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①

2020-02-25 09:40时晓红
关键词:书社黄山合肥

时晓红

( 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250014 )

所谓“官箴”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体现为政者道德与操守的文化,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吏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而官箴文化又是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传统官箴文化在中国古代起到了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引领官场良好风气、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和监督官员的自身道德修养的历史作用。

中国传统官箴文化的主体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基本一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对当今官德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其合理内核有着丰富的且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告中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②,这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的传统,历来都讲‘为政以德’‘守土有责’,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③这既是对当前我国官德建设的重要指示,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所以,研究中国传统官箴文化既是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一、中国传统官箴文化的发展轨迹及走向

中国传统官箴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官箴王厥”到“官吏自箴”,其发展进程漫长、曲折而反复。中国的官箴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商代的《小人之攸箴》是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官箴文献,其内容是反对盘庚再次迁都,箴谏对象是商王盘庚。(1)裴传永:《先秦时期官箴文献考论》,《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虞人之箴》则是周代传世官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篇,作者为周代史官辛甲,主要内容是规谏周王节制田猎,规谏对象是周武王。(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38-840页。由此可知,早期的官箴呈现“官箴王厥”的特点,箴谏对象是君王。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成为西周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目前所知,春秋时期的箴文仅有《耄箴》与《勤箴》两篇。《耄箴》系春秋早期卫武公为鼓励臣下直言进谏而作(3)左丘明撰、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4页。,《勤箴》系春秋中期楚庄王为告诫楚国国人而作。(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9页。1973年,在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发现了战国末期在秦国出现的官箴文献《为吏之道》,从“正直”“慎谨”“毋私”“微密”“毋苛”“忠信”“清廉”“善行”“恭敬”等方面论述了官吏应遵守的行为规范。(5)王辉、王伟编著:《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260-261页。凡此种种,都显示出官箴形态开始出现从箴君到箴臣的变化。

两汉时期,官箴发展出现了儒学化倾向。硕儒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后崔驷及子瑗、临邑侯刘马匋马余又增补十六篇,胡广复继作四篇,文辞典美。“乃悉撰次首目,为之解释,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6)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11页。对不同官职提出不同的要求,官箴内容由宽泛到具体,职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专业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的官箴有:潘勖《符节箴》、温峤《侍臣箴》、王济《国子箴》、潘尼《乘舆箴》(7)刘勰著、黄叔琳注:《文心雕龙》,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9页。,及梁武帝萧衍《凡百箴》(8)张溥编、吴汝纶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3页。、北朝王褒《皇太子箴》等。由此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箴君”的传统影响力还在,官箴形态呈现出箴君与箴臣同时存在的形态。

隋唐时期,官箴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首次出现了帝王专为臣僚制定的官箴书,即武则天所作的《臣轨》。《臣轨》从不同方面对为官者提出了行为标准与规范,是官箴文化发展历程中强化“箴官”色彩的一个里程碑。唐玄宗《令长新戒》则是唐代“君箴臣”的代表作,专门针对县官这一群体作官箴,要求他们革除旧弊,维新政事,教化风俗,体恤贫苦,劝农养富,勤劳躬亲,最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良臣”。(9)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一部·第一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521页。《令长新戒》还被刻为铭石,立于衙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官箴在总体上演变为帝王约束告诫百官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的官箴文化颇有君臣互箴的色彩。除前述君主作箴劝诫百官外,百官也作箴以谏君。隋代大臣戴逵作有《皇太子箴》(10)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唐初中书省官员张蕴古上《大宝箴》以讽唐太宗,吏部郎中柳公绰上《太医箴》以讽唐宪宗,李德裕上《丹扆六箴》以讽唐敬宗,杜希全作《体要》以规谏唐德宗。(11)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杜希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21页。隋唐时期在“箴官”主体下之所以会出现君臣互箴的特色,一方面是唐代政治生态相对良好,另一方面是“官箴王阙”的遗绪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官箴文化呈现“官吏自箴”的特点。初步统计,宋代官箴书有十余种,(12)彭忠德:《古代官箴文献略说》,《文献》1995年第4期。如吕本中的《官箴》、许月卿的《百官箴》、李元弼的《作邑自箴》、陈襄的《州县提纲》、朱熹的《朱文公政训》、真德秀的《西山政训》、张镃的《仕学规范》等。(13)《官箴书集成》收录:陈襄:《州县提纲》一卷,李元弼:《作邑自箴》十卷,吕本中:《官箴》一卷,胡太初:《昼帘绪论》一卷,许月卿:《百官箴》六卷,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页。这些官箴书的创作者均为官员士大夫,所规诫对象则是文武百官。一些地方官甚至主动将官箴刻为铭石立于衙署堂前,“官吏自箴”的特点已经形成。

明清时期是官箴书创作的集大成时期,形成了官箴文化的巅盛之态。(14)时晓红、唐百成:《官箴书在晚明的发展流变》,《齐鲁学刊》2018年第6期。官箴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达数百种。明代官箴书以吕坤的《实政录》对后世影响最大,清代代表性的官箴书主要有:李容《司牧宝鉴》、黄六鸿《福惠全书》、陈弘谋《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徐栋《牧令书》、刚毅《居官镜》及田文镜、李卫奉雍正帝令所撰《钦颁州县事宜》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还涌现出专门以胥吏和幕僚为规诫对象的官箴书,如汪辉祖《学治臆说》《佐治药言》、万维翰《幕学举要》、李庚干《佐杂谱》、庄某《长随论》等(15)陈伟:《清代官箴文化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这使得官箴书的箴诫对象再次扩大,由单纯的“官员”群体扩展至“书吏”“幕僚”“杂役”“长随”等人员。

宋元明清时期,官箴形态定格成为“官吏自箴”,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与传统中国的政治生态、思想形态以及社会变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中国传统官箴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官箴文化的发展走向。官箴文化的第一个发展走向,是由讽谏君主的箴文变成了百官恪守的戒条。这个变化是汉代官箴儒学化的直接后果。“独尊儒术”后,儒学与封建君主专制结合在一起,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官箴出现了逐渐由臣子谏讽君主演化为君主告诫臣子或儒臣告诫其他官员的情况。官箴文化的第二个发展走向是从单纯的道德说教到务实性的经验介绍,再到吸纳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体。汉唐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针对官员进行道德说教;到宋元时期,官箴书的内容以从政经验、政务指导为主,或人际关系,或刑狱诉讼,或钱粮征收,针对性极强,如张养浩的《庙堂忠告》囊括了为官从政的方方面面,被称为入仕指南。(16)仝晰纲:《张养浩〈三事忠告〉的现代价值》,《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宋代理学取代汉代经学的结果,与儒学发展进程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不无关系。到了晚明及清代,官箴文本融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混编公牍文书,组成了新式文本,成为更加实用的行政教科书。官箴文化的第三个发展走向是,其针对范围由高层官员扩大为包括书吏、杂役在内的一切从政人员。唐宋以前的官箴,主要是针对高层官员。到明清时期,官箴针对的范围扩大为县级以下官吏,一些地方胥吏也成为官箴告诫的对象。明清时期儒学群体从单纯的社会精英下移到普通民众,儒学呈现出了平民化、大众化的趋势,这种儒学发展的走向直接推动了官箴针对范围的层级下移。

二、传统官箴的类型

中国历代官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人对传统官箴的分类不尽相同,各有表述,这是由于各自的分类标准与所显重点不同。如高成元将官箴分为记语录体、概论体及类书体(17)高成元:《官箴的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是强调体裁形式;如李玉阁将其分为皇帝御制、官员私撰对以往官箴的辑录、续编等,(18)李玉阁:《试论明代官箴勉廉》,《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则是侧重强调编纂者身份;而周保明所主张的道德说教型、专业技术型、案例辑录型、从政经历型、档案实录型等(19)周保明:《明清官箴文献论略》,《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 2期。,实际上强调官箴内容,其中同时掺杂了其他分类标准。再如法国学者魏丕信将官箴文献分为官箴(狭义)、指南与公牍三种类型(20)[法]魏丕信著、李伯重译:《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与中国行政文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此种分类是出于综合考虑的结果,而非某一标准。但正因上述情况的存在,今人一般对传统官箴类型的表述往往穿插多重分类标准,而略显随意性与模糊性。实际上,有关传统官箴的分类问题,应根据官箴自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进行较为系统与明晰的区分与表述。故本文将中国传统官箴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型:道德说教型、从政经验型(入仕指南型)、帝王御制型、言行辑录型、公牍选编型和综汇融合型。

(一)道德说教型

道德说教型官箴书是中国传统官箴的主体。隋唐以前的官箴以“箴文”为表现形式,箴文是一种以规劝告诫为主的文体;先秦时期的箴文,多以历史教训为鉴进行说教,内容重在阐述为政之道。如《虞箴》以后羿贪恋田猎、不恤百姓而导致灭亡为例,规谏周成王节制田猎、关爱百姓。汉代“独尊儒术”后,箴文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箴文的内容侧重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官德,强调官员自身的道德素养,说教的重心由为政之道嬗变为为官之德。隋唐以后的官箴受此影响,道德说教的色彩依旧浓厚。如唐代武则天的《臣轨》有《至忠》《守道》《公正》《廉洁》等篇章,明代徐榜的《宦游日记》有《秉公》《训廉》《训勤》等篇章,都是道德说教的经典之作。总的来说,道德说教型官箴主要是针对从政者的为政品行、职业素养和个人品德等方面进行说教,企冀官吏群体通过接受说教,塑造为“有德”之官。这种说教型官箴,对官员品格塑造和营建官德建设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从政经验型(入仕指南型)

从政经验型官箴书常见于宋明时期,是指官吏士大夫依据个人在从政中形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方法所撰写的官箴书。其内容重在人际关系与政务操作,表达或教导相关的原则规范、注意事项及办事方法等,具有劝诫与教授双重目的,与“道德说教型”官箴书相比,更为凸显方法性、务实性、具体性及实践性。(21)唐百成:《晚明官箴研究——以〈官箴书集成〉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代表性官箴书有宋代陈襄《州县提纲》、元代张养浩《三事忠告》、明代吕坤《实政录》、佘自强《治谱》等。此类官箴书的内容多细致、具体,有可操作性,尤其对缺乏办事经验的新任官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入仕指南与行政手册,因此,又习惯称之为“入仕指南型”。如佘自强的《治谱》一书,涉及初选赴任、待人处世、钱粮税务、社会治安、司法狱政等从政施政的方方面面,是从政者官场应酬、施政执法的重要参考读物。(22)佘自强:《治谱》,明崇祯十二年呈祥馆重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经验总结和传承,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官箴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达到立足当下、审视过去、烛照未来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从政经验型官箴含括了许多中国古代长期积淀的政治智慧。

(三)帝王御制型

帝王御制型官箴书是由帝王撰写或主持编纂,相比于官员自撰的“从政经验型”“帝王御制型”往往有一定的法律效能,具有强制规范的属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劝诫。如武则天《臣轨》:“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准绳”(23)武则天:《臣轨》,佚存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页。,唐玄宗《令长新戒》是专门针对县级官员所作,被刻石立于衙署,时时警戒。明宣宗《御制官箴》:“凡中外诸司,各著一篇,使揭诸厅事,朝夕览观,庶几有儆。”(24)朱瞻基:《御制官箴·圣谕》,国朝典故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47页。再如由清雍正主持、田文镜等撰的《钦颁州县事宜》,内有“圣谕条列事宜”“圣谕条列州县事宜”等条目,(25)田文镜:《州县事宜》,清道光八年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661页。以帝王圣谕的形式颁发全国,文武百官依照执行,这已经超出了单纯劝诫的范畴,具备了强制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官箴的制度化特征。对官吏群体而言,官箴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自律层面,而且具有了强制规范的性质,为制度监督奠定了基础。

(四)言行辑录型

辑录型官箴书多辑录先儒前贤的嘉言懿行,多从儒家经典和前人所论中摘录为政之道和为官之德。此类官箴书多见于明清时期,如明代彭韶辑编《政训》采掇《朱子语类》中论政之语。(26)纪昀、陆锡熊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34页。明代杨昱辑《牧鉴》,“是书以经史百家之言有关政治者,裒辑成帙……上述经传,中纪古人政迹,下摭儒先议论。”(27)永珞等撰:《四库家藏·子部典籍概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799页。再如薛瑄的《从政录》多为从政名言和警世之辞;王天锡的《官箴集要》辑录了自古以来儒家典籍和其前官箴书中的名言名句。还有一些辑录型官箴附有注解和心得,如清代陈宏谋的《从政遗规》除采录先贤言论外,还有个人的按语。清代隋人鹏的《治镜录集解》则是对张鹏翮《治镜录》的集解之作。言行辑录型官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官箴的内容,特别是对先儒前贤嘉言懿行的辑录整理,整合了中国传统官箴的精华,对弘扬和光大优秀官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公牍选编型

公牍选编型官箴书,即官箴书直接收录官府档案作为内容,这些档案包括告示、榜文、移文、手训、报告、批词、判词、碑记、田记、条约等。此类官箴书出现于晚明时期,如明代刘时俊的《居官水镜》,其内容包括《批词类》《公移类》《告示类》《禁谕类》等公牍,多为作者在知县任上所撰写的文书选编。明代江东之的《抚黔纪略》,包括《右文田记》《开河檄》《募兵防守榜文》《黔中手训》《恤隐局谕》等多条公牍,多为作者巡抚贵州任上所撰。此类档案选编不仅树立了一种官方文书的书写典范,也可以让施政者从中体会与学习公牍撰写者(发布者)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为广大基层官吏群体提供了学习的样本,起到了垂范作用。

(六)综汇融合型

综汇融合型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官箴内容(大致可理解为“从政经验型”与“道德说教型”),融合专业知识,如法律条文、法医鉴定、公文套式、礼仪规范等知识,或混编公牍文件等所组成的新式文本。如明代苏茂相辑 《大明律例临民宝镜》,及清代潘杓灿的《未信编》,黄六鸿的《福惠全书》。第二类是指丛书汇编型,如明末官员的重要读物《官常政要》共收录了29部文献,文献种类包括传统官箴类、文告套语类、法律解释及运用类、法医类、礼仪类等。此类官箴书主要出现在清代,逐步走向了行政百科全书模式,起到了官箴集大成的作用,优胜劣汰、综汇融合,是官箴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传统官箴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讲,中国传统官箴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虽不乏其糟粕,但从总结经验、借鉴传统的视角看,它有着一定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吏制是社会治理结构的主体机制,治国先治吏,为官先立德。古代官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且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其中蕴涵的治国理政智慧对当今官德建设和官员的官德修养具有借鉴价值。

(一)人格塑造与官德建设

为官要有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为国为民的个人品格与为政操守。若能塑造良好品德,坚守个人操守,也即达到了“不想腐”的目的。道德说教正是中国传统官箴的主体,官箴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有关官德培育的内容,正所谓“操守者,仕之主帅”(28)不著撰者:《初仕要览》,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9页。,强调为官操守乃从政之本。战国末《为吏之道》中提出为吏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29)王辉、王伟编著:《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260-261页。武则天在《臣轨》中提倡公正、诚信等官德,“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矣”(30)武则天:《臣轨·公正章》,佚存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2页。;“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31)武则天:《臣轨·诚信章》,佚存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0页。。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将官德概括为“清”“慎”“勤”三字,即清廉、慎言行、勤政。《薛文清公从政录》中提出“居官七要”曰:“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32)高成元:《官箴的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明末官箴书《初仕要览》言:“爱民者,政之先也。”(33)不著撰者:《初仕要览》,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30页。清代陈宏谋《从政遗规》中极力提倡节俭,“俭,美德也。余谓仕路诸君子,崇尚尤急。”(34)陈宏谋辑:《五种遗规·从政遗规》,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第411页。诸如此类,历朝历代官箴书不胜枚举。

当然,这种个人品格的塑造是以整个官员队伍的官德管理为基础的,没有良好的官德建设,也很难培育出高尚的个人品格。传统官箴中蕴含着丰富的且优秀的价值与品质因子,为今天建设良好的官德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思想源泉。这些价值理念、道德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尤其应该得到传承与弘扬。

(二)警示为先与预防机制

在官吏队伍建设过程中,对违纪犯罪行为的惩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除上述对人格塑造进行正面说教外,传统官箴还会对官吏采取警示告诫与劝勉奖励双管齐下的方式,预防其贪腐堕落,其中又以警示告诫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既有“不敢腐”层面,也包括“不想腐”层面。如《臣轨》以强烈语气警示臣子处世要慎密:“夫不慎于始,则祸成于末,虽终身积悔,其可及哉!”(35)武则天:《臣轨·廉洁章》,佚存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3页。

再有警示其廉洁与德行:“夫不义而处富财,必招却夺之患,无德而居高位,必践倾危之灾。”(36)武则天:《臣轨·廉洁章》,佚存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5页。明代徐榜《宦游日记》将宦者廉洁与女之贞洁同等看待:“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37)徐榜:《宦游日记·训廉》,泾川丛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381页。吕坤《实政录》中针对有司乱抽税,对其严厉警告:“本院原有禁约,但有违犯,定行挐问追赃。毋悔!呜呼!”(38)吕坤:《实政录》(卷一),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13页。《初仕要览》更是列举了贪腐官吏的惨烈下场:“有遗臭乡里,唾骂及父母者,有贻辱于子孙,至不敢认己祖者。念及于此,何以贪为?”(39)不著撰者:《初仕要览》,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31页。除采取警告方式让其有所忌惮外,官箴书也多以勉励鼓舞的方式以期官吏做好本职工作,预防贪腐。如《实政录·明职》屡屡强调尽职尽责可得奖励、升迁,“有一好官,自然荐拔,自得优升”,并列举实例,树立榜样,“近见一二佐贰,既能洁己,又肯惠民,本院深所爱重。各官勉乎哉!”(40)吕坤:《实政录》(卷一),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21页。清人刘衡在《庸吏庸言》中采用“许以授官”的方式劝勉书吏守法,“期满之日,例准考职授官,理宜守法”(41)刘衡:《庸吏庸言·劝谕书吏告示》,张希清、王秀梅主编:《中国历代从政名著全译·官典》(第四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还列举了明代徐况从吏员到名臣的事例以激励。《宦游日记》论述了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劝勉官员厉行节俭。传统官箴的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在预防贪腐的问题上,既要对广大干部时刻给予警示、告诫,陈明利害,又要给予正面鼓舞、疏导,尤其要优化考评及升迁机制,以助他们激发热情,树立信心,为其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三)弊病揭露与制度监督

官员的个人操守与官德建设固然重要,但制度层面的监督体系也不能忽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上看,传统官箴重在强调官德自律,而对制度监督笔墨较少,这当然也是由“官箴”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但传统官箴对当时的“现实弊病”与吏治腐败有较多揭露与剖析,虽时过境迁,古今不同,但仍有较多类似问题在今天依旧存在,传统官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昭示,自我警醒。如《初仕要览·爱民》言:“多爱民之言,心怀剥民之毒,笑刀腹剑”(42)不著撰者:《初仕要览》,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30页。,这在当今也十分常见。《实政录·明职》揭露库官之弊有三:“重收以苦纳户,轻放以苦支人,暗盗以亏公帑”(43)吕坤:《实政录》(卷一),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13页。。《治谱·到任门》指出了官场上的互相推诿现象:上司行文,户、礼二部便互相推诿。再有官员借办事之机索取钱财,等等。

《州县提纲》中揭露亲朋好友常借从政者之势谋取利益:“士大夫闲居时,亲戚追陪,情意稠密,至赴官后多私贩货物,假名匿税,远至官所以求售”(44)陈襄:《州县提纲》(卷一),四库全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2页。。《福惠全书·凡例》概述了各个领域施政存在的弊病:“如钱粮征比,弊在朦混,即于朦混剔之”;“如编丈丁田,弊在隐漏,即于隐漏剔之”;“如人命弊在假捏,盗逃弊在诬扳,即于假捏、诬扳剔之”;“如保甲弊在骚扰,赈荒弊在虚冒,即于骚扰、虚冒剔之”(45)黄六鸿:《福惠全书·凡例》,清康熙三十八年金陵濂溪书屋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16页。。传统官箴对官场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既有益于当代干部的自我警戒,也对我们从制度层面完善监督体系具有启迪意义。查漏补缺,具体针对,防范与规避各种陋规及腐败现象,以完善“不能腐”的层面。

(四)为政艺术与施政技术

官员在从政理事时,既要坚持官德原则,又要讲求为政艺术、办事方法。清人汪祖辉曾强调,刚则易折,柔则易暗,应刚柔相济。不可优柔寡断,亦不可刚愎自用。(46)常万里主编:《官箴智慧》,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黄六鸿也言道:“一事有一事之法”,“善行其法,务在剔弊而兴利”(47)黄六鸿:《福惠全书·凡例》,清康熙三十八年金陵濂溪书屋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16页。。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相济,掌握一定的办事方法,才有可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使政务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传统官箴有许多人际交往的经验智慧。吕本中《官箴》言:“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48)吕本中:《官箴》,百川学海景刊宋咸淳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99页。如事上司,明代官箴书《居官必要为政便览》认为,见上司不要有慠态,亦不可至亟奉承。佘自强《治谱》中提到,见上司前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上司问及,便随事问答。”(49)佘自强:《治谱》(卷九),明崇祯十二年呈祥馆重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71页。如何与同僚相处,宋代陈襄《州县提纲》认为,同僚不和多因彼此积蓄矛盾,一旦爆发而伤和气,“不可不察始至,须明以此相告,语凡有嫌疑,宜悉面白。”(50)陈襄:《州县提纲》(卷一),四库全书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1页。清代陆陇其《莅政摘要》中视同僚“犹兄弟也”,唇齿相依。元代张养浩强调“以礼下人”。如遇豪强势族,“平日易气处之,不可受其笼络挟制,亦不可故意窘辱”(51)不著撰者:《新官轨范·词讼第九》,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750页。。此外,传统官箴还提及避嫌疑、居宠思危、谢绝恭维奉承等,这些处世经验在今日看来都颇具价值与借鉴性。

在事务处理上,官箴书也有丰富的智慧资源可供借鉴。如吕本中《官箴》中说:“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52)吕本中:《官箴》,百川学海景刊宋咸淳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98页。张养浩《庙堂忠告》言:“事固有声,虚以钓实……疑似之间,不可不察……权以济才,随宜应变”(53)张养浩:《庙堂忠告·应变第八》,民国上海涵芬楼景刊元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39页。。《初仕要览》提倡勤理政事,但又强调事分轻重缓急,“精爽胜政,兼缓急轻重而理之,稍不能兼,择重急者先。”(54)不著撰者:《初仕要览·勤政》,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0-29页。《治谱》建议新任官员选择易小之事先处理,以便树立威信,“盖易而小者,顷刻可发落十数起,人自见其神速。”(55)佘自强:《治谱》(卷四),明崇祯十二年呈祥馆重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111-112页。

官箴书还有许多针对具体政务操作实施层面上的经验方法。如见形察影法、秘密调查法、突击调查等破案方法;隔离审查、往复参错、揣摩心理、审大招妙法等审案技巧;离间盗伙、截杀法等抓捕方式,以及钱粮税收方面的自报法、自审法、投柜法、朝四暮三法等施政技术。这些方法技术不一定都适用于当今的政务处理,但其中蕴含的经验智慧仍可资借鉴。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

传统官箴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官德自律、制度监督等反腐倡廉层面,也不仅是为政艺术、实施技术等经验能力的层面。从宏观层面来说,传统官箴所蕴藏的思想、经验对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都有一定的启发思考与价值借鉴。如吕坤《实政录》与佘自强《治谱》都有极其强烈的“民本”思想,整本官箴书处处可见“爱民”“重民”,众多规范、告诫、建议都围绕“爱民”的基本目的而展开,正所谓“宇内之重,无重于民生矣”(56)吕坤:《实政录》(卷二),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40页。。张养浩《牧民忠告》也言:“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57)张养浩:《牧民忠告·民病如己病》,民国上海涵芬楼景刊元刊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10页。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当代仍然是治国理政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具体社会保障方面,陈襄《州县提纲》中即有劝告父母官做好“赡养乞丐”“收抚遗弃”等工作,《居官必要为政便览》主张将乞丐一律收入养济院:“道路乞丐之人,不论老幼笃废,如果无依即与付收养济院”(58)不著撰者:《居官必要为政便览》,《礼类》,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63页。。《实政录》主张有义士善人收养鳏寡孤独者,授予其乡约记善、牌匾冠带、乡饮酒礼等荣誉。诸如此类社会政策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现当代,但仍不失为一种历史参照。

官箴书还十分重视社会医疗健康问题,如《实政录》主张,主管部门官员应对行医者进行严格要求与资格考核,充分保障医疗经费,并密切掌握本地疫情。在教育问题上,《实政录》将教育成败上升到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高度:“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世道之衰”(59)吕坤:《实政录》(卷三),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473页。。在社会治安问题上,《实政录》深刻地分析了盗贼兴起的根源,将其概括为饥寒所迫、游惰闲散等六大因素,提出化盗、恤盗、防盗与捕盗四层机制相互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颇具合理性与可实施性。《治谱》则分析了五类人群易破坏社会秩序,应多加防范。《实政录》还十分注重生存就业问题,主张官府解决有房无地、房地俱无,或无业而受饥寒者的营生。责令里长等对上述人群“各开处法”,“某人其才堪以何用”,无处法者,进入贫民册。(60)吕坤:《实政录》(卷四),明末影抄本,收入《官箴书集成》(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514页。官箴书还含有丰富的司法观念及精神,其中不少思想都对当代司法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依法审判,追求司法效率,事、理、律相结合,慎用刑法,禁牵无干之人,重视口供,重视司法档案等。

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探索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这些正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来源与基础,所以,客观地历史地多角度地看待包括官箴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利用,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文化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现实相协调,是我们当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书社黄山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黄山日落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齐鲁书社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