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辉
(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6)
基础教育首先强调的是标准化、规范化,这是教育整体水平得到保障的前提。但在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办学的同时,不能让学校教育变成千校一面。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基本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教育需要优质化、个性化、特色化,更需要创新。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更是学校高层次高品质发展的需要。
国家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达标校评估等均属于标准化、规范化评估范畴,这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这类评估都会把学校办学特色纳入评估标准,给予一定的分值。事实上,标准与特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标准”就意味着这是规范的、基本的要求,是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标尺;而“特色”一定是超越标准之外的特有的做法。在标准化评估工作中,如果用特色办学取得的分值来弥补基本要求未达到的分,会使学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降低。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型学校的评估,应纳入示范性学校等更高层级的评估之中,而且这部分的评估比例要更大、更具体。现行的评估标准,把特色当作评估“亮点”,在学校的各类评估中都给一些分,或许并不能达到所期待的目标。笔者把学校办学特色评估单独拿出来做研究,以期通过教育评价手段,对基础教育特色发展做一些探索,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参考。
范涌峰博士曾给出以下定义:“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改进的一种基本策略,是学校根据对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区域、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或重组利用,使学校形成特定领域的独特风格或优势的过程。它以学校质量改进为根本目的,以特色课程体系为核心支撑,以学校文化为价值前提和沉淀形式,以组织管理为基本保障,并构建了体系化的学校特色发展观测要点”。[1]该定义从学校的特色与发展两个方面,给予较为全面的诠释,即学校的“特色”是建立在对“区域、学校”的“资源挖掘或重组”之上的,形成“特定领域”的“独特风格或优势”,则可称其为“特色”。而“特色发展”是“以课程体系、学校文化和组织管理”为“支撑、前提和保障”的。
通过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挖掘,不难找到指引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要素:目标——学校质量的不断提升;前提——文化价值与积淀;保障——组织管理;支撑——特色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化学校特色发展观测要点。
从上述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的关键要素中看到,“评价”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现实教育实施中也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这种事后评价具有较强功利性,学校为应付评估采取的突击行动,难以形成稳定的办学行为。如果把顺序颠倒,就是让教育评价前置,把事后评价变成事前引领,把“我被评”变为“我要评”。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创建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评测机构,派出专家组,到学校开展指导工作。学校特色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个性特征,预设的条件不可能完全符合学校特色发展实际。专家与学校在创建过程中共同生成的评价指标,既对学校特色发展发挥着真实的引领作用,也丰富了教育评价的“资源库”,让教育评价更具针对性。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也是新的教育形成过程,“教育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共同建构的过程、是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2]教育评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让这种教育手段参与新的教育形成全过程,一定会让学校特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让教育评价真正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有研究者把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归纳为四个时期,即“测量”时期是以测验为中心、教育本体为主,“描述”时期是以目标为中心、社会需要为主,“判断”时期是以决策为中心、社会效用为主,“建构”时期是以人为中心、人的需要为主。[3]由此看出,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从价值取向上看,实现了从“物化”走向“人化”的过程。这一发展特征,给出非常清晰的教育评价路线图:以人的发展为评价核心,既关注“量”的积累,更关注“质”的效果。建设方(学校、老师)、主体方(学生)、评价方(所有利益攸关方)既是参与的主体,也是参与的客体。在教育创新、评价、改进、再创新的多次往复中,形成教育优势和教育特色,教育评价也在教育优势及教育特色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寻求共性与个性、基础与特色的辩证关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评价指标和教育评价手段,为教育评价引领教育特色发展开辟一条新路经。
在各类评估中,学校特色都作为学校办学亮点,重点加以总结汇报,为学校评估工作增色添彩。但实际上,这些特色材料最终被认定为办学特色的很少。究其原因,有材料的提炼加工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材料撰写水平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学校对特色发展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不清楚,而且评估标准中,对学校办学特色也没有清晰的界定,主要依靠专家的理解做出评判。显然,这种评价状态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下面根据学校特色发展内涵,从六个维度进一步挖掘学校特色发展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提供依据,为学校特色发展指引方向。
1.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维度
特色的前提是规范,是达标。因此,创建特色学校,首要的任务是按照规范要求把学校建设好。学校的特色发展一定要融入整体发展规划中,成为学校办学优势的延伸与拓展,成为锦上添花之作。学校特色发展要有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没有科学严谨的长期规划,没有脚踏实地的年度工作计划,是很难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切忌教育无常规,另起炉灶,大搞所谓的特色教育,这样的“特色”是没有根基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假“特色”。因此,特色项目申报的前提是已达标的各级学校。评价的观测点要看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否将特色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计划之中,是否有特色教育的专项规划,是否有翔实的年度工作计划,规划与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学校优势与潜能的挖掘是否充分,工作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具体,是否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判断。具体评测点可在项目论证中与专家共同生成。
2.特色校本课程维度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架构中,国家课程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是未来国家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应达到的共同素养要求;地方课程,反映了地域差异,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4]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在国家与地方课程纲要精神指导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利用校内外现有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校本课程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施的时空平台。校长应有更高站位,充分理解和认识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把办学理念、特色发展与三级课程体系建构融为一体,特别是在校本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势资源,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各方,特别是学生对发展的需求,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部分。要把校本课程建构成教师教育理想追求和专业特色成长的平台,构建成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构建成校长践行办学思想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校本课程建设的评价观测点,要突显思想性、科学性、差异性(独特性)、系统性和资源的整合性、学科的交融性以及师生的共创性。
3.制度与文化维度
制度是校内的法规,制度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基石。有了制度的保障,学校特色发展才会走上规范化、持续性、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才有人、财、物以及时空的保障,也更能激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色文化的建构是特色项目推进的精神引领,特色文化让全校师生形成特色教育共识,凝聚特色共育的强大合力,持续迸发出创造性教育智慧。学校特色发展的成功实施,是师生及所有参与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行为创新的结晶,最终推动学校文化创新。因此,特色文化不仅是依托,也是激励和新的文化的建构。评价观测点不仅要看制度的保障性和执行力,更要看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共创性。
4.师资队伍及专家团队维度
特色发展与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有特点、有特长的教师,能形成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早期许多特色学校,就是靠这样一、两个教师,凭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简单粗犷的特色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成为教育界的佼佼者。然而,随着教师队伍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特色发展走向了更高层次。如果没有建设一支教育思想领先,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没有校外专家团队的援助与支撑,要想整体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评价观测点要看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培训,教师队伍与专家团队合作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以及与学生共创的过程。
5.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维度
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也是创设标准与达标进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特色工作不断推进中,要做到踏石留痕,抓铁有印,既要不断回顾夯实,总结成功经验,又要展望前景,预设目标,为进一步探索与推进提供动力与方向,建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是必然的选择。这一过程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对特色教育规律深入研究,对具体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总结,并邀请校内外各参与主体,共同探索评价标准,建立起学校、教师、学生三级自评机制,作为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抓手,让特色教育沿着规范且有个性的道路不断前行。激励机制是前行的动力,必须同步跟进建立。评价观测点应放在自我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上。激励机制要与评价紧密结合,小目标与大目标相结合,实时激励与阶段性总结性激励相结合,不断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6.资金投入及条件保障维度
相较而言,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并不是问题。但如何统筹规划好资金的使用,让资金效率最大化,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学校特色发展中能否成为“又一特色”的关键。资金用来买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是校长擅长的;但如何用资金改善软环境,调动教育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硬保障变成软硬更加均衡,仍然需要评价手段介入,达到高效率的保障水平。评价观测点可从以下几点予以考虑:一是看资金投入方向及比例,二是看资金投入效度,即如果是设备保障,就看设备的使用率;如果是软件的投入,就看使用者的评价;如果是用于人的激励,就看人的工作过程、工作状态及工作成效。
学校特色发展,关键要在“特”上做文章。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说明学校应该如何建构教育特色。
1.用创新驱动常规工作,走出学校特色发展新思路
在标准化、达标校评估中,学校把各类文体活动作为办学特色,将材料单独成册,精美包装。材料整理规范,有活动方案、有活动总结,有翔实的过程性材料,图文并茂,而且活动坚持多年。这能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吗?如果按照上面“六个维度”进行评价,显然算不上特色。而且这些活动是学校常规教育中必须常态化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德育活动等等。常规活动能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笔者连续三年参加一所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切身感受到常规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特色”。运动会入场表演成为学校文化集中展示和校本课程资源挖掘的重要载体,三年三个主题,突出了育人的时代特征。2017 年,以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为切入点,以经典历史故事、名篇名句、历史名人构筑起系列国学教育展演主题。2018 年,以“一路一带”为主题,通过展示沿线国家地理风貌、民族文化、人文交流、商贸往来以及重大交往事件,让师生进入世界地理、人文、经贸的交融之中,不仅增强对“一路一带”战略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更让知识在场景中更加鲜活地再现出来。2019 年,在国家成立70 周年之际,一场以“中国梦——伟大历史进程”的大型历史展示活动,以“场面恢宏,场景感人”的方式呈现在运动场上。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一一呈现,是一次对伟大祖国炽热情感的真实流露。学校把历史从1919年开始,按时间分段,分配给各个班级,充分发挥师生智慧,查找这段时间中国革命与建设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人物加以艺术再现。五四运动、南湖红船、遵义会议、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足迹。学校始终将“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条思想性、时代性兼具的主线,贯穿在三次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让活动有了灵魂。特别是在筹备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丰富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知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它既是国家课程有效拓展和延伸,也是校本课程集体建构与实践,具备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要素。
2.特色课程体系建构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土壤
在学校特色发展这片沃土上,不仅可以培养出个性化、创新型学生,也可以成就教师的教育理想。在特色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上,清华附中课程方案在特色课程建构、实施与评价上,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发展新理念,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从方案中可看到其清晰的建设架构。
明确的课程育人目标: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突破常规、统筹设计、系统培养,探索大中学有机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最大限度上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实现学校特色化育人目标。特点突出的三类课程体系:学校将国家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这样面向不同层级学生的层次化核心课程。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以下三类特色校本课程:一是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二是设计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创造力等能力素养的领导力课程;三是形成具有多元知识内容的、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并自主授课的学生自创课程。学校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紧密围绕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6]
清华附中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构,突显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要素:与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具有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突出时代性,以及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相协调。制订科学、严谨、翔实的实施过程、实施方法及保障措施,学校文化与创新发展、特色课程实施紧密配合,并引入评估机制。学校特色课程建构是在国家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之上的拓展、延伸和补充。特色课程开发背景是开发的动机所在;课程目标既是教育目标,也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课程特点是课程特色所在,没有创新点的课程是难有吸引力的,也就无从谈起课程的特色;结构是特色课程的创新之处,新的结构带来知识新的重构,引发新的思考与探究;课程开发流程:设计-评估-实施-完善,为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评价是新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效果的自我诊断。
尽管清华附中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是许多学校无法比拟的,它的背景、生源和师资,以及强大的专家团队,是一般学校所不具备的,其课程设计的起点及目标也不一定能模仿。但它的课程建构理念、思路和程序是良好的示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领导力的培养,以及挖掘、培养教师之所长,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许多制度性安排,都是值得借鉴的。
通过对上述运动会入场式承载学校文化特色的解析,以及清华附中课题体系的透视,让教育评价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有了更多的抓手,既为学校特色发展开拓更多路径,也为教育评价更早介入,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方法。
学校特色发展评价可以作为专项评价,由学校自主申请并拟定三年创建计划,由第三方评测机构跟踪三年,共建测评观测点,自评与评审机构专业复评相结合,并将评审结果提交教育行政部门实地核准认定后,颁发特色项目校荣誉;特色项目校在各类评估中,可以作为加分项直接加分认定。如果学校特色突出,具备特色学校认定条件,可由学校提出申请,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后,报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省级教育评估机构评估认定,由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特色教育学校”荣誉称号。学校特色发展评价还可作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校评审的前置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