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志,王能晓,赵晓强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在促进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开始踏入乡村振兴新时代,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根据CNNIC公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较2018年底增长了305万;城镇网友规模为6.30亿,占网民整体的73.7%,较2018年底增长了2 293万。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1]。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列为重点行动[2]。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3],提出要实施数字振兴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结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推动农村能源改革,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现阶段,互联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将“互联网+”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各地区发展仍不平衡,不仅城乡差距很大,农村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日渐凸显,尤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有的农村处于脱贫攻坚期,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农村处于平稳发展期,部分村干部存在“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的作风,除了开展上级政府规定的必要活动,自身缺乏主动性,村中缺少相关项目,发展缺少活力。而有的农村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农村新旧动能转换。面对农村的不同发展现状,由于基础设施水平不同,利用互联网来推动乡村发展这一思路无法全面应用到各农村。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革新,互联网已经突破地理位置因素的限制,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渗透到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线下农产品销售遭遇瓶颈,农产品销路不畅,滞销严重,使得数字经济时代下新的商业模式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农村迅速普及,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聚焦“新电商、新消费、新格局”,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逐步产生,农村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强调:“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4],充分肯定了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特别是阿里巴巴集团和五星控股集团展开战略合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继续把农村当作发展根基,进一步探索农村新零售样本,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实现形式,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等内容,致力于服务“三农”,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信息资源,促进农村和城市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拓宽农村商业领域,降低农村商业成本,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成为电商平台的最大受益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虽然农村电商规模持续扩大,国家政策环境日益完善,但机遇与挑战并行。目前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形式单一、特色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难配套、人才供给短缺等。
2.2.1 网络零售模式单一,传统电商有待转变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电商已经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而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单一,仍停留在最基本的4大板块,未能实现创新与突破,前期投入大,单点的产出较少,盈利较少。因此,各大电商平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电商模式,合理利用网络销售平台[5],改变原有单一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经济,已成为农村电商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2.2 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物流体系有待健全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电商活动的前提。而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网络线路的铺设、通信信号的质量、农产品物流运输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农村电商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经常出现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不发货或者不配送的情况。同时,随着电商企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逐步加快,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不能跟上电商时代的发展步伐,出现了发展瓶颈。
2.2.3 产业区域链不成熟,农产品同质化严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存在发展失衡问题。农村“互联网+文化”、社会治理、新旧动能转换等存在差异。
产业链利益联结不完善,“合作社+电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模经济发展活力。电商经济没有进行跨域整合,产业链、供给链尚未达到成熟的标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断链。同时,随着农村电商模式趋同,以销售农产品为主的电商平台居多,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影响力难以提升,差别竞争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因此,在电商发展中,应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塑农产品供给链,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为农村经济转型注入新活力。
2.2.4 农民思想观念传统,人才瓶颈有待突破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的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
首先,农民的思想较为保守,对新事物的发展缺乏理解性认识,对网络营销、线上支付等交易方式不认可,导致农村电商的推广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农民的风险意识较差,而电商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如果供货方存在诚信问题,极易导致毁约等现象,存在一定风险。再次,农村缺乏信息化队伍,难以向农民群众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及市场信息,农村地区成为“信息孤岛”。最后,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优秀电商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电商存在人才缺口。缺乏高素质的电商人才来带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成为目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加大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电商经济发展,从而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电商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文化网站也得到普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村文化网站应运而生,主要是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但部分农村的文化网站利用率不高,文化资源和信息没有进行整合。村民没有认识到文化网站的重要性,使得资源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将互联网与农村文化融合起来,搭建“互联网+智慧乡村”平台,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致力于乡村移动互联网建设的腾讯“为村”项目,启动“互联网+农村”公益行动计划[6],借助微信搭建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分享农村生产与村民生活的故事,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整合有效资源,解决当下农业服务、农资销售中产生的问题,帮助乡村借助信息化手段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但扶贫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其中农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农村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落后闭塞的面貌,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弃耕从商,忽视家乡建设,使得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农村老人由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等,主动脱贫、积极脱贫的思想意识薄弱,精神生活匮乏,收入较少,使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3.1.1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有关农业品牌发展的文件,研究品牌发展战略。因此,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品牌成为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特色农业,以品牌效应增加农产品销量,促进农村发展。
以山东省鱼台大米为例,鱼台县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条件,建设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改良品质、严格标准,聘请专家进行产业规划,提高生产加工的科技水平,在种植过程中增施生物菌肥、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大米,打响“鱼台大米”地方特色品牌,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3.1.2 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成为重要举措。缩短生产战线,通过提高经营要素质量、集中要素投入及调整要素组合来增加生产经营效益,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如寿光市温室农业采用专业化配置、多品种经营的模式打造“寿光蔬菜”,赢得较多的市场份额;金乡县充分利用大蒜产业优势,形成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链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基地绿色食品的品牌效益,带动增产增收;莱芜市坚持打造“放心姜”产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全国一流的标准化种植基地,积极培育新业态,日益呈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销售国际化的特点。
3.1.3 加快培育农业品牌
加大农业开发力度,紧密结合本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从而强化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在农产品原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拓展特色产业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认知度,走高端路线;创新营销思路,借助抖音、微博等推广特色农产品,创建“金招牌”,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政府应出台各种支持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支持建设返乡创业试点;落实政务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此吸引更多“城归族”返乡创业,投入到农业建设中。
同时,组织实施实用人才计划工程,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头人。积极发展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线,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7],打造齐鲁样板,助推乡村振兴。
3.3.1 构建数字乡村发展体系
基于“互联网+农业”,通过完善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更新配套硬件,加强培训教育,形成覆盖全村的综合信息平台,扩大农业物联网的示范效应。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对农产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大棚种植、大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冷链物流等全过程通过监控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助推智慧数字乡村建设落地。开展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3.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相关激励政策,根据当前的政策导向和法规体制健全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树立全民科技意识,支持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参与推广。建立一批专业的转化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转化人员、推广人员,对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利用,加快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科技成果的转化,研制农机新产品,推广畜禽饲养、病虫防治、大棚生产等技术类非物质形态成果。立足于需求动力、吸收能力、市场容量等发展前景,由基础理论向硬件、软件技术转化,由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转化。转变生产者的观念,加强大众媒体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确保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
3.3.3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向推进。
首先,以顶层设计为持续发力点,阶段性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8]。
其次,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加大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创新科学技术,发挥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统筹政府多部门分工配合,立足当地优势,统筹资源,推动能源体系的构建。
再次,发挥引导用能作用,推动清洁能源生产,探究农业垃圾、秸秆焚烧、农田残膜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降低清洁能源的用能成本,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扩大天然气管网和热力管网的覆盖范围,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燃料清洁化工程。