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满才
(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 福建晋江 362251)
建模是高中数学教育的重点,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意义重大。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高中数学与生活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利用生活素材辅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式,强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数学建模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建模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当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后,就会不由自主的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实现数学建模思想培养。
以《集合》内容为例,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集合”现象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内容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此内化,构建学习模型。课堂活动开始前,与学生互动,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同学们,升入高中以来,我们学习的科目增加,与初中相比,考试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我们班级一共有45人,假设全班同学一同参与数学、语文、英语考试,其中英语、数学及格的学生一共有25人,数学、语文都及格的学生都有30人,语文、英语及格的学生有25人,那么英语、数学、语文及格的学生分别有多少人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想法,并与教师交流。当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以引出集合这一理念,并运用集合问题解决问题将该内容简单化,让学生了解集合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因此建立数学模型。生活素材与课堂活动中的运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构建解决问题模型,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意识,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打下坚固的基础。实际教育中,尊重学生差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情景,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入数学模型,巩固学生数学基础,夯实学生对生活化数学模型的认识,以此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以《等差数列》为例,进行这一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生活情景,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定律[2]。教师:同学们,拿出我们的数学教材,从第一页开始翻起,每一页都标注着阿拉伯数字,从1、2、3开始,现在请用笔将这些数字按照书本中标注的顺序记录下来,认真观察。(学生抄录数字,并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吗?或者是有哪些联系?学生1:每个数字之间的差是1。学生2:前一位数加1等于后一位数。后一位数减1等于前一位数。教师:你们说的没错,那你可以用公式将这一规律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未知数的方式完成这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当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则引出教材中的公式模型“an=a1+(n-1)*d”,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通过学生生活实践操作与模型引导,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模型建设,以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作业是巩固学习基础,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实现教与学的结合。生活化数学作业设计时,需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将学生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作业,使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夯实学习基础。
以统计方面内容为例,当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智能产品与日常学习的影响下,青少年逐渐出现视力减弱的问题。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高一学生视力情况,随机抽查某个学校100名高一学生的视力情况。如下图。由于调查人员的失误,部分数据出现丢失的情况,但知道前4组的频率成等比数列,后6组的频率成等差数列,设最大频率为a,视力在4.6至5.0之间的学生数为b则a,b的值分别是多少?
设计问题后,则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等差、等比中数学知识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明确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相关的公式解决问题[3]。这样一来,不仅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可以提高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生活化数学模型构建。生活化数学建模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灵活运用,丰富作业设计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解题意识与数学思维,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生活化数学模型活动开展,提升学生建模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活素材、生活情景、生活问题的运用,鼓励学生主动构建模型,借此实现高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