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0-02-26 03:57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制品免疫性本院

杨 瑛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 213300

输血治疗的方法经过漫长的道路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众多患者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治疗外伤和免疫性慢性疾病等患者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更新,由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已较少见。但是由于面临人体内环境的复杂性,其他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院以过敏反应(ATR)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为多见,其发生原因和献血人员身体素质、血制品种类、患者身体状态等有关。分析本院近年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和特点,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来降低和规避风险,使输血更安全、有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本院近几年来的输血管理系统以及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6 532例输血患者共输用血制品20 090袋,共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有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19~90岁、平均年龄(55.21±15.36)岁。

1.2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记录的63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比较血液制品和患者类型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和特点,以及临床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患者预后。

1.3输血不良反应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发生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或输血治疗后的,用患者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症状,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发生于输血24 h之内,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 h之后,称为迟发性反应;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发病机制,有免疫因素参与的,称为免疫性反应,无免疫因素参与的,称为非免疫性反应;按照是否为感染导致,又分为感染性以及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1]。

2 结 果

2.1各输血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类型 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各输血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类型情况见表1。输注冰冻血浆发生不良反应38例,发生的过敏反应占总过敏反应的85.00%,占总不良反应的60.32%,与其他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28,P<0.05);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1例,发生的FNHTR占总FNHTR的73.33%,占总不良反应的33.33%,与其他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1,P<0.05);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3例;输注冷沉淀发生1例过敏反应。

表1 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各输血成分 发生不良反应类型情况(%)

2.2各年份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例数及占比 见表2。63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40例,占63.49%;FNHTR15例,占23.81%;其他类型反应8例,占12.70%。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90,P<0.05)。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96%,如按照输血袋数则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

表2 各年份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例数及占比

2.3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在6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者38例,占60.32%,有输血史或孕产史者59例,占93.65%,与其他既无输血史也无孕产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49,P<0.05)。63例不良反应均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全部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统计脑外科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9例,占总不良反应的46.03%。

2.4临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临床判断为输血不良反应后首先是停止输血,判断反应类型,然后对症治疗。本院对于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常使用的药物有异丙嗪、葡萄糖酸钙、甲强龙等;FNHTR采用物理降温或双氯芬酸钠,或者地塞米松;偶见胃肠道反应给予胃复安肌肉注射(肌注);胸闷、呼吸困难及喉部异物感给予吸氧和非那根肌注或视病情给予呋塞米滴注。63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经本院临床及时发现、准确判断、积极对症处理,全部预后良好。

3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种类较多,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也有多方面,其中主要为输入的血制品中含有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刺激性抗原和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反应[2-3]。本次调查中,全部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近年来本院尚未发现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随着输血医学和技术的发展、输血的规范化管理,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几乎可以避免。

本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6 532例输血患者共输用血制品20 090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共计63例。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多,其次为FNHTR,与文献[4]报道的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献血者、血液制剂均存在关系[5-6],有研究称生活环境、睡眠质量、亚健康状态等可促使或加重过敏反应[7],但主要还是与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相关。本院对于慢性疾病如某些肿瘤、血液病等贫血不太严重的患者会采取使用中药制剂来对症治疗;对于外伤及外科手术患者,在后期康复根据患者体质,在辨证前提下分析,进行个体化治疗,比如使用中药四物汤(包括熟地、当归、川芎、芍药)、党参、白术等熬制汤药,进行补血通络、疏肝健脾、滋阴清热。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血液制品的浪费,但是暂时并没有数据表明输血不良反应与使用中药制剂有关系。

本次调查中本院有3例患者反复输血,前后3次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这可能是患者因多次输入血制品导致体内产生多种抗体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8],这种情况应引起临床重视,说明随着输血频率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会升高[9],应及时联系输血科,尽量避免再次输血引发更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数据显示脑外科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9例,占总不良反应数的46.03%,大部分为输入血浆引起的过敏或发热。主要因素是反复输血的患者机体内环境产生了同种免疫性的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机体产生记忆性免疫应答[10],激活补体,从而导致白细胞破裂释放致热源,产生发热。这种情况可以输入去除白细胞的血制品或尽量避免输血,既能防止FNHTR的发生,又能预防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及某些病毒的传播。

本次统计均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未统计到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但并不能说明实际上没有发生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可能患者发生的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较轻,情况较少,临床上未来得及识别就已经对症处理完毕,所以没有上报;还有可能是患者出院后发生轻的反应且自行好转,随访时并未提及,所以没有记录到相关信息。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学习,对于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11]。

本研究由于样本量有限,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较其他地区略高。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本院的患者用血量逐渐上升,但输血不良反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本院近年来重视输血相关业务培训,每年开展外审、内审,医务人员素质提升以及开展的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关,说明输血安全管理起到了实际效果。临床输血前对孕妇,特别是有多次妊娠史和输血史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可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血制品,避免输血不良反应[12]。本次调查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或孕产史者59例,占93.65%,这是因为每次妊娠过程就是1次免疫刺激,孕妇会产生HLA抗体[13]。还观察到部分输血患者即使不规则抗体阴性,抗人球蛋白卡式配血和凝聚胺配血皆阴性还是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这说明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人体的内环境复杂多变,即使正确、规范地输血也有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而对于身体耐受力差,如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老年患者,以及有孕产史、输血史的患者应视为输血高危群体,要尤其重视,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和剂量,严格把控输血指征。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应选用辐照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目的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某些患者如: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如尿毒症患者)、产生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则推荐选用洗涤红细胞,为的是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而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大量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障碍导致输血后出血,此类患者凝血机制不好,出血不容易控制,输血时速度快、应用的血液品种多,增加了不良反应机会[14];血制品中枸橼酸钠抗凝剂大量输入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另外恶性肿瘤和手术本身就有血栓倾向,手术期间输注红细胞更是增加了血栓风险,所以临床若没有活动性出血的证据,输血应该慎重进行[15]。这些情况下都需要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多联系多沟通,以识别潜在问题和风险[16]。

因此,一方面,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制订规范、合理的临床输血流程和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血制品,加强输血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使输血流程得以实时控制,持续改进输血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输血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作用,制订医院输血培训计划,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严格执行输血制度,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重视输血高危群体,这样才能降低输血风险。

猜你喜欢
血制品免疫性本院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血制品:白蛋白有望进入提价阶段
华兰生物被低估了吗?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血制品:27倍PE的行业值得买吗?
血制品行业 27倍市盈率的血制品行业现在值得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