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平衡性及改进对策

2020-02-26 02:40
卷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档案室名校整理

翁 佶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 200090)

随着大学生教育的普及,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关于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会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高校在这项工作上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整改措施。由于本课题涉及范围较广,本文研究对象仅针对出版的档案文化产品。

1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

1.1 表现

当前我国高校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学校对这方面比较重视,通常在学校里会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对档案进行整理。有些名校还设有专人负责对校史进行研究,记录和编写。这些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都很高,至少是从名校的历史或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高校的重视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在多位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很多的文化产品。一种是原始编研成果,这种产物主要是对档案室现有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而形成的新的校史材料,比如《北京大学史料》,《武汉大学名人名师演讲录》等。另一种就是基础编研成果,这种资料除了要对档案进行整理之外,还要进行初步加工重新组织语言进行编写,比如《清华大学一百年》,最后一种是深度编研成果,这种成果比前两种更有难度,它是在对档案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整理汇编出的成果,比如《求是之光—浙江大学文化研究》等。

然而对于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来说,他们对于档案文化资源的管理就没有那么重视,相比于国内名校,他们并没有针对这个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单位,虽然会有工作人员从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但是水平却不高,整体工作进行得很业余,所以最后也只能产生出少量的作品。而且这些学校的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项文化资源的整合总是结合着校庆等学校的重大活动开始的,工作并不持续,所以整体的质量和高校相比就存在很多差距,如果没有诸如校庆或新生宣传等这些活动,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关注和支持,档案馆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了抑制。

对于专科学校来说,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程度就更低了。在这些学校里,档案室的工作重点就是在于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这些学校里既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也没有安排相关的人员对资料进行汇编整理,所以也就没有形成什么文化产品。

1.2 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认知,机制以及工作人员建设队伍上的问题等。从认知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对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比较重视的高校,都比较具有服务大局的意识。我们现在不只要注意经济发展,更要注重文化发展。对于各高校而言,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所以这些名校就会利用长期以来积攒的档案资源,开展文化资源发掘工作。而普通本科高校和专科院校对这方面的认知不足,并没有完全领悟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校发展带来的好处,他们通常都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由宣传部,学工处等部门来进行,档案部的作用就只是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而已,正因如此,这些院校才无法形成较为成功的文化产品,学校的文化建设也自然不尽如人意了。

另外,很多学校无法开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都与学校的现行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内的一些名校会将对档案文化的建设纳入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范围当中去,作为工作重点,这些高校通常会安排很多部门和一些专业人员来对文化资源进行发掘[1]。如果一项工作布置下来之后,学校一定会安排档案馆,教育学院,校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进来,以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工作成果。普通院校与其相比就差了很多,学校对于相关工作的安排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分配,所以即使是有任务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也是档案馆单枪匹马地干,其他部门并没有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来,久而久之,档案馆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工作效率也就下降了。

还有一点,是学校中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事实上,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这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从事的人员不仅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国内的名校中,被选定做这项工作的人一般都是有相关对口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高材生,而且在这基础上,学校还依据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成了不同的梯队结构,比如年轻一点的人可以负责一些相对简单,需要体力的工作,而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可以从事较为深入的文献研究。这种情况在普通高校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这些院校中,负责档案整理的人员通常都不是相关专业出身的,他们的日常工作只是对档案进行简单的整理汇编,而没有深入的发掘研究,专科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不乐观。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不平衡性的产生。比如高校内的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在国内名校中,档案室的各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资源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比如说武汉大学。由于其名师众多,所以利用本校优势和资源,建立起了名人档案,对这一领域进行专门的研究开发,并出版了《功盖珞珈“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等为人熟知的高水平文化产物。而普通高校中,文化资源较为稀缺,工作人员自身专业不对口,水平不高,形成的文化产品质量也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再比如可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使用的经费也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之一。在名校中,财务处在做每年的支出预算时通常都会把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部分的资金考虑进去,实行专款专用,而且随着国家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专款的数目每年还在不断地递增。而普通高校和专科院校因为对文化建设的忽视,所投入的资金自然不多,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档案馆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2 改变不平衡性的措施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十分不利于高校的文化建设发展的。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档案就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高校的文化创新之路也变得愈发艰难[2]。二是档案部门的真正职能没有得到发挥。长久以来,很多学校的档案部门都只是以整理资料,保管资料作为自己的职责范围,档案工作也就慢慢变得不为人所重视了。

2.1 树立正确认识

有些高校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没有做好主要是因为人们惯有思维的影响。在很多人眼中,档案室的工作就是整理保管。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碍于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对培育我国各界人才的来说,一定要明确地认识到,国家的未来攥在年轻人手中。高校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转变档案室的工作模式,将对书本的管理转化为对知识的管理。学校内部应该把对档案室的建设提上日程,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如何实现档案室的成功转型。而且,不仅仅是针对在档案室工作的人员,对于其他部门的职工学校也要组织活动,帮助大家转变传统思想,以求后续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只有领导提升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才会获得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2.2 建立良好机制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专属的规划机制。任何一项工作开始之前,都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和预算,学校在正式开始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之前,应该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划定工作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很多学校中这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预先进行合理规划。校领导总是把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整理。在进行规划之后,我们还要依据规划制定出一套考核评估方案。将规划和考核方案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实施,将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完善工作队伍

除了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良好的机制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去完善工作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进行这项工作。人员的增多可以加快工作进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加深校内师生对档案工作的认知,还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资金上的支持。目前,全国高校中能够开发出优秀的文化资源的学校并不在多数,像武汉大学那样出版了40多部档案文化产品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3]。从高校内部上来说,在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跟学校的其他部门相互配合。比如在校庆时需要编写校史就可以和宣传部的人员一起收集资料,整理汇编。人员的增加,可以使得最后的成品资料更加全面准确。另外,档案室还可以选择与高校内的个人合作,结合学者的研究需要,与他们合作开发文化资源。而从学校外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课题等形式与校外的专家进行研究探讨,收集全方面的资料,共同编写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迟迟不能发展起来的原因就在于各高校领导对于资源整合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认知还停留在传统文化阶段;高校内部没有针对这方面的机制要求和规划,工作十分粗糙;实际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无法肩负起重整档案资料的重任;学校对这方面工作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等资源较少,开发利用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受到了很多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转变档案管理就是整理保管的传统思想,建立合理的体制来对这项工作进行规划监督,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吸引人才来对资料进行整合研究。全国各高校都应该以清华、北大、上交等这些名校为目标,学习其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中的模式方法,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努力构建更和谐的文化社会。

猜你喜欢
档案室名校整理
勘测设计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探讨
名校介绍
数字档案馆建设思考
高校档案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赶集挑名校
以省三星级档案室创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