两个核心要素。地方高校学报工作专业化主要就是遵循学报办刊规律,一切工作均按专业要求来进行。学报是一项专业工作,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国家也设置了出版编辑系列的职称。学报质量最终取决于编辑水平与能力,如何提升学报编辑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单篇稿件管理,从征稿、组稿、审稿、发稿等业务工作;二是学报栏目管理,包括创意、策划、推广、运营、沟通、协调、技术等工作。
校对是学报编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这个得到了行业内的普遍认同。校对工作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了系列政策文件,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片、标点、符号、翻译、公式、图表、地图等标准,不能出现大的或明显的错误,应把差错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出版标准之内。
地方高校学报外观设计、纸张选择、印刷质量、装订质量等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并要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为了与地方高校学报定位相适应,要拓展其发行范围,首先要拓展到本地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每个机关处室以及市属事业、企业等。地方高校学报发行要实现根本性改变,从以高校之间交流为主向以发送到本地市内各单位为主转变,调整与各高校的纸本交流互换范围和比例。地方高校学报发行很重要,发行范围就是影响力。同时,也要重视数字发行、新媒体发行。
质量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命,要特别重视质量建设,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完善。上级主管部门已经在实践中强化了对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管理,比如三年一度的期刊审读工作、年度学报工作指标化考核、名刊名栏名篇评选工作等,这都是学报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相信以后还会出台一系列的治理新措施。
学报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印发《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教社科〔2007〕5号),启动了高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将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模式分为两类:第一类企业。将能够出版多类别、多层次、多媒体教材,满足全民教育、社会教育需求,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化程度较高、经营能力较强、有能力参与出版物市场竞争的出版社和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科普类、教辅类、文摘类期刊转制为企业。第二类事业体制。将国防工业院校、民族院校等仅出版面向校内和特定行业所需出版物、基本上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少数高校出版社,以及高校学报、学术性期刊和校报实行事业体制。[12]目前,地方高校学报仍然属于事业体制模式。
地方高校学报归党委领导还是归政府领导,这涉及地方高校学报的领导体制问题。根据河北省机构改革总体方案来看,在省一级单位实行的是归口省委宣传部领导和管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新闻出版管理处和新闻出版管理局。高校这一级正在调整,从国家高校学报政策发展趋势看,今后的运行体制要以党委领导为主、党政共同管理,实际上是双重领导问题,政治上归口党委管理,学术上归口行政管理。这实质上是如何统筹地方高校学报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问题。
高校内部学报编辑部设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独立设置学报编辑部,既符合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也有利于提升学报的社会地位,调动学报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在科研处下设立科级部门,学报学术性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不利于其政治性工作的开展;三是在宣传部下设立科级部门,学报的政治性得到了重视,但有可能出现学术性不足的问题。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地方高校学报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
要依据教育部文件《高校学报管理办法》,制定本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办刊方针、宗旨、原则、服务范围、职责任务、机构、人员等。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把学报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关,建立学报质量体系。学报工作信息化,启用作者投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建立学科专家审稿制度,制定稿酬、印刷、发行等基本规章制度。
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尊重学术科学研究规律,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编委会决定学报重大事项,实行一人一票制。凡是涉及地方高校学报重大事情必须上编委会研究决定,比如编委会章程、编委会人员组成名单、三审三校制度、学报发展规划、学报年度工作总结、学报年度考核、学报重大改革措施、栏目设置等。
运行机制就是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检查、评估、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在管理层级上高校学报管理分为校党委、编委会、学报编辑部三级架构。校党委从全校高度统筹协调学报工作,学报编委会研究学报编辑出版方面规划、计划和重点工作,学报编辑部组织执行。学报编辑部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领导与监督,学报工作要认真接受学校和上级部门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
目前,学术研究市场环境不成熟,地方高校学报还缺乏市场主体意识,计划体制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纯学术的学报不适合单独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如果真要执行,应该以省为单位成立一个地方高校学报出版集团,可以是实体的或虚拟的,这是顶层设计问题。每个单独的地方高校学报独立实行市场化,是缺乏市场生存力的。中国与外国的国情不同,学报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值得慎重研究和实践。
地方高校学报的指挥体系是怎么样一个命令发布执行程序?重大行动是编委会决定、主任布置、编辑部执行反馈。学报指挥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机构简单,一个编委会和编辑部就可以了;二是管理层级少,执行起来容易。
高校学报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治理要遵循组织管理的一般规律,学报治理体系基本上就是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今后要继续深化学报治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努力解决学报治理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升学报办刊质量和水平。
系统是由要素、结构、功能等构成的,地方高校学报系统是由办刊要素、组织结构、学报功能等组成的,而这些恰恰是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的基本内容。系统论主要是解决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的思想认识和站位问题,而治理就是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解决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办刊要素包括办公场地、家具仪器设备、运行经费、人员编制、体制机制、研究作者、学科专家、政策环境、办刊思路等,这些是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的基本要素。其中,场地(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等)、家具设备(电脑、网络、打印机、复印机、电话等)、经费(办刊经费、办公经费等)是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的物质条件;编辑、作者、学科专家、编委等是人员要素;作者、编辑、刊物是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的核心要素。
明确学报编委会的职能是学报治理的关键,明确学报编辑部职责范围是学报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编委会是地方高校学报工作的领导机构、决策机构、规划机构、咨询机构,要承担栏目策划、组稿审稿的任务,学报编辑部是编委会下的办事机构,是日常工作运转部门,编辑主要职责任务是征稿、收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合版、印刷、发行等日常工作。
政策环境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制定的地方高校学报政策规定,一般是基本的、根本的、原则性的政策规定。地方高校学报根据这些基本政策规定,形成自己的办刊理念、思路、定位、目标、发展措施和方法、体制机制、三审三校等基本制度规则,构成系统结构。
在以上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学报系统的服务科研教学、传播科学与技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学术交流等四项功能。学报这个系统就要依托学校这个母系统发挥这四项功能。
这个阶段相当于汽车总装,以前只是一堆选用的材料,经过总装把它们变成一部汽车。学报系统集成就是把以上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学报系统。
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看待地方高校学报工作,它既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形式组成的自主系统,又是高校治理系统中的子系统。站在系统思维高度这叫治理,站在日常工作角度叫做管理。
这是学报治理系统,它由许多要素组成,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发挥着学报系统多方面的功能。
学报办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报治理需要系统思维,地方高校学报治理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就是一个初心、两项使命、三个定位、四项职责、五个栏目、六大特色之路、七项质量指标、八项保障条件,这就构成了地方高校学报治理体系。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地方高校学报治理体系主要是指顶层制度设计,地方高校学报治理能力是指组织或个人拥有的治理才能。地方高校学报治理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哲学层面研究和思考一系列矛盾关系,比如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要素与系统、战略与战术、理论与实践、规划与落实、计划和实施、推进与管理、管理与治理、人员与事情、思想与行为、个体和集体、个人和组织、坚守和创新,等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尝试与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地方高校学报治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地方高校学报治理活动涉及编辑出版学、组织管理学、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它真真正正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本篇文章宏观有余、细节稍有不足,对许多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这为后期研究留足了空间。
(责任编辑 张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