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辉
(汝南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驻马店 463300)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多数患者伴有脑挫裂伤、急性硬膜下血肿、恶性颅内高压等症状,致残、致死率较高[1]。目前手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有效手段,利于快速清除颅内血肿,缓解颅内高压[2]。常规去骨瓣开颅减压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作为常见术式,经研究发现,较前者而言,后者骨窗范围大,且可显露大脑半球,更有助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3]。本研究旨在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选标准:(1)经核磁共振、CT检查确诊,且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可耐受研究相关术式治疗;(3)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脑膜炎;(3)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1~57岁,平均(39.02±4.24)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5例、交通事故21例、打击伤12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0~59岁,平均(38.96±4.21)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15例、交通事故23例、打击伤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减压术,全身麻醉后做额颞马蹄状切口,骨窗100 mm×100 mm,骨窗底部位于耳廓上方,随后清除血肿。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全身麻醉后自颧弓上耳屏前10 mm做一切口,自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并向前沿正中线到发际下,对骨瓣实施游离处理,顶部骨瓣成形旁开正中线20~30 mm,骨瓣大小120 mm×150 mm,后至乳突,前达额极,咬除蝶骨嵴,并直至颅窝底,将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清除完毕,清除坏死组织,充分止血,术后于硬膜下放置引流管,常规止血、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术前、术后3 d时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对两组颅内压进行测定,并采用NIHSS评估术前、术后30 d时神经功能,共0~42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评分高低呈正相关。统计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如颅内感染、术后切口疝、迟发性血肿等发生情况。
2.1 颅内压与NIHSS评分术后观察组颅内压、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颅内压、NIHSS评分对比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1 mm Hg=0.133 kPa。
2.2 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019,P=0.04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重型颅脑损伤患病率持续上升,其致死率已高达17.6%~41.7%[4]。该类患者多伴有脑疝、脑水肿、颅内出血等现象。研究发现,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故快速、充分降低颅内压并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重点所在[5]。
传统去骨瓣开颅手术虽可降低颅内压,但由于其无法对前中颅窝底部进行显露,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清除血肿的目的,同时由于其减压不充分,可增加脑组织缺氧缺血风险,引发脑梗死,该术式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为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者提供手术入路,利于控制桥静脉出血,减少迟发性血肿发生风险,降低再次手术率。较传统去骨瓣开颅术而言,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降颅内压效果更为确切,且可调节脑部血流供应,该术式中骨瓣大、骨窗低,可暴露顶叶、颞叶、额叶、前中颅窝底部,利于扩大手术操作空间,缓解血肿压迫,彻底清除损伤、坏死脑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颅内压、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与传统去骨瓣开颅手术相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缓解颅内高压,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致残风险。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