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福安市实小教育集团富阳校区,福建 福安 355000)
水墨画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应最大限度的让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觉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并在传承中推陈出新。如果在水墨画教学中,不以传统为根基,完全任由学生自发地进行水墨游戏,而没有有意识的渗透,他们就会不断重复过去,如此怎有进步?[1]图文结合的诗意美术课堂,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水墨画教学尝试,旨在以鉴赏活动为先导,“以文配图”,用诗词表达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启发学生更细致地体会中国画所表达的意境美,并在对诗画认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水墨画创作,感受水墨画的魅力。下面以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水墨诗心》一课为例,探讨图文结合的诗意美术教学策略。
图文结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书不离画,画不离书,两者相得益彰。在中国画中,诗与画相辅相成,画家或依诗作画,用画的形象体现诗的意蕴;或在画上题诗,用诗的语言抒发画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完全精读细懂古诗词,美术课上也甚少引用古诗词指导美术创作,还要避免“造型为先”的思维定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对事物的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后,做出确认和评价的过程,体现审美主体的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图文结合的诗意美术课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充分利用儿童喜而乐见的谜语、诗歌、故事表演、名画欣赏等,在导入环节创设真实情境,在自由开放的情境体验中,找准机会,以“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和识读水墨语言。接着,课件出示小视频,构建灵动意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与画的联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与境有机融合的艺术境界。再进一步感知、比较、分析和诠释水墨画用笔用墨的方法,探寻水墨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例如,五年级下册《水墨诗心》教学,课始,在古典音乐声中,巧借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教师现场依诗作画。
师:同学们,在老师的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竹、桃花、春江、鸭。
师:这些景物让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生:画面上的桃花,让我看到了春天的气息,水中嬉戏的鸭子,好像感觉到春天的到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正是描写画面中的景色。
师:同学们通过景物的描绘,联想到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而老师还从这优美的古诗中品出水墨画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与画的艺术殿堂……
现场作画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或浓墨重彩或意境悠远的中国画作品。教师简要解析画中的诗文,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水墨诗心,把美的种子播散到学生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为后续的水墨画创作做好铺垫。
“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正如王国维提出,好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图文结合的诗意美术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让美育成为学生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读懂课标,精读文本,从儿童视角读,在角色换位中了解学情;用专业眼光读,在研读中聚焦创意实践,钻研文本,找出蕴含在文本之中的美术素养的生长点。[2]
例如,在教学《水墨诗心》一课时,教师确立创意实践的主题,以情立德,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师:前不久,我们寿宁县下党乡收到了一封十分珍贵的信,是我们敬爱的习爷爷给下党乡回信了。你们知道他在信中都说了什么吗?
生:信中写道下党乡脱贫了,习爷爷感到很高兴。习爷爷还鼓励我们,要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当好新时代的先锋。
师:下党乡是个青山如黛、碧水长流的好地方,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下党乡的:
上岭银岩悬日月,溪头玉镜换新天。
蛙声葛垅齐歌富,雁影西山尽展妍。
岗后纷飞红杏雨,屏峰缭绕绿杨烟。
碑坑翰墨书春意,下党梅花兆好年。
从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岗后纷飞红杏雨”,描写的是岗后村的杏花。还有古道车岭的自然美景,让游人身临其境,犹如在画中行走。
师:画家在以诗文作画时,多采用比拟、想象等手法表达诗中的意境。“岗后纷飞红杏雨”这句诗,如果让你来画,画面中会出现什么景物?(生答,课件点击出现相应的房子、杏花等)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在多媒体上把这些景物拼摆成一幅美丽的画。
课例中,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的回信”,以一封信为切入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创意实践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追求“美”,崇尚“善”,在品味诗文、回忆乡情中,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图文结合的意境,浓浓的乡情溢于课堂,立于画面。
当学生的美术思维被打开,产生更广泛的思路时,从联想到落笔创作,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想让美术表现真正出彩,就应当如钱初熹所说,“就水墨而言,孩子在精神上与古人意合,在技法上直追古人,才能达到正统笔墨的继承与意蕴的契合”。在图文结合的诗意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观察、探究、体验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熟悉笔、墨的运用,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不断凸显图文结合的作用。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表现和创新水墨技法。
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造型和姿态的古建筑水墨作品,带给学生水墨构图美的视觉享受,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蒙层、绘画、无限克隆、自由变换拉伸等功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设计所要画的下党乡美景。通过“派”人机互动,在实践中领悟,加深对水墨画老房子、树等风景的审美体验,强化理解景物大小、笔墨浓淡不同的处理方法,加深对水墨画意境的认知,将美术课程简化,轻松高效地解决本课重难点。
在教学画下党乡老房子时,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才能表现老房子的陈旧感?教师示范画,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操作演示,侧峰画瓦,中锋勾墙,表现画面的远近层次和墨色浓淡,体现村庄老房子的陈旧感及其特有的质朴和韵味:有的造型优美古朴,有的风格清新淡雅,有的画面笔酣墨饱。引导学生感受下党乡老房子色彩美、造型美、意境美的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通过赏析齐白石水墨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带领学生在评鉴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的审美探究。以赏析为起点展开研讨:如果让你来画“屏风缭绕绿杨烟”,你会怎么画?画面没有烟,在哪里可以看到烟?引导学生用笔、墨的方法,领会中国画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意在画外”等画面表现手法。在诗意的体验中,或提炼,或总结,或升华,不断提升墨韵“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