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2020-02-26 09:24刘博文韩更银李霄朱广智张亚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梁椎体影像学

刘博文,韩更银,李霄,朱广智,张亚

(禹州市人民医院 骨二科,河南 许昌 461670)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VH)是一种发生在椎体内的良性肿瘤[1],发病率为2%~3%,其中胸椎段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腰椎和颈椎。椎体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女性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2],少数患者伴椎体滑脱或压缩性骨折。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等,对VH检出率不同。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8例V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VH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禹州市人民医院2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V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17~64岁,平均(39.62±8.63)岁。14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其中10例伴下肢乏力及异常感觉,另有3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余11例无明显不适。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20例接受CT检查,24例经MRI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1)X线检查采用Philips DR摄片机行正侧位摄影。(2)CT检查采用Sicmens 64层CT扫描仪,矩阵512×512,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并行冠、矢状位MPR。(3)MRI检查采用GE 1.5 T MRI扫描仪,8通道体部线圈,行矢状面、冠状面及横轴位SE T1WI、T2WI及STIR序列扫描。

1.3 图像分析由2名拥有10 a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影像医生共同阅片,重点观察病灶的发生部位、大小、边界、是否有骨质破坏、病灶内密度或信号情况(以上下椎体和周围软组织为参照)及病灶周围情况,采用双盲法得出并对比分析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或穿刺的病理诊断。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28例患者中单发者20例,多发者8例,共36处病灶,6处为C3-7,3处为T6,16处为T9-11,3处为L1,8处为L3-5,即颈椎占16.7%(6/36),胸椎占52.8%(19/36),腰椎占30.5%(11/36)。

2.2 X线表现X线检出16处病灶,表现为椎体形态序列无明显异常,椎间隙未见明显增宽或变窄,椎体松质骨可见不同程度的密度减低区,部分骨小梁残存,呈纵行排列,增粗,其中10处可见“栅栏征”。另20处病灶在X线片上无明显异常改变。见图1A。

2.3 CT表现20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共27处病灶均有显示(包括X线未能发现的7处病灶)。27处病灶CT矢状位也表现为骨小梁纵向排列稀疏,横轴位骨小梁呈“网眼状”或“香头状”改变。病灶骨小梁排列间隙的低密度区,CT值均在-10 hu以下,代表脂肪成分填充。见图1B~C。

2.4 MRI表现24例患者经MRI检查,共26处病灶,其中16处为稍短T1、长T2信号,10处为长T1、长T2信号(其中4处T2高信号病灶中间可见呈低信号的增粗骨小梁)。见图1D~E。

患者男,50岁,腰背部疼痛肿胀半月余,病理诊断T8VH。图A:胸椎侧位,X线显示除椎体退行性变外未见明显异常。图B~C:矢状位CT平扫T8椎体骨小梁增粗稀疏,呈“栅栏状”改变。图C:横轴位CT示T8椎体偏左侧骨小梁排列呈“网眼状”。图D~E:MRI矢状位平扫,T8椎体内可见团片状短T1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于脂肪抑制序列上呈混杂高信号。

图1某VH患者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VH实质上是一种椎体内的血管畸形,组织上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毛细管瘤和静脉血管瘤3种,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更为常见,按临床症状又可分为症状性、无症状性和压迫性血管瘤。国际报道VH发病率占脊柱肿瘤的10%~20%[3],国内报道为2%~3%,其中有症状者为0.9%~1.2%[4]。VH多发于中年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岁以后更常见。瘤体大小不一,小者以毫米记,大者可充满整个椎体,可单发,可多发,单发者生长缓慢,预后良好,多发者累及几个椎体或其他部位,预后较差。大部分AH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是体检发现,血管瘤体积较大时会引起疼痛,部分瘤体向椎管内扩张会引起脊髓压迫症状[5],也有患者伴随病理性、压缩性骨折[6]。

VH病理组织学外观为海绵状或蜂窝状,由衬有内皮的成熟薄壁毛细血管和血性窦腔组成,扩张的血管和窦腔充满于黄骨髓之间,血管瘤和脂肪组织混杂存在,二者比例高低不等,肿瘤组织穿插于骨小梁之间,残余骨小梁代偿增粗,呈纵向排列。畸形血管、穿插其中的纵向骨小梁和脂肪性骨髓组织是VH影像学表现的基础。体积较大的VH取代正常的骨组织并对骨皮质造成压迫和侵袭[7],造成椎体稳定性变差,可能出现椎体滑脱和压缩性骨折[8],本研究中3例患者伴压缩性骨折,这是其就诊原因。

VH的诊断主要依靠各类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椎体呈骨质疏松样改变,排列其中的横向骨小梁减少甚至消失,纵向骨小梁增粗,间隙增宽,呈典型的“栅栏征”。本研究中36处病灶X线检出16处,余病灶范围较局限,且被正常椎体掩盖,无X线阳性表现,未被发现。且16处病灶中只有10处具有特异性表现,因此仅依靠X线平片排查血管瘤,极易造成漏诊。CT是VH的主要检查手段,X线上无阳性表现的病灶在CT上均有显示,说明CT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尤其是稀疏排列的骨小梁在矢状位和横轴位上分别呈现出“栅栏征”和“网眼状”征象[9-10],穿插骨小梁中的是畸形血管和脂肪组织,正常骨组织被替代,故病灶呈较低密度影。VH常累及一半及以上椎体,少数可见椎旁或椎体内软组织密度影。在压迫性或侵袭性血管瘤CT影像中可见椎体皮质变薄、破损,病变呈不规则蜂窝状,累及整个椎体,侵入椎管,侵袭椎弓根,进而导致椎管狭窄和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本研究中所有病灶在MRI上均被检出,表现为累及部分或整个椎体的不均匀占位,内为纵向增粗骨小梁、脂肪性骨髓组织和异常血管组成的混杂信号。病灶内脂肪成分的多少是其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基础:椎体脂肪成分小于40%,病灶实质大多为海绵状迂曲血管瘤,血流较缓慢,往往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常伴有椎体外形改变,患者除腰背疼痛往往伴随肢体麻木等神经根症状,为压迫性血管瘤或症状性血管瘤;椎体含脂肪成分大于40%,增粗的骨小梁信号被脂肪高信号掩盖,若瘤内出血或血栓形成,也可表现为T1高信号,通常无椎体外形改变,体检意外发现者占大多数,为无症状性血管瘤,不需治疗。另外,MRI可清晰显示椎体破坏后的水肿,脂肪抑制序列能将血管瘤内的脂肪信号抑制为低信号。

VH往往需要与椎体转移瘤和椎体结核相鉴别。椎体转移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病变主要累及椎体后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一般有原发灶。椎体结核以青少年常见,特征性表现为不规则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冷脓肿、“沙砾样”死骨等,结合临床表现,往往不难鉴别。

总之,VH在X线平片、CT及MRI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中CT是检查VH的主要手段。MRI对VH有独特的诊断价值,MRI和CT均可显示压迫性VH造成的椎管狭窄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但对于脊髓受压形成的水肿和变性的显示,MRI更具优势,其可明确VH的分型和压迫性VH对椎管、椎间孔的侵蚀压迫程度,帮助临床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均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小梁椎体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补 缺
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