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作业变革

2020-02-25 22:44朱小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作业本词语

朱小花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关于作业改革,成尚荣说:作业革命必须进行,作业革命也可行。[1]笔者在“作业革命”中为改善“学生作业”扮演“学业负担”的角色,力求让语文作业产生“亲和力”。语文作业的“亲和力”指向儿童视角,探索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路径。在作业设计与策略评价中,通过加强学习主体的尊重与认同,创新调适作业参与中的能动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主动亲近语文的兴趣,让语文作业真正发生学习的意义。

一、“亲和力”源于尊重与认同

(一)唤醒学习主体意识

作业的来源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的给予,作业发生的意义一定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所以更应该成为学生求知的一种自需。因此,教师要努力跳出“教师布置作业”的惯性思维,把学习主体的驱动力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学生读《匆匆》时深有感触,就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作业契机自发而来,作业产生的学习意义自然发生,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作业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基于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帮助学生建构作业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是作业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赋予作业价值意义、功能意义与情绪意义,让作业活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工具走向人文,从批改走向对话,从评判走向欣赏,从学答走向学问,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的角色逐步转变为作业参与设计的首席执行者,让生动活泼的作业体现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师生的情感互动,是教师目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关注不同层级的需求

意大利教育专家Loris Malaguzzi 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传递了儿童的“一百”教育理念: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有价值。[2]在学习环节的作业中,儿童也不应该是工厂流水线里的产品或者模型,整齐划一地接受同样促进思维发展的训练。当下,不少作业以深度理解性学习为要义,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例如,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颇受欢迎。在教师的指导下,中高年级有部分学生能用思维导图梳理《爱之链》人物关系,理清《火烧云》结构写法,还能根据收集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其他辅助资料,设计作者关系图。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存在客观差异,特别是小学生,在理解、思辨、推理、验证和应用等更为复杂、层级更高、更具综合性的学习和脑力劳动中,困难学习群体面对这类作业的客观畏难现象不应该被忽略。思维导图是否适合学生中的“每一个”,值得思考与改良。“让会飞的学生飞起来,会跑的学生跑起来,只能慢慢走的学生也能幸福地走起来”,从作业意义出发,不同群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各有所得,和谐发展。

(三)赋予仪式感认同

学生作业随手乱放、卷角破边、污秽不堪、书写不认真的作业问题,更多的是作业情绪的体现。如果对作业赋予仪式感,让作业的发生与学习意义在一个瞬间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每个新学期发放新课本和新作业本的时候,可以精心设计“新作业本见面仪式”,让学生们在首页用图文写写与新本子见面的感言和激励性话语,并适时组织学生参与“作业管理公约”设计和颁布执行。这样的语文作业仪式,还可以延续到作业本用到最后一页时的“告别仪式”,让学生写首小诗,发表收获感言与告别话语,教师也神圣地盖章鉴定一番。这样的作业本,寄托着学生个人的印记与色彩,记录着学习成长的点滴收获,成为学生自己情绪、态度、愿望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学生建立起对作业本的价值认同、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

二、“亲和力”赋予能动与体验

(一)从“朗读”到“朗读者”

“有感情朗读课文”成为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题的首要学习要求。“言为心声”,朗读作业作为语文学科常态化作业之一,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呢?笔者一改之前家长和学习小组长双线落实朗读作业检查反馈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文一读”朗读者群。每天群里书声琅琅,学生朗读接龙,互相比较、互相点赞、互相学习。除了读课文,还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也分享和父母一起朗读的亲子作品,活泼泼的生命在朗读的世界里有了最美好的相遇。从“朗读”到“朗读者”的角色转变,从被动的被要求的作业,到主动地想分享的作业,新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充分体现语文作业的人文性。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完成作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的作品,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辛勤之作能被他人所接受、所欣赏。作业主动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过程。完整的教学,不应当只是学科本身的学习指导,作业更应该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一片天地。

(二)从“听写”到“百词赛”

听写的传统做法是教师读、学生听记。在小学阶段,词语听写是语文听写作业的起点,主要检测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把好阅读写作基础关。有效的词语听写方式,不应当只是单独由教师按部就班地一个词一个词念出来,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写出来。例如,学习《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可以对“即使、横七竖八”等考试出现的高频词进行多次听写:第一次我读词、你写词,第二次我读意思、你猜写哪个词语,第三次我说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你来写这个词。这样变着花样听写,对一些容易出错的高频词进行训练,既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考察对字、词的识记和掌握,有效提升听写词语的效果。学期末对全册的词语进行梳理,受“央视汉字听写大赛”启发,班级开展“百词赛”,把一学期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分类,采取“听词意写词语”“看图片写词语”“反话正说写词语”等不同方式,分场比赛,比赛结果根据书写、速度和正确率评选表彰“百词王”。从只是单纯的“听写”到“百词赛”的调整,这样的作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化词语理解和运用的路径,有效地让听写更深入童心。

(三)从“习作”到“创作”

除了朗读、听写,习作也是语文的常态化作业。面对习作,学生往往咬着笔头,愁眉不展地在作文本上一个个码字、点字数。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将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3]怎样摆脱这种艰苦的任务感,唤醒学生主动交流的表达内需?外因来讲,离不开教师的激励导向和给予实践体验的机会。如果在习作中能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完成的习作不仅给是教师看的,还有其他读者也会看到,从而认识到习作是自己与读者沟通的一座桥梁,那么习作的学习意义就会被激发显现出来。因此,教材单元习作、每周周记和课堂小练笔,作为学生笔头训练的契机,不应该只停留在反馈作业效果、打分评价的传统认识上。每一次动笔,都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创造有价值的积极期待,在经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分享的时刻,享受一次心满意足的收获。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站在儿童立场,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意义是从儿童视角的学习机制,解读当前作业改革的方向。这种方向,有助于点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渴望,语文作业从此可以变得感性、变得有“亲和力”,从而真正发生学习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亲和力作业本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作业本
作业本里的故事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