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厚标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西·南昌330013)
课程建设属于各大院校培养人才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其定位在于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导向为对学生展开的专业培养。 由此可见,课程建设为各大院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点工作。 所以,各大院校在应用型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建设应用型课程的主要理念以及教师实际教学环境等, 充分整合课程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应用型课程,即主要采用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并且着重强调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的一类课程。
对于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工作而言,“应用”属于其最明显的特点,需要确保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应用能力与课程理论知识。 建设应用型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使工作的过程更加系统化、相应工作更加课程化以及日常教学任务更为工作化,并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拥有真实的实践能力、真实的实践环境、真正学到知识以及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基础应该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理论基础知识, 本位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实操能力,导向应该为确保学生能够良好适应社会实际服务需求以及产业的整体发展。 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工作,应该合理分解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相应任务,以便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此外,工作开展中的能力培养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与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相符合, 使此过程趋于系统化,最终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真本事。 此类课程的内容应该对接于职业标准,日常教学应该对接于实际生产流程,课堂教学模式对接于行业先进的技术。 除此之外,还应保证职业技能和考评内容、岗位需求和课程方向以及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相一致[1]。
1.校方的支撑
建设应用型课程能够使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内容等得到良好转变,尤其是日常学习常常用到小组探讨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增加教师压力,校方必须予以支撑。 与此同时,校方还应构建相应的容错、政策支持以及评价体系,使教师参与建设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让教师大胆尝试,并且帮助、引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寻出最合理的教学方式。
2.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属于建设应用型课程的主导,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思想加以转变, 主动掌握新观念,明确此类课程内容重点,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采用合理的考评方式,使课程建设实际效果得以提升。 各大院校教师应当严格遵循建设应用型课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规律等,更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准。 教学队伍对于优化、转变传统理念以及整合教学内容而言极为关键,其能够有效改变教学方法[2]。
某职业本科院校属于我国第一批试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其建校历史较短,在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瓶颈:
院校当中大部分教师都属于退休返聘教师和领导以及毕业于学术型大学的博硕、学士等。 这些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不能主动掌握社会发展、市场供需关系等的改变。 所以,这些教师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活动当中。
此院校大量聘请退休教授、教师,虽然这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与支撑学校与教学的全面发展,然而其并没有较长的聘任期,校方与其所签订的合同当中并未对课程建设相关任务进行约定,同时也没有职称方面的激励内容,致使这部分教师没有格外关注建设应用型课程的相关工作。 除此之外,许多返聘教师并非本地人,社会资源较少,不能和当地企业展开有效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落实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等。 同时在其退休生活阶段很少关注专业变化与发展,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很难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转型,从而影响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质量、进度。
建设应用型课程时,一些教师依然有认识层面的误区:
1.部分教师开展的应用型课程已具备较强应用性,无需进一步建设应用型课程。
2. 一些教师认为所教课程有着过强理论性,不能实施应用型课程建设。
3.个别教师认为此类课程仅仅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那些包含实践、实验等的课程便属于应用型课程。
以上误区,将对应用型课程的建设目标以及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该院校缺乏建设应用型课程的相关保障体制,没有明确相关工作的义务、责任等,且支撑条件也不健全, 没有制定相应合适的奖惩措施和奖励制度。
院校在选聘教师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许多通识类课程的应聘人员, 只有极少数专业应聘教师,挑选的空间很小。 此院校虽然增设大数据等与新时代相贴合的新专业,却将专业教师不充足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除此之外,院校选聘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日常承担许多专业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竞赛进行指导的工作当中,难以抽出更多精力、 时间放入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工作上。 另外,在校内专业教师里,女教师占大多数,其会由于多种影响因素而导致教学可能被长时间中断的问题。
院校对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讲课费用等标准相比公办院校都很低,而很多专业教师并未准备长时间在此院校当中任职,使得专业教师岗位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就会对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实效性、积极性以及连续性产生直接影响。
当前各大院校人才培养规划当中,实践性课程比例比理论性课程比例小很多,同时大部分实践性课程只属于理论课程附属课程,难以对学生实操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本文涉及的院校也是如此。 另外,如今实践教学有着单一的教学形式,一般会以毕业设计或者日常教学、毕业实习等方式展开,不能经由多样化方式向学生日常学习进行渗透[3]。
通过分析各大院校考评方案可知,大部分考评应用型课程的模式、方法等与理论课程并无较大区别,许多考评内容对理论知识更加看重,对实操能力有所忽视,相关题目也较少。 由此可见,此类考评模式难以将学生、教师真实的实践水平反映出来。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极快,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和更新换代,同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各行各业的标准进一步接轨国际,所以,院校应严抓课程建设工作,落实课程管理, 经由有效开展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推动产业需要和专业课程设置实现顺利对接,并且使人才培养时效性、 针对性以及质量实现全面提升,将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广大学生。 以上工作便属于职业本科院校最关键的任务目标,更属于教师自身最应肩负的责任。 教师必须明确建设应用型课程对于改革课程体系、院校发展转型以及人才培养的深化等所具备的重要意义,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 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和专业学科建设相匹配,完善相关课程系统,强化教师使命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4]。
该院校应当充分借鉴其它试点职业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与建设应用型课程相匹配的支持性方针和政策, 确保政策不仅包含刚性需要、标准,同时还包含有效的激励方式,在优秀教师评选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内容中增设建设应用型课程的实际状况,并且对相关课程予以相应工作量的奖励以及合理经费支持。
在建设应用型课程过程中,落实课程、提升效果等问题属于最常见问题,这是因为应用型专业教师的极度缺乏。 所以:
1.强化院校内部的选拔工作:组织具备基本技能的教师参与相应培训学习,确保学习的内容以及考评的目标详细。 在考评过后,院校对于拥有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2.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结合课程、专业所需,优选经验丰富的一线教职人员,开展培训之后才可让其正式上岗任职。
3.充分借助外部的资源:积极定期邀请相关管理者、工程师到校传授知识经验,与实践基地展开合作,为学生开展更多实践性活动。
建设应用型课程,重点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实践内容, 同时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将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学习内容加入其中,以便确保理论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实践创新水平得以提升。
1.保证应用型课程相应教材具备实践性:对课程教材进行改良,除了要确保学生具备可塑、合理的知识系统,还应将实践、理论之间互动性以及关联性凸显出来,确保理论知识能够顺利转化成学生实践能力。 在此前提下,院校应优先改良教材编写人员结构,多安排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进行编写,强化实际发展和教材间的关联性。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积极向其中引入合适的案例、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对理论进行总结,保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借助理论知识将现实复杂问题有效解决掉。
2.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借助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与创客基地、 社会调研、科研立项以及社会课堂等相结合。 定期组织比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当中。
3.设置课程需要将应用型课程自身重要性彰显出来,使实践性教学比例得以提升。 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实际需求在第一时间对实践性课程的占比进行合理调整。 所以,院校还应致力于研、产、学的全面合作,在第一时间对人才实际需求加以把握,同时向课程建设进行及时反馈。
如今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时会遇到许多难题,同时并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标准规范,这使得教师没有可以遵循的方向,导致课程建设受到制约和影响。
当院校对定位层次加以明确后,自身建设应用型课程工作便愈发紧迫。 然而如今院校此项工作尚处在初期,还没有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因此该院校应该积极展开实践探索,并且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与创新,以便借助创新获得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良好示范。 其建设应用型课程的标准流程应该为:
1. 积极调研省内外与院校专业相关的企业,掌握行业实际需求、领域科技进步程度等。
2.合理制订培养专业人才的规划:结合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注重培养知识技能类人才,构成与普通本科以及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有所区别的规划, 同时结合培养人才的规划对培养目标加以确定,使相应建设标准逐步完善。
3.科学筛选职业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课程:在筛选职业本科院校应建设的应用型课程时,选择范围应该为核心专业的课程,应按照课程重要性及其特征加以明确。 许多专业以及通识类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稳定性、客观性,所以需要正视其规律,保证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并且借助教学内容、 课时的增加,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标准、质量的提升等途径使人才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设置考评标准时,应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全流程进行考评的占比增加。 创新考评形式的时候,应该把单一的考试转变成“考试+考查”的模式,即基于以往纸面考试综合考评实践成果、调研调查报告以及课堂整体表现等[5]。
此外,应用型课程应该与普通本科、高职培养人才目标有所不同:
1.严禁对本科课程标准进行照搬照用。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其展开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科教育,主要在于知识,着重培养教学型、研究性以及教研复合人才。 所以,相应课程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2.从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层面制定建设标准。 院校应该结合各个层级人才职业上的区别,以高职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为中心,制定并完善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的相关标准,继而使院校培养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与目标得以实现;
3.严格遵循原则标准进行建设。 建设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的相应标准,需要院校严格遵循相关原则,系统设计某专业应用型课程,并且着重将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列入其中;与此同时,院校还应遵照发展能力相应原则,将培养能力视为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的主要任务,经由不断积累技能和知识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所制定的标准应当合理超前、并能满足相应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 如此方能保证教学内容与技术、原理等得到及时更新。
除此之外,该职业本科院校还应持续强化专项课程建设的培训体系,借助公开课展示、专家讲解与报告、示范典型、交流经验以及剖析案例等方式,提升培训实效性以及针对性。 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首先,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和高职、普通本科相比有什么特点以及区别? 同时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都拥有哪些表现形式、定义、标准以及内涵? 其次,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考评系统如何制定? 再者,在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怎样有效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最后,如何充分表现出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课程相应成效? 综上所述, 院校应该借助培训学习将相关问题一一解决,帮助广大教师致力于课程建设改革、产教融合以及发展转型中, 使院校强化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 明确内涵建设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这对于学生整体发展以及专业课程建设水准的提升意义深远,院校必须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确保课程进一步建设,保证岗位需要和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等相符合,最终使自身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符合。
总体而言,院校以及上级领导部门应该注重并支持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工作,同时也要确保全校师生能够通过积极沟通将应用型课程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各大高校应号召全体教师致力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并且让其明确此项工作的意义与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的作用,最终在确保全院上下同心协力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应用型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