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烙饼问题”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经过试教和议课,我发现学生对优化数学思想的感悟需要有“经历”、有“呈现”、有“应用”。
数学思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借助“烙饼”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从而体验优化的数学思想。
1.烙一张饼——理解情境,示范操作
师:“从情景中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即时板书)师:“把黑板上的圆看作一个锅,有1张饼,可以怎样烙?谁来试试?”生:“先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烙饼的反面,又用了3分钟,一共6分钟。”
2.烙两张饼——初步感悟,学记过程
师:“现在有2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生:“第1次烙这两张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第2次烙它们的反面,又用了3分钟,一共用了6分钟。”师:“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锅的空间,同时烙2张,节省时间,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生:“可以叫‘共同烙’或‘同时烙’。”
3.烙三张饼——动手探究,体验优化
师:“3张饼怎样烙,才能让大家最快吃上饼呢?”师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想:怎样烙最快?(2)摆:用小图片摆一摆,把过程记录下来。(3)说:小组内交流你的烙法。
请两组学生分别上台操作汇报:分别汇报12分钟、9分钟的烙法,一人摆,一人板书过程。
师:“谁能把只要9分钟的方法再说一说?”生:“第1次先烙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的正面,第2次烙第一张饼的反面和第三张饼的正面,第3次烙第二张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这样一共要9分钟。”师:“巧妙的安排,每一次烙的时候锅里都有两张饼,这样节省了时间。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种烙法。”(课件演示)生:“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吧?”(师生交流引出“交替烙”。并请四人小组再围起来,用小圆片再摆一摆、说一说“交替烙”的方法。)
4.烙更多饼——层层递进,发现规律
师:“烙三张饼最快只要9分钟。如果4张饼怎样烙最快?”生:“先烙第一张和第二张饼的正面,再烙第一张和第二张饼的反面,接着烙第三张和第四张饼的正面,最后烙第三张和第四张饼的反面。一共12分钟。”(师在板书中标记)
师:“再加1张,5张饼怎样烙最快?”师在学生讨论后请学生出台摆一摆、说一说。师课件整理烙饼信息,追问烙更多张饼的最佳方法,并借助表格,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师:“当饼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快?单数时呢?”生:“双数时,可以2张2张的烙,单数时,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交替烙’的方法烙,最节省时间。”师:“观察表格,想想饼数和最省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生:“最省时间=饼数×3。”(教师板书)
我选择从学生的操作学习单、板书和课件三方面入手,力图把“优化的数学思想”更好地呈现出来。
1.烙饼的直观化操作
我设计了合作操作学习单。学生利用小圆片在“锅”中摆一摆模拟烙饼的过程,并尝试用教师提示的方法记录下不同的烙法并计算出所需时间。
2.烙法的符号化记录
把不同的烙法的过程在操作的同时记录下来,可以更好地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便于在对比方法时加强比较,找出问题,突显“优化”。符号+表格的运用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
3.规律的层次化发现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汇总表,有层次地将板书中的过程记录过渡到汇总表中,与学生共同梳理解决烙饼问题的信息,并从中发现规律,提升方法,再次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要体现在实际的应用中。
1.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烙饼方法(教材中的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后,教师立即追问:烙9张饼最快要几分钟?烙10张饼呢?学生很快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3×9=27(分钟),3×10=30(分钟)
2.生活应用拓展思维
选择既贴近生活又与“烙饼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阅读——分析——解决——交流的流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应用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