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大班幼儿自主搭建打造互动式的建构环境

2020-02-26 02:42
幼儿100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中山陵积木建构

在大班幼儿建构水平较低、自主建构的意识欠缺的现状下,笔者分析了影响大班幼儿缺乏自主搭建意识的因素,并在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立足于鹰架理论的支撑,研究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打造互动式的建构环境,为大班幼儿自主搭建提供支架,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搭建积木,提高建构水平。

一、研究背景

在组织和实施大班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给笔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幼儿对于建构游戏的兴趣仍停留在随意堆砌、没有目的地搭建的水平上;绝大多数幼儿在搭建积木时依赖性较大,只能在教师一步步地演示和指导下,才能完成建构作品,自主性欠缺。在没有教师教授技能的情况下,大多数幼儿处于一种无所事事、到处游逛或者随意堆砌积木这种低水平的建构状态;有的幼儿任务意识比较薄弱,在建构区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搭什么,可以做哪些事情;还有的幼儿建构水平较低,作品容易倒,导致幼儿产生挫败感,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阻碍了建构区游戏的有效开展和幼儿的发展,所以笔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自主搭建水平来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

打造丰富的幼儿建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笔者解决这方面的困扰,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用环境来代替教师的指导,让教师能兼顾所有的幼儿,而不只是停留在建构区的指导,真正发展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幼儿自主搭建的意识。

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教育者越来越推崇“鹰架理论”,即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幼儿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或技巧时,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支援来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本课题正是在 “鹰架理论”的引领下,为幼儿打造互动式的建构环境来作为幼儿自主搭建的支架,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搭建积木,提高建构水平。

二、大班幼儿缺乏自主搭建意识的原因

1.知识经验的缺乏。

幼儿园大多数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建构活动。然而在本班建构活动中,教师仅仅以几张图片来唤起幼儿的经验,这样的形式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建构内容。

如大班下学期我园开展搭建中山陵的活动,中山陵的建筑物比较多,虽然很多幼儿去过中山陵,但是几张中山陵的图片无法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多数幼儿并不能将去过的中山陵与图片上的联系起来。因为幼儿去中山陵的时候并没有关注到博爱坊、陵门、祭堂等建筑物的造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积累的相关经验较少,仅仅从图片上分析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建筑物之间的连接、顺序,显然有些“纸上谈兵”了。所以对中山陵认识经验的不足,导致幼儿在搭建时不知如何搭起,自主意识也随之下降。

2.建构水平的阻碍。

幼儿的建构水平就像搭楼房一样,需要一层一层慢慢垒高,有些幼儿由于小、中班时建构技能的基础没有打好,比如架空、对称、组合、对齐搭建以及把平面图像变成立体搭建物等建构技能欠缺,所以到大班后来搭建一些复杂的建筑物时,自然会遇到技能上的阻碍,从而自主搭建也受到了阻碍。

3.建构环境的限制。

在以往的建构环境中,教师仅仅张贴几张所搭建筑物的实物图片以及搭建的成品图片,供幼儿观察和模仿,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幼儿从环境中找不到可以帮助其解决困难的支架,这里的支架包括建构信息资料和辅助材料,这时,幼儿的自主意识也会受到影响。

如大班上学期搭建轮船,幼儿能从图片上获得轮船两头尖的结构特征,但是在搭建时,幼儿遇到了困难,不知道如何在所搭的两头尖的造型上铺盖板,两头的积木总是会多出来,而幼儿从环境中找不到可以替代的材料,所以搭建进行到一半就停下来了。

4.教师儿童观的迷失。

教师总是希望自己教一遍幼儿就会了,或者希望幼儿按照自己的标准完成任务,教师常常包办代替。

如在搭建宝塔的时候,教师一步一步带着幼儿搭建,其实宝塔每层的搭建方法都差不多,教师示范一层的搭法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搭建了。可是教师不愿放手,怕幼儿搭不好、不能成功,于是一步一地指导幼儿搭建。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自主搭建的机会被教师剥夺了,慢慢就对教师产生依赖,自主搭建的意识也慢慢下降。

三、打造互动式建构环境,促进大班幼儿自主搭建的指导策略

1.互动方式一:绘画图纸,建构经验。

关键经验是指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它们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关键经验的获得和发展有赖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在建构活动中,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键经验就是“自主通过画图等多种方式创作设计图,并在过程中按图搭建”。所以在搭建一些幼儿不太熟悉或者有些复杂的建筑物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先绘画图纸,幼儿在绘画图纸的过程中慢慢将已有经验与建筑物联系起来,逐渐内化为关键经验。

如在大班下学期搭建中山陵前期,我们带领幼儿现场观察中山陵的建筑物,在教师的介绍和讲解下,幼儿进行现场写生,画博爱坊、陵门或祭堂。回到幼儿园,我们再对照现场拍摄的图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构,并把幼儿的写生画布置在建构区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拿取自己的图纸,在搭建过程中按图搭建。(见图1、图2)

图1 幼儿在写生(1)

图2 幼儿在写生(2)

幼儿在现场写生、回园观察、参考图纸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对中山陵建筑物的认知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搭建。

2.互动方式二:呈现步骤,促进搭建。

对于一些复杂的建构对象,除了提供常见的实物图和搭建成品图外,还需要分解关键步骤,为幼儿搭建支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幼儿可以自主观察和理解,从而推进搭建。

如在搭建天安门的时候,教师观察到幼儿不知道先搭建宽大的城台,还会忘记搭建城楼,所以教师在建构区提供步骤图,将搭建天安门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分解,如搭建城台、搭建城楼、搭建屋顶、搭建飞檐,同时教师在步骤图上标注出城台和城楼的宽窄关系,提示幼儿搭建时注意表现城台的宽大。自从有了关键步骤图,幼儿自主搭建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高,遇到困难时常常自己去观看步骤图,尝试自己解决困难。

这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用环境来代替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更好地观察幼儿的搭建行为。

3.互动方式三:提供材料,辅助搭建。

在积木游戏中,添加适当、合理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木搭建并产生后续的象征游戏,这些材料的添加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搭建建筑物底部的时候,用积木架空和平铺,由于底部造型不够规则,加上积木的长短不一,平铺的时候积木不能刚刚好覆盖在底部造型上,有的积木会露出边来,影响搭建作品的美观。

(2)搭建较大作品的时候,需要很多长板积木用于围合、覆盖,所以在搭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长板积木数量不够的情况,影响作品的完成。针对幼儿在搭建中出现的情况,我们提供更多辅助材料,如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盖板、铝制牛奶罐等,辅助幼儿的搭建。同时为了丰富建构作品,我们还和幼儿一起准备和制作了装饰性材料,如小汽车、小树、小花、路灯、旗子等供幼儿选择,装饰自己的建构作品。

如在搭建轮船的时候,幼儿用长板积木架空和平铺在两头尖的轮船造型上,出现两头积木会多出来的问题,尽管幼儿用了长短不同的积木去尝试,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于是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跟轮船两头尖造型差不多的KT 盖板,这个盖板的尺寸有大有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所搭的轮船尺寸选择使用。有了盖板,幼儿很轻松地解决了平铺的问题。(见图3)

图3 幼儿搭建的轮船

在搭建立交桥的时候,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汽车、路灯等材料装饰在立交桥作品上,让立交桥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幼儿可以在自己搭建的立交桥上玩开汽车的游戏。

辅助材料的适时提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儿的需要,解决了幼儿的困难,幼儿在与辅助材料的互动中大大萌发了自主搭建的意识。

4.互动方式四:记录问题,体现思维。

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接触一个新的建筑作品时问题会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建构区提供笔和纸,让幼儿记录下自己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或者下一次活动前,针对记录下的问题组织幼儿讨论交流,一起出谋划策,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再次记录下来,把问题和对应的应的解决方法贴在建构区。这样一方面体现幼儿在建构中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幼儿在建构区搭建时遇到相似问题时可以参考小伙伴的解决方法。(见图4)

图4 记录问题与解决方法

如一次搭建立交桥的时候,欢欢无法用一个大号圆柱体积木连接两边的长板积木,带着这样的问题,欢欢再看一看已有的解决方法,立刻又拿来一根大号圆柱体积木,把两根积木并在一起,让圆柱体积木的面积变大,两边的长条积木就比较牢固了。欢欢借鉴了同伴的方法自主解决了困难。

5.互动方式五:自我评价,推进反思。

图5 建构游戏评价表

大班幼儿具有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也提出了幼儿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建构区也设计了自我评价表,幼儿每次游戏后在评价表记录自己的游戏情况,如在与幼儿讨论后,我们决定用“√”代表“我会搭建”,用“O”代表“我仍需努力”。幼儿在对应的搭建主题的图片下方,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游戏情况,每月底进行一次自我评价和反思,幼儿统计自己参与建构区的次数,以及自我评价搭建完成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整下个月的游戏方向和重点搭建的内容,推进幼儿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见图5)

6.互动方式六:评选建筑明星,激发兴趣。

图6 建构小明星

图7 建构小能手

为了激发幼儿参与建构区的兴趣,我们在建构区开辟了一个“建筑小明星”的版块,将幼儿搭建的作品及幼儿拍摄下来,张贴在板块中,让每个参与搭建的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每月进行一次评选活动,幼儿投票选出本月之星,同样地展示本月之星的照片,并颁发奖状,激发其他幼儿向其学习、积极参与建构活动的兴趣。(见图6、图7)

7.互动方式七:展示优秀作品,拓展经验。

在建构区除了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或者适合大班幼儿建构水平的建筑图片外,我们还布置了一个“优秀作品展”板块,将幼儿中班时期搭建的优秀作品,或者更加复杂的建筑作品展示出来,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的需要。比如能力强的幼儿在完成本周建构主题内容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建构“优秀作品展”中更加复杂的作品,拓展建构经验,发展更高的建构水平;能力稍弱的幼儿可以搭建中班时期搭过但搭得不太满意的作品。

四、收获与体会

1.幼儿自主搭建意识和水平的提高。

在打造互动式建构环境期间,幼儿从原先的依赖教师的指导、建构水平参差不齐、自主搭建意识较低,慢慢转变成在建构区自我寻找建构信息、探索解决办法、建构水平逐渐提高、自主搭建意识增强的良好状态,幼儿参与建构区搭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建构游戏的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2.教师儿童观的转变。

教师的儿童观在转变,从原来的包办代替到现在的大胆放手,用环境来代替教师的指导。教师越来越重视通过投放建构区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建构活动,关注幼儿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在建构区,还扩展到了其他活动区的游戏,将活动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现在幼儿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越来越小,更多的是自己主动去发现和探索。

3.教师指导策略的调整。

教师打造互动式的建构环境,让环境来代替教师指导幼儿,虽然环境的指导强度变大了,但是不代表教师不去指导。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根据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及幼儿搭建和使用材料的情况,及时调整搭建内容和指导策略。比如对于建构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教师就可以不提供步骤图,只提供实物图;对于搭建细致的幼儿,教师可以建议其不要使用盖板,直接用积木平铺,注意对齐。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我们在这一年里尝试打造的互动式建构环境主要提倡的是放手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设计、布置,同时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展机会的环境,让幼儿与环境真正“对话”,使环境与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互动作用,促进幼儿的自主搭建。

猜你喜欢
中山陵积木建构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星钻积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