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的发展

2020-02-25 23:52李晓晓马晶玉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村庄融合发展

李晓晓 马晶玉

(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今,乡村城市化及工业化特征明显,使村庄农业发展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为探究村庄产业可循环发展的路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互促,“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乡村振兴的提出,为村庄“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指引新的方向和思路。乡村振兴视角下,必须深入探索村庄产业、村民、乡村社会及村庄发展间的关系,挣脱“三农”的枷锁进行研讨,坚守“人本”原则,方可在“三农”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1]。乡村振兴的实质即乡村现代化,是村庄经济社会层面的重塑。村庄发展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及农业农村现代化,驱动村庄经济可循环发展。同时,三产融合助力村庄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但仍需完善村庄空间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并将其作为村庄产业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实现产村融合。

“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我国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村庄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总体滞后,现阶段我国整体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化建制导致城市与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突出,城乡建设间的差距正在被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村庄城市化进程向来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形成阻碍,滞后的城市化水平遏制内需市场的完善,影响村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2]。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3]。

二、产村融合问题溯源

(一)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性缺失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科技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自然地改造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却仍然无法脱离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与牵引。村庄建设过程中在发展规模和建设方式等方面会受到地形的制约,对村庄产村融合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社会生活发展均衡性不足

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给村庄建设带来了诸多冲击,在外来文化、历史观念、宗教信仰等作用下,村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使村庄发展盲目效仿城镇模式,导致村庄传统肌理的丧失,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变得无所适从。因村庄产业发展中规划协调的缺位,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4]。

(三)传统文化壁垒明显,创新理念难以共融

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家族本位思想积重难返,农耕文化延续千年,村民具有深厚的土地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产村融合、三产融合的理念难以贯彻到村庄建设中去[5]。“家族本位”的农业思想还会影响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得村民利益难以保障,另外土地耕种周期的频繁调整,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阻碍村庄经济发展。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发展对村庄经营模式及发展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族本位”的传统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庄生态化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产村融合的进程被拖延。

(四)资金投入与投资结构关联性不敷

村庄公共公服及基础设施的供给亟需资金保障,鉴于村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致使村庄经济活力滞后,建设发展投资力度不。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重点村与示范村,并且倾向于经济基础设施,对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相对缺失,形成一种畸形的投资结构。

(五)管理制度欠缺,建设秩序混乱

健全管理制度是村庄有效建设的重要方式,目前村庄建设在管理方式与建设秩序层面仍需要提升。在村庄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政府对村庄规划具体实施缺乏监督,导致村庄建设与规划脱节。村庄干部层级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主要人员构成来自村镇服务站人员的协同管理,技术能力相对薄弱。

三、乡村振兴下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

(一)产业先导:以小见大,差异发展

相对于城市产业的集聚发展优势不同,城郊型村庄被城市产业竞争力所压迫,从村庄既有优势产业或具有对接城市优势市场的产业类型出发,从小而优开始,必要时进行有条件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承担与城市互补的部分服务功能,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1)打造 “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从主导产业形态方面出发,根据城郊型村庄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结合其资源条件,将城郊型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为农业型村庄、工业型村庄、旅游型村庄、服务型村庄类,实现“一村一品”的村庄产业特色[8]。其中,农业型村庄是指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村庄,发展农贸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并采用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主工业型村庄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小商品加工、特色制造业、手艺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村庄,采用产业集聚方式进行发展,形成特色“专业村”;旅游型村庄发展以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农业观光、人文观光等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建立一产和三产联动的机制,提供相应民宿、美食等服务的村庄;服务型村庄是指利用其交通优势和接近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发展特色商贸业、专业市场的村庄[6]。

(2)建立高度关联的村庄产业体系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由单一产业要素向多元产业要素集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单一产业一般会向前后向关联产业和侧向关联产业的方向延伸发展。因此,在历史过程中一直受到农业产业发展制约的城郊型村庄应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以农业、工业、旅游和工商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最终形成多方位、立体联系的村庄产业体系。

(二)空间应变:有的放矢,动态均衡

为了解决居住、农业、商业和工业空间杂乱,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被居住、商业等侵占,旅游、物流等新兴空间用地缺乏等城郊型村庄空间问题,提升城郊地区的土地价值,应重塑村庄空间结构,合理统筹安排产业、居住、公共设施、物流、服务和旅游等各类功能用地。

(1)打造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

城郊型村庄的空间往往包含农业、农产品加工、工业、旅游、住宿、购物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将侧重点放在以“有的放矢”的灵活处理方式应对产业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上,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公共设施、交通物流等其他用地[7]。因此,可将村庄空间进行分类别处理,分成产业服务中心、公建服务中心、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旅组团和生态组团,其中:产业服务中心和公建服务中心分别针对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两方面配置相应商贸、信息、培训、购物、学校等设施,形成自成一体的配套中心;产业组类型中的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工业等可进行空间集聚发展,其他如家庭手工业等可结合村民居住进行有机分散布局;居住组团可延续村庄原有空间肌理向城市有序靠拢;旅游组团则可结合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进行集中或分散布置。

(2)建立适度的空间功能融合方式

产村融合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相对集中、有机分散或两者结合:有机疏散作为适应大环境方面的空间策略,能够有效适应农业型与旅游型这两类以环境和农林地为依托的类型[8];同时,相对集中则能从集约经济性角度适应工业型村庄和部分服务型村庄(商贸流通)的发展要求。应根据产业与村庄发展的不同要求,采用“农业+旅游型”“农业+服务型”“工业+旅游型”“工业+服务型”“工业+农业+旅游复合型”的五类融合模式,实现空间主导功能与次要复合功能之间的融合问题,并施以适当的空间布局形态,确保产村融合空间的有机契合。

(三)网络互联:多维共建,互相提升

(1)优先发展乡村互联网平台建设

利用互联网开发平台的服务无限地域的特点,结合城郊型村庄自身区位交通优势,构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商业网络体系和社交网络体系,拓展村庄产业产品的营销范围和路径,建立“创意+产业+商业+互联网”模式及适应商家与消费者各自需求的“生态系统”,可通过手机 APP 软件淘宝等C2C 电子商务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QQ、微信等及时通信工具等互联网平台,将所有消费者和潜在客户联结到大的城乡网络平台之中,为农村产品及服务提供营销保障[9]。

(2)构建“三脉归一”的村庄特色生态网络

充分利用城郊型村庄现状的乡野原生态特质,在保留农田、山林、河塘、渠道等“乡野气息”浓重的生态环境要素基础上,构建绿脉、水脉和文脉“三脉归一”的村庄特色生态网络。其中,绿脉是指村庄内广阔的农田、山林、公共绿地等绿色基质,水脉是指贯通村庄内部的河流、池塘、水库、湿地、鱼池等水体,文脉主要包括农村风俗、古民居古建筑、历史遗迹、纪念广场等农村文化生态基质三者的贯通直接关系到整体生态网络的能否健康、合理地发展和体现农村生态特质的内涵。

四、乡村振兴下的产村融合生产营建策略

(一)培育优势产业

产村融合的关键是“以村促产、以产兴村、产村融合”,村庄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及高级化转型,能够提升村庄综合竞争力,增强村庄发展水平。产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发展过程需要依托产村融合理念,推进村庄产业集聚发展,在产村融合发展中寻求新突破,推进村庄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村庄发展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产业聚合发展

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具有活力的产业群体,所以,村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非特指优势主导产业,而是囊括依托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落实产业集群创导策略,相应整合关联产业及辅助产业,构成囊括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链。通常,村庄产业集聚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应结合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和特征,因村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产业发展的重心也会产生偏差,会历经主导产业集聚、关联产业集聚及要素创新集聚的过程。因此,村庄产业聚合发展策略应按照产村融合的趋势和要求,聚焦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产业上下游“嵌入”发展,为村庄产业链保驾护航。

(三)完善交通体系

村庄建设在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的基础上,仍需构建快捷、高效的产村联动交通体系,推动人性化村庄产业协作服务区的构建。因此,建立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产、村、景、人”融合发展的新型村庄,需要协调村庄产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拟定道路等级、功能及路网密度,搭建快捷的内部交通体系,并增强村庄与相邻城镇及周边村庄之间的联系。

(四)人文融合

随着村庄城镇化发展、互联网通讯技术创新、人居环境的改善及村民消费观念的调整,传统产业发展及布局的影响因素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交通设施及劳动力成本已非决定性要素,高素质人才、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等要素影响力日益增长。因此,在产村融合过程中应当增强对核心要素的关注,以便在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中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村庄的生态、文化、科技及服务等关键性要素的开发及运营,引领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主导向人文主导优化,从“产村互促”向“产村融合”转型。

(五)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产村融合不仅注重村庄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村庄区块功能提升,生活服务便利化等层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村民的需求加强公共服务及居住休闲领域的设施配套,优化村庄功能、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村庄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初级加工制造及乡村旅游几个层面,但往往由于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导致村庄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使村民对村庄缺乏归属感,不利于村庄健康快速发展。村庄需要在规划中打破以往的居住与生产相对分离的布局方式,构建产村高度融合的村庄体系,完善配套设施,使村庄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推进产村融合进程。

猜你喜欢
村庄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的小村庄
《融合》
村庄,你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