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燮炯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学龄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大扩大,他们的认知、语言能力有了快速发展,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开始有了自控力,逐渐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任务,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体性意识。正是由于学龄前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探索和心思纯净,受外界干扰少等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发展他们道德品质、良好生活习惯等的关键时期。
家庭教育是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因为情感和血缘的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有其先天的优势,影响也是终身的。在儿童进入学校前,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不同的家庭由于观念的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大致归纳起来一般包括道德教育: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初步的是非观念等;生活习惯教育: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安全意识等;学习习惯教育:爱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劳动习惯教育:劳动的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最初来源于家庭,儿童最简单的学习来源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因此家庭成员要树立起在生活的点滴中关爱和引导学龄前儿童的意识。
我国许多家庭中,学龄前儿童是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带的,容易出现“隔辈亲”的现象,对儿童溺爱和纵容。一些老人的口头禅是“孩子还小”,一些小毛病会放任不管,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公共场所大吵大叫等坏习惯,被称为所谓的“熊孩子”。殊不知,“三岁看老”、“从小偷针,长大偷银”,许多孩子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一些恶劣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走向社会后,会给儿童自身带来反噬。
儿童一开始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有时候即便是犯了大人看来很严重的错误,他们也并不知道对错,因此家长首先要正面引导,教给他们明确的是非观念,合理的利用奖励和惩罚。批评时要耐心、细心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采取公正客观的原则,让他们感受到即使是批评他们也是爱他们的,这样在情感上不仅容易接受也避免出现亲子间的对立。
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在进行学龄前儿童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要求一致原则。受社会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每一代人形成了不同教育观念。如果对于同一事情的要求标准前后矛盾,会使学龄前儿童认识混乱,不知所措,容易导致学龄前儿童养成撒谎习惯、讨好型人格等。父母和老人应该为了儿童成长及时沟通,力求消除两代人教育观念的隔阂。
此外,还要避免要求和规则朝令夕改和“看心情”,家长不能开心时对学龄前儿童要求放松,累了或者情绪不好时便要求严格。要求一致还体现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对不同的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2)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体现在传授知识既要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顺序。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和要求他们,因为许多事情和道理他们的小脑瓜根本想不通为什么,只能根据外界的回应逐渐的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家长应该循序渐进的指导他们学习一些适合年龄阶段的知识、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等习惯。
不同性别的学龄前儿童在智力发展,兴趣爱好,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家长在进行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进行差异教育。
3)榜样原则。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范围除了幼儿园,基本上还是时刻与家庭成员相处,处在家长的全景看护下,因此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学龄前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一方面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也应该纠正,及时发现引导一些孩子错误的习惯或者思想。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其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说教,不如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真实的例子和榜样形象生动,具体有说服力,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观察学习的特点。
4)发展性原则。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潜能和速度都是非常巨大的,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哪怕小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不足和缺点要持乐观态度,相信并鼓励他们。学龄前儿童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充满了的探索欲望,家长也需要适时的提供一些能够促进他们智力,体力发展的活动、玩具等,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健康、能力均衡的发展。
1)范例教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是指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根据学龄前儿童认知的特点,家长们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来进行一类事物的教育,比如通一只小蚂蚁讲解日常中常见的昆虫的知识、通过一片落叶讲解植物生长的知识等。家长们需要的智慧和心思精选典型的“案例”,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及时施教。
2)实践教育法。幼儿园简单的知识启蒙,例如数的概念,很多孩子如果机械的学习会很枯燥,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买菜,去超市购物时简单的计算的“小游戏”中,算对了便给予小奖励。在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的同时提高算术能力。对于识字的能力--可以有意的带孩子每天读一遍店铺的名字、每天读一下公园石碑、壁画上的文字等,每次在认识了新的字后给予夸奖,持续的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在这些过程中,家长们要有耐心,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
笔者认为在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首先要充分,细心的观察、了解孩子的性格,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其次要抓住合适的契机和生活中的典型教育范例,及时施教,并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学龄前儿童生活实际,便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