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程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智库(Think Tank),又称“思想库”,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解释为:a body of experts,as a research organization,providing advice and ideas on specific national or commercial problems(作为研究机构的一个专家团体,对特定的国家和商业事务提供建议和看法)。在国际上有关“智库”的最早的权威概念是:思想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1]。就国内而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将智库定义为以公共政策为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目标,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社会责任为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则将智库定义为通过自主知识产品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的组织[3]。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智库的定义都有不同侧重点的解读,但学术界对智库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组织形式是政策研究机构、工作内容是政策研究、服务对象是政策决策者和公众、工作目标是影响公共政策,具有独立性、非营利性、多学科性和多专业领域、多类型等特征[4]。
智库评价是对智库运行情况、影响力的一种定性和定量衡量,是对智库发展状态的一种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5]。本文所指的智库评价体系仅限于第三方开展的专门智库评价体系。
国外真正意义第三方智库评价源于20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研究项目(TTCSP)发表的首份《全球智库研究报告》,该项目采用资源指标、效用指标、产出指标和影响指标等4个指标对世界各国的智库进行了统计、比较和排名,至今已连续发布14年,在全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较多的认可。
我国在智库评价研究与智库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值得关注的进展。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影响力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并发布《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5年1月,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首份由国内智库和媒体合作的《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2015年11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布《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5》,首次将大数据理念运用到智库评价中。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全球智库评价报告》,成为首个对全球智库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排名的中国研究机构。2016年7月,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首次对智库网络影响力开展专项评价。2017年12月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运用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评价”项目组发布《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年度报告》,系首份采用客观数据进行量化研究的评价体系。
上述国内智库评价体系中,最有影响的智库评价体系是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
《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借鉴约翰·加尔通(J.Galtung)的社会结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智库的影响力分解为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四个评价标准,制定了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排名、分项影响力排名、系统影响力排名、专业影响力和重大议题影响力排名等五项排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议、客观数据评价、用户评价、实地调研等方式相结合开展研究。其中,调查问卷采用主观排序法,专家评议则参考了部分智库的可公开指标[6]。在《2018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对国内509家智库进行了分类评价,公布了各项影响力排名,并对2018年智库发展新特点进行了总结。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议、实地调研、专家座谈、网络信息搜集等方式开展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智库评价研究报告(2019)》不以排名的形式呈现研究,而是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等5个国家和大洋洲、东南亚等6个地区的智库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案例展示智库的发展规律,分享智库建设经验,勾勒了全球智库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坐标。
上述智库评价体系就如何构建面向国内或全球的智库评价体系开展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对我国智库评价研究和智库评价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虽然各评价体系在对智库的认识和理解、评价指标设计以及评价方法使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影响力”是各评价体系所共同关注的要素。
近年来,中国智库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22字”方针。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确立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2015年和2017年,中央深改组分别发布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为智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中国智库发展仍然存在专业影响力不够、体制机制落后、国际影响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通过对中国智库评价体系现状的梳理,对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智库评价,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明确智库的界定,看清各类评价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确定智库影响力的衡量标准,并积极利用评价体系推动中国智库的良性发展[7]。
1.明确智库定位,加强专业影响力。国际上的知名智库,除布鲁金斯学会等综合性智库外,大多数都是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特长的专业化智库,比如兰德公司就是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则是以国防安全和防务政策研究为主。智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明确其专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并在自身定位的专业性问题上夯实基础性研究,开展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研究,着力提高专业性问题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要保持定力,善坐“冷板凳”,不能热点问题一哄而上。
2.关注自身发展,创新智库体制机制。一是深化研究体制改革,完善研究选题、科研立项、科研考核、科研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工作机制;二是规范经费管理体制,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支出管理,强化绩效评估,加大监管问责力度。三是优化内部管理,减少行政和官僚现象,对智库经费、项目运行等采取灵活高效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专家团队积极性,释放科研人员创造力。四是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发挥智库在政策咨询、政策解读、舆论引导等方面工作的独特作用。五是激发人才活力,着力培养智库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智库、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间人才“旋转门”制度。打造一支能政策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智库人才队伍。
3.服务国内发展大局,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就要立足中国国情,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新时代我国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略以及大国关系和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8]。当前,智库要紧紧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开展有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更加专业化、更具建设性、更为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介作用。
4.打造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应吸收借鉴国外知名智库建设有益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一是根据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与世界知名智库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通过人员互访、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开展联合研究等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二是加强公共外交和二轨外交,主动走出去,积极组织或者参与国际学术论坛,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理念,提出中国方案,树立中国形象。三是提高主动设置议题能力、组织研讨能力和引导话语方向能力,打造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
相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迎来进一步高质量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智库评价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智库建设与智库评价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智库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服务决策和服务大局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