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2020-02-25 03:17王丹
武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术

王丹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象学、文化学、武术相关理论切入,以武术形象为研究对象,对武术形象核心要素和差异化特色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武术形象进行定位并提出传播策略,旨在为武术传播提供思路。研究认为:武术形象应围绕历史形象、文化形象、技击形象、艺术形象、体育形象、武术人形象进行多维度塑造。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影视传播、表演传播、赛事传播、活动营销、对外交流等策略进行传播。

关键词:武术 武术形象 武术传播 武术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20) 1-0007-04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从近代史的“东方睡狮”到“抵抗外强”,从“封建落后”到“科学求新”,从“革命进步”到“民族独立”的历史变迁。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中国大国形象崛起,成为和谐、文明、负责的东方大国。发展起来的中国需要更好向世界展示自己,剧变的世界渴望更好了解中国。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1]在文化交流中,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的武术承担了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展现的重要使命,武术形象塑造与传播是武术在新时代的迫切任务。

武术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从武术基本理论出发,从武术发展规划、价值取向、社会功能、整体传播等多方面去塑造武术形象框架。如何树立武术形象,如何开展武术形象的传播,展示武术形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将探讨武术形象的塑造思路和传播策略。

1 武术形象概念

融人中国传统思想的武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其高于体育,属于文化。要深刻理解“武术形象”,必须了解“形象”这一重要概念。“形象”一词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在改变、深化和发展。根据形象学理论,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定者,就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事物而言,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2]在传播学中,形象是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被人脑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的输出。[3]形象生成后,由于其各种影响方式与媒介都有人与媒介的参与,具有可控性。

“武术形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人们对不同时期“武术”本身的存在性质的价值判断随着主观存在事实和客观感知等因素不断发生变迁。我们可以从形象学和传播学角度对“武术形象”进行逻辑思考,形象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武术形象”的主体性由武术自身的内在性质构成。“武术形象”的客体性在于人们对于武术的总体印象,是对武术价值的判断,常常受到不同客观因素的影响。形象客观性的感受者是受众,受众本身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着事物的形象, “武术形象”就是信息传递过程的产物。

由于“武术形象”的复杂性,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武术形象是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中国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4]表意实践是基于形象学理论下对对象的想象,是意义的生产和交换、给予与获得的活动。[5]我们不能忽略形象的主体性,除想象之外的表意实践,还有对于对象客观反映的形象。武术形象既有主体的客观存在性,由有形的物质和客观存在现象组成,又有客体的影响因素,即想象中的表意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形象是社会对武术的客观认识和表意实践。

2 武术形象相关研究

有关“武术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武术形象”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以中国武术形象建构的基本理论為研究对象,系统诠释武术形象的概念、本质、存在形态、复杂性的原因以及价值。以形象学研究视域为视角对传统武术进行解析,分析传统武术的套话内容及特征问,确立传统武术形象学研究的边界和切入点等。第二类是有关“武术形象”解释研究,其中包括“武术文化形象”[7]“武术民族形象”“武术‘走出去形象”[8]“武术银幕形象”[9]“武术负面形象”[10]等。这两类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武术形象的重要性。

3 武术形象的定位思考

武术本身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人们对于武术认识和感受是“武术形象”形成的基础,不同的人对武术形象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武术管理者、体育工作者、学校学生、社会其他行业公民、国内外媒体、外国友人等不同群体对武术形象的评价和建议会有所不同。形象定位是武术形象塑造中的关键,武术形象的定位要从整体出发,基于武术发展的规划、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构思。在“大武术观”视域下,当代武术发展,具有文化、艺术、教育、产业等多种属性,价值取向有技击自卫、竞技健身、审美娱乐等多元化趋势,社会功能有健身、防身、修身、教化等。尽管武术功能价值多元化,但武术形象定位不能包罗万象,应抓住其核心。从国家形象视角来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是“和谐”,美丽中国,和谐共生,“和谐”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愿望。武术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反映和谐中国的形象,以和谐进行定位。例如太极拳是和谐文化的典范,具有高度认可的标识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种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和谐文化,是传播和谐思想的文化载体,其虚实分明、动静相随、刚柔并济的辩证关系,对中国和谐文化进行了完美的阐释。[11]太极拳多门派共同发展是和谐理念最好的体现, “理根太极,拳传八方。[12]技理并进,理技相长”,其传播与社会转型同步,紧跟时代发展,为其他拳种做出了表率,对武术形象定位有其承载的象征意义。

4 武术形象的塑造

武术形象的塑造应围绕武术形象的和谐定位,强调武术发展要素,塑造形成正确的、独特的、全面的武术形象。本文探讨武术形象的六个维度,即“历史形象”“文化形象”“技击形象”“艺术形象”“体育形象”“武术人形象”。

4.1 历史形象

武术历史形象承载着武术发展与变革,武术的名称古代有诗称为“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亦称“技勇”,民国初期称“武术”和“国技”,在民国十六年之后,始称“国术”[13],现今称“武术”。名称的流变体现了武术历史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智慧和力量。古代史书中记录了有关的武术故事,是当时武术在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在今日,过去的武术已成为我们脑海中的历史。从近代历史来看,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已经成为武术历史形象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凝聚着武术历史时期的“保家卫国”“无拳无勇为乱阶”“强身健体”的责任和义务,凝结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感受,积淀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过去即是历史,武术每一次进步发展,都离不开对历史形象的回顾,深刻认识武术历史形象价值,塑造武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形象。

4.2 文化形象

武术文化形象是人们对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合的认识。武术门派、制度、武术拜师、学艺,武术传承、武德要求,都体现着武术的文化形象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武术文化形象,是武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积淀着武术的尚武精神和文化追求,体现着武术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无论是作为尚武精神之源,还是表达对武术的精神追求,抑或是体现武术文化独特个性,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至关重要。塑造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消除人们对武术的误读,增强武术的认同,提升武术的文化竞争力。

4.3技击形象

武术技击形象是人们对武术能“打”的客观认识。这种认识大多来源于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小说中的叙事描写使武术的技击形象玄虚化,电影中的镜头令武术的技击形象放大化,都存在着因满足观众需求而臆想的假的技击形象,不贴合实际,使人们对武术的技击形象形成认知上的偏差。在当代社会发展,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应该塑造正确的武术技击形象,使人们对武术有正确的认识,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塑造武术真实的技击形象。

4.4 艺术形象

武术艺术形象是武术艺术化呈现出的形象,武术艺术形象满足了人们对武术的视觉需求。通过影视剧、舞台剧等媒介方式,武舞、套路等表演形式,使欣赏者对武术产生丰富的美学联想和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武术的期待和幻想。影视剧中的武术呈现了美学化、诗意化、暴力美学化的艺术形象,舞台剧呈现了武术的“形”“意”的艺术表达。其中武舞通过肢体的表达展现武术与艺术的融合,套路表演将技击理想化的武术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形象的展示。塑造武术艺术形象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为武术提供了更多的元素和发展空间。

4.5体育形象

武术的体育形象,表现于学校教育、体育竞赛、大众健身之中。学校教育中的武术以“校本课程”或体育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武术,通过上武术课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以达到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时,又对学生礼仪道德进行培养,加强学生礼仪规范,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在体育竞赛之中,竞技武术的比赛展现了武术“高、难、美、新、奇、稳、灵、全、变”的体育形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人文奥运精神,通过武术塑造健康体魄和完美人格。在大众健身中,武术是人们追求更好的健康方式的诉求,其体育形象表现为通过练习武术,调理身心,促进身体健康。当今,我国正在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进,塑造武术在学校教育、体育竞赛、大众健身中的体育形象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4.6 武术人形象

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定者,武术人形象直观展现了武术对人的直接影响。中国武术九段吴彬先生认为武术人应该有武术精神,讲诚信,言出必行;做事要认真负责,直面面对困难;要讲义气,见义勇为;习练武术要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要求。[14]习练武术,研究武术,传播武术的人都在武术人的范畴之内。陈王廷、苌乃周、杨露禅、孙禄堂、尚云祥、霍元甲、王子平、马凤图、蔡龙云等武术大家,在武功造诣、武德修为、武林声望、武术发展、武术基础理论都有很大的贡献,代表着武术人的形象。当今,每个习练、研究武术的人代表着武术的形象,是武术形象的代言人。塑造武术人文武兼备,德艺兼修的形象,是武术得以传播的必然要求。

5 武术形象传播策略

武术以何样的形象出现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或者说武术给人们留下什么形象,不仅仅取决于武术的自我表现,更取决于武术如何传播以及在传播中解读和评价。媒介传播的局限、偏颇会造成误读误解,导致武术形象建构错误,降低武术认同度和影响力。传播的過程是武术形象的外部塑造过程,是影响武术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传播,我们才能将武术形象展现在受众群体之中。

5.1 新媒体传播

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以及人们对周围现实社会的参与程度。[15]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介。与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16]在武术形象传播活动中,新媒体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从台式机、笔记本到平板电脑等数字化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短视频等应用软件,可利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整理武术信息资料做更好的推广,还可以将推广武术形象的视频资料变成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受众展示大量的内容,让受众全面了解信息。

5.2影视传播

影视传播是一种文化的共享与信仰的体验。[17]影视利用其强大的受众群体及其群体影响力,通过一系列影像表达,引起观众共鸣。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武术影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功夫影帝李小龙掀起全球功夫电影热,成龙、李连杰主演的武术电影更是家喻户晓,《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影视作品对于国外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于有关“玄虚”“低级”的武术影视作品,我们应当拒绝,制作有关武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表达武术文化、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通过影视传播,传播武术整体形象。

5.3表演传播

武术表演是武术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武术表演有套路表演、功夫剧、武舞等多种形式,其中展示武术技艺为主,贯穿故事情节的“功夫剧”表演形式扩宽了武术的传播渠道,《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少林武魂》《功夫传奇》等众多舞台功夫剧展现了武术的文化、艺术形象。舞台表演中的“武舞”表演形式以身体为载体,以具有技击性、格斗目的为动作元素,串编而成。其动作元素融合舞蹈、杂技等,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为武术艺术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武术表演中,可以融入武术文化特色、历史故事,拓展武术表演的创编思路,呈现武术整体形象进行有效传播。

5.4 武术赛事传播

武术赛事是武术形象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武术赛事文化本质而言,有“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和“对抗类商业化赛事”。[18]竞技武术体制内赛事是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有计划的比赛,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技術水平充分传播武术的“高、难、美、新、奇、稳、灵、全、变”体育形象;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是节庆式的集会,社会群众参与程度高,竞赛与表演相互展示,在当地会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是武术形象传播的重要窗口; “对抗类商业化赛事”受众面广,观众除了感受刺激的比赛气氛外,还可感受武术的技法体系,对武术对抗本质有所了解,有利于武术形象宣传。

5.5活动营销

活动营销是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的一种手段,通过策划、组织一些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吸引眼球的大型活动武术活动,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更多的人提供参与武术的平台。

可举办无门槛大众体验参与类的武术创意和趣味活动,对参与者有实际价值,可利用奖金、实物奖励,实现大众最大化参与的可能性。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开发武术商业价值,还能引起社会对武术的兴趣和关注,以达到树立武术形象的目的。

5.6对外交流

在武术对外传播中,交流是重中之重。武术在海外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从“功夫”开始的,在国际传播武术形象,要从小众化开始,通过翻译武术文献、武侠小说进行文化输入,迎合国外群众心理诉求,宣传容易接受具有吸引力的武术影视剧、武侠电影,开展武术“舞台剧”“功夫剧”等表演活动,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开展专门武术课、讲座、体验活动;还可与其他国家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联合提供介绍武术相关文化的信息,在国外举行小型武术赛事、武术活动并进行宣传等,武术对外交流对推动武术形象在国外的传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 结语

武术形象的塑造从武术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是武术当代发展中不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应该为此制定凸显武术特色并切实可行的形象塑造方案。武术形象的塑造应围绕武术形象的和谐定位而进行,根据传播目标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方式,传播武术形象。塑造武术形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加快武术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以下建议:(1)高度重视武术形象塑造与传播系统工作,加强对此工作的长远规划;(2)建立专门部门策划与推广武术形象,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展现真实的武术形象;(3)加强武术优秀影视作品制作;(4)利用重要平台,重视武术形象的表演传播,提高武术形象的美誉度;(5)加强国内武术赛事与市场化结合程度,加强社会参与度;(6)开展武术活动宣传、武术节、武术展览等营销活动;(7)培养武术国际交流人才,拓宽武术传播的国际空间。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5.

[2]秦启文,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09.

[3]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02):27-31.

[4]李源,王岗.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4):28-33.

[5]李勇.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形象学中形象概念的内涵新探[J].天津社会科学,2012(04):91-96.

[6]胡娟,毛爱华,杜东照,形象、类型、原型:传统武术民族形象分析的三个层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9):57-63,68.

[7]吴松,王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33-36.

[8]闰民,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62-66.

[9]梁勤超,李源,闫民.暴力审美:好莱坞功夫电影中的武术形象论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06):48-52.

[10]李源,王岗,朱瑞琪.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9):33-40.

[1]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1):70-74.

[2]康戈武.理根太极,拳传八方——论太极运动观(上)[J].中华武术,2001(4):12-15

[3]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店,1984:01.

[14]郭玉成,王琨,王培含,李守培,崔晨.吴彬先生访谈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4):116-122,130.

[15]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41-152,161

[16]戴文红,张昊雯,传统文学经典与新媒体传播[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04):145-151.

[17]张方敏,影视传播对现实的建构及其实现场域——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研究取向[J].当代传播,2014(02):29-30.

[18]蔡仲林,刘轶,中国武术赛事现状与路径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6):539-542.

作者简介:王 丹(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武术传播。

猜你喜欢
武术
论大同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文化系列之二 少林武术与中医养生
武术的“语言批评”
孔院武术,想说爱你真的不太容易
中华武术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