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迪 牛余凤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从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到蒸蒸日上的和平年代,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始终持之不渝地重视青年发展,寄予青年人振兴中华的期愿。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已经扬帆起航,更需要凝聚青年的智慧,发挥青年的力量,挑起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教育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青年的人生旅程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紧抓青年教育工作毫不松懈,形成了青年教育工作的新观点和新论断,为青年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历史: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历史和实践证明,国家民族昌盛繁荣、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这都离不开一代代有志青年的奋斗拼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青年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1]。1919年,中国青年就以爱国者的身份走到时代的潮流前面,通过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等形式来掀起爱国的热潮,以此之后马列主义犹如雨后春笋传播中国大地,中国的旧民主主义时代正式宣告结束。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一离开一个个有志青年的参与。正是广大青年的奋勇斗争,我们的国家才逐步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面貌,一步一步在历史舞台上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青年为国家和民族注入更为强劲的力量,美好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仍然需要有志青年的拼搏奋斗。
(二)现实:青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是充满活力的,前途光明无限。青年是最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仅能主动、积极地适应这个变化飞快的社会,也凭借着微薄之力影响着社会。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全球共同追求的梦想,但事实上,很多不稳定性因素仍在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透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际贸易摩擦冲突不断。政治上,推行“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肆意控制、干涉和侵略他国,造成地区的混乱和恐慌。在此背景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要对外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青年一直以来都是时代的脊梁,要打破被动保守的僵局,开创美好新局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干劲、焕发精神,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三)未来: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的、有关我国社会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这个论断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肯定,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差距悬殊,政治民主有待完善,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社会民生问题突出,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新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当代青年一代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2]。在这关键性的时刻,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股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最好舞台。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依靠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要创造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生活,必须依靠充满活力的青年人;要开创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宏伟局面,必须依靠踌躇满志的青年人。
(一)培养什么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志青年是不同时代党和国家青年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
1.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凝聚力的体现,是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共同的理想信念都是保证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广大青年而言,理想信念根本上关涉着广大青年“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杂化、西方意识形态输入多样化的背景下,青年的理想信念极易发生偏差,出现模糊和消极的观点,阻碍青年的健康发展。青年代表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有切实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使广大青年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将自己的成长成才的方向统一到社会主义上来。
2.有扎实的知识本领。广大青年将来要走进社会各个领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都是立业的重要前提。要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4]因此,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具备扎实的知识本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领域的视野,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单纯的理论学习犹如纸上谈兵,真正的求知方法是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既在学习理论中体会书本中真理,又在实践中使书本真理得到验证,加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和亲身实际操练,不断增长自身的才干,努力成长为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3.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的背后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于是为社会进步发展奉献青春是青年阶段必须承担的责任。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这弯道超车奋力敢追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需要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重任,在火热的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以昂扬的精神、踏实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奏响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
(二)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教育观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实践中要传递给广大青年的主流思想观念,是确定教育方法的重要依据。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向往,信念则是人们为目标不懈奋进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是在实际行动中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理想则是想要到达的目标。理想信念是人们不甘于现状,为了实现目标拼搏奋进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理想生动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补全青年精神上的钙,坚定青年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理论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了解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正确看待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坚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认同和高度信赖,为实现崇高的理想目标努力奋斗。新时代,广大青年人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不惧艰难险阻,朝着远大目标不懈努力、勇往直前,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引导和驱动下展开。所谓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主体为满足需求,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它包括人的欲望、愿望、需要和利益等等。事实表明,不管是个体的人还是处在群体的人,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不同的领域进行活动,背后总是有相应的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规定着人们应当坚守的共同价值取向。“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功力主义思想盛行,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提供引导和价值判定标准,广大青年就容易在各种眼花缭乱的现象面前失去选择能力,甚至无所适从。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促使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当代青年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接纳,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就的汇聚和升华,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上博大精深,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无不尽在其中。加强青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指要充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拓青年文化视野,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因此要充分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的资源,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凝练、重构和升华,发掘其现实价值,找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引导青年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4.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任一时代的道德规范都是特定社会统治阶级对人们行为要求的总和,潜在地规范着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它沉淀着习俗、礼仪、准则、规矩等规范因素,要求特定范围的主体遵循。当然,道德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虽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思维活动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道德规范制约着广大青年的个体行为,引导广大青年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科学的善恶评价,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结构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除此之外,道德规范还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予以否定,形成普遍统一的道德范式,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总之,要把培养青年的而基本道德规范作为青年教育的任务之一,强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激发道德需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历史的传统美德,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塑造高尚道德形象。
(三)为谁培养人。我国独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6]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人才问题关乎着国家兴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青年一代加强自我教育。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更离不开青年个人的自我教育,要想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青年首先要调动青年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青年教育的重要一环。如果缺少了自我教育就难以达成教育目标,青年也难以成长为真正独立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青年在日常学习中,保持浓烈的求知欲,不仅要学习好该阶段的专业课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相应主题教育活动,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青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击队,青年一代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重担,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自觉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二)家庭成员营造优良家风。家庭是见证每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影响个人成长成才最直接的因素,一个在具备良好家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积极健康的有用之才。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年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父母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同志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他曾说从父亲那里继承和吸收的高尚品质有很多,身上的许多品质和习惯都深受父母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之中,父母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次,优良家风建设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古语曾言“家和万事兴”。家庭中的成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相亲相爱、互相尊重、相互理解,营造一个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广大青年能够塑造起积极健康的性格。
(三)学校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课堂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获取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7]。首先,学校办好思政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地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地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理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真正发挥思政课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其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引导作用,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六个方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政治应当正确、情怀应当深刻、思维应当创新、视野应当宽广、自律应当严格、人格应当正派。最后,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育人法、分层全员育人法,开拓第二实践课堂,引导使用新媒介新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党和政府发挥协同作用。关爱青年、帮助青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做的事情。首先,党和各级政府都必须充分信任年轻人,充满热情地处理青年人的问题,积极领导青年,多给年轻人表达看法的机会,倾听广大青年的需求,为大多数年轻人创造才能、提升能力提供宽广的大舞台。其次,党和政府共同努力,在青年教育工作方面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坚持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为青年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再次,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为青年人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从而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与抱负提供优质平台,解决其后顾之忧,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促进青年人健康成长、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伟大的中国梦需要青年,时代的重任在召唤青年。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提出的青年教育观,对我国的青年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修身养德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教育工作做好,广大青年才能自觉肩负得起人民的嘱托、党的信任、国家的期望,才能在自身奋斗中创造祖国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